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释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两所高等学校之一(另外一所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特点是专门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学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CAS)成立于1978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正规高校,是一所专门从事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型现代化研究型高等院校。中国大陆研究生院作为中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与其他正规高校一样,招生纳入国家计划,学位授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类别:研究生院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硕士点:131个

博士点:113个

院士:320人

学校现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以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市)的100余个研究所为依托,以设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为主体,以分布在上海、成都、武汉、广州、兰州5个研究生教育基地为延伸,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研究生教育网络。研究生院北京本部由中关村校区、玉泉路校区、奥运村校区和雁栖湖校区(在建)四个功能各有侧重的校区组成。北京本部和分处全国各地的研究生教育基地是研究生院集中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学术交流、公共管理以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遍布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研究所、院、中心、园、台、站)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单元和培养实体,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了我国的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前国家主席江泽民1998年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二十周年题词“科教兴国 人才为本”,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为研究生院题写校训“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截至2004年,研究生院已培养出5万余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近2万名。

院系设置

数学科学学院

在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是科学院研究生院的13个院系之一,院长和副院长分别由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和分管教育的副院长担任。数学科学学院是科学院数学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平台,承担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集中课程教学和本院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全培养过程以及全研究生院的数学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

物理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在原物理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系是随着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前身)的成立而诞生的。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9月,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系,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1个院系之一,共有教授、副教授等专职教师26人,引进“百人计划”2人。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于2008年12月成立并于2009年秋迎来了首批5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目前学院承担着中国科学院材料及光电口十余个培养单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北京集中教学阶段的培养工作,以及研究生院本部材料及光电口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全程培养工作。学生专业领域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五个一级学科的材料学、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等十一个二级学科。

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地学院)于2002年9月由其前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教学部更名成立。遥感科学家徐冠华院士出任首任院长至今,现任常务副院长为魏东平教授,副院长为章文波教授,党总支书记为张健教授。 迄今为止地学院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研究生人数最多的二级学院之一, 2002年更名时共有600余名研究生在玉泉路园区学习,超过当年该园区研究生总数(2700名)的五分之一。目前地学院有学生近700人,仍为研究生院学生数最多的学院之一,这些学生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所属院所,共24个培养单位;主要分属于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海洋学、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7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培养单位教师及兼职教师30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20余人。目前,地学院有专职教师20余名,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其中年龄50岁以下的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以下简称资环学院)成立于2004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1个学院之一。目前,资环学院共有教职工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专职教学、行政等管理人员4人。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任院长。 本着新时期“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资环学院不断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紧密依托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领域的18个研究所和相关单位,共建学科专家组,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学经验,精选课程,并聘请研究所和著名高校中活跃在学科前沿的专家学者约160余人任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深谙学科发展方向、学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共同承担着相关培养单位600多名研究生的集中教学任务。秦大河、汤鸿霄、陆大道、郑度、童庆禧、李小文院士等著名学者亲临授课,展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独特魅力。

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本着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新时期办学方针,紧密依托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的19个培养单位,大力聘请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各所研究员任兼职教授,与我院在编教师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的师资队伍,包括189位教授、63位副教授,其中有21位科学院院士。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现有专职教师15名,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博士生导师6人,“百人计划”入选者2名。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1年7月成立。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班子的组成是:院长栾恩杰教授、执行院长罗铁坚教授、党总支书记黄庆明教授、副院长孙应飞教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师141人,其中外请教师95人、学院本部教师28人、研究生院其他部门教师18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一级学科,共有18个专业。目前设置了158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术报告。

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成立于2001年5月,其前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管理学部。管理学院实行"院所结合"的办学模式。管理学院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一级学会理事长6人,教授50人和副教授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副主编和编委16人。学院每年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近70门。管理学院的教师在管理科学与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文献情报管理、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系统理论、概率与统计、城市地理等专业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人口与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管理、农业经济等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人文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成立于2002年9月4日,下设社会科学系和外国语言文化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由著名理论家郑必坚任院长,聘请于光远等14位著名学者为学术顾问,聘请王家福等15位著名学者为学术委员。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1入,职员6人。学院每年向研究生院全院学生开设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近40门。人文学院招收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心理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外语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是以英语为第一外语,日语、德语为第二外语的研究生外语教学与科研的综合体。目前主要承担中国科学院各培养单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英语及第二外国语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的统一命题与阅卷工作。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专注于IT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她坚持“诚信、务实、协力、创新”的理念,凝聚了一批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国内外大型IT企业资深人士及国外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研究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统考硕士研究生、IT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软件科技理学硕士研究生,为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端IT技术与IT管理人才。

工程教育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二级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应用研究中心挂靠在工程教育学院;中国(双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工程教育学院;中国科学院远程教育系统由工程教育学院负责管理。

工程教育学院以工程硕士教育为核心,在完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学科建设的同时,向应急管理等其他领域拓展,积极推进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兼顾科研型人才培养,运用先进的远程教育及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打造突出中科院特色和优势的、极具竞争力和发展空间的工程教育体系。

学院同时负责研究生院面向社会开展研究生层次继续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先后举办10多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培养学员3000余名。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通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引进的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信息技术硕士(MIT)项目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首期学员已顺利完成学业。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北京市学位办、工程硕士全国指导委员会等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学院)是研究生院的二级学院,成立于2009年1月,旨在整合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和人才资源,面向中国科学院和社会两个市场开展高端培训。

继续教育学院目前与培训部、培训中心共同组成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继续教育体系,其中,培训部(中国科学院党校办公室)主要负责中国科学院领导干部的培训,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中国科学院科技和管理人员培训以及面向社会的高端培训,培训中心主要负责面向社会的企业内训、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同时,继续教育学院还承担着为中国科学院各分院、各研究所和相关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支持的职责。

继续教育学院本着“价值导向、研发驱动”的培训理念,借力中国科学院的品牌优势、科技成果优势、科技专家优势和院地合作优势,以科技创新系列培训、科技应用系列培训、科技管理系列培训、科技经营系列培训、科技领导力系列培训为培训重点,着力打造我国科技培训的第一品牌,全力构建中国科学院新的科技知识转移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经济-社会合作平台。

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非法人的、非营利的、相对独立的研究单元。中心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出任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石勇教授担任中心常务副主任。中科院院士戴汝为先生为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徐伟宣先生出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专业分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的专业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5个,分布在哲学、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七个学科;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并拥有工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的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理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以及工学的力学、材料、能源、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在保持与发展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将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

研究生院拥有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国际影响大、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设有3个国家实验室、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0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2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处于国际学术前沿的科学研究项目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学生无论是培养理念还是研究选题都是面向世界、面向科技前沿的,这使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索的敏锐性、活跃的创新思维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良好素质。

师资建设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30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000余位博士生导师和4500余位教授与研究员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同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面向世界开放办学,聘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大师、学术巨匠来院授课、讲学。与国内学术界联系密切,与国外学术界交流频繁。在这里可以获知世界科技各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状况和各种学术动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子。由于自己没有本科生,生源全部来自各个高校,他们带来了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各种学术思想、各种学术观念、各种学术风格可以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一种生机勃勃、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学术环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设有“研究生普通奖学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和多种冠名奖励金。实行“研究助理”、“管理助理”和“教学助理”制度。

教学条件

中国科学院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现代化的办公、科研条件。研究生可利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查阅图书资料,也可在各分院或各研究所的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查阅专业文献。研究生也可随时通过互联网快速便捷地查找所需资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设施良好,正在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注重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并鼓励使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和英语授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断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目前在学研究生3000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占51%。2010年将达到500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并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和港澳台学生奖学金,目前有60余名港澳台研究生、70余名来自美、德、荷、韩等国的外国留学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数百名来自海外的高级进修生在学。同时,研究生院密切关注国际教育发展态势及国际科技前沿,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及跨国公司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不少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也有一部分可以出国参加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将以求真进取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务实创新的风尚、与时俱进的氛围,开拓科学的新疆界,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办学特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正规高校,是一所专门从事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型现代化研究生院型大学。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与其他正规高校一样,招生纳入国家计划,学位授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国家承认毕业生的学历。然而,它与一般高校中的研究生院相比,又有其明显的特点。

1. 一般高等院校中的研究生院仅仅是高校行政机构中负责管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个管理部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一所独立的学校,既有管理功能,又是教学实体。它只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没有本科生,拥有进行研究生培养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教学设施,是一所专门从事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的学校。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为依托,以设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为主体,以分布在各地的研究生教育基地为延伸,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研究生教育网络。研究生院北京本部由中关村园区、玉泉路园区和雁栖湖园区三个功能各有侧重的部分组成。北京本部和分处全国各地的研究生教育基地是研究生院集中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学术交流、公共管理以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遍布全国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研究所、院、中心、园、台、站)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单元和培养实体,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培养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面向世界开放办学。这里与国内学术界联系密切,与国外学术界交流频繁。在这里可以获知世界科技各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状况和各种学术动态。学生无论是培养理念还是研究选题都是面向世界、面向科技前沿的。不少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也有一部分可以出国参加学术活动。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子。由于自己没有本科生,生源全部来自各个高校,他们带来了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各种学术思想、各种学术观念、各种学术风格可以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一种生机勃勃、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学术环境。

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面既注重“教”,又注重“带”。在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将研究生看作有潜在创造能力的实践者,鼓励研究生主动地、广泛地吸收知识,更多地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将导师的科研方法、科研技巧、科研经验传授给研究生。通过实践环节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6. 中国科学院有一流的科研设施 良好的学习环境。研究生要真正学到科研本领,离不开科研条件,离不开科研设备。特别是对一些实验性较强的理工学科更是如此。中国科学院是国内科研实力最强、也是科研设施最先进的科研单位。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对科研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改造,许多设备是国际一流的,其中不少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良好的设备条件给研究生进行高水平的创造性研究提供了基础。

7. 中国科学院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现代化的办公、科研条件。研究生可利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查阅图书资料,也可在各分院或各研究所的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查阅专业文献。大多数研究所都设有网络工作站、配备有电脑,可供研究生使用。研究生也可随时通过互联网快速便捷地查找所需资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设施良好,正在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注重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并鼓励使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和英语授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断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

研究生院与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各研究所为依托,实行院所结合的办学模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管理部门和教学实体,负责全院研究生的招生、学籍、教学、学位等方面的管理并组织基础课教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院、台、站、园、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单位,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基本单元,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负责本单位研究生招生、管理、培养、论文答辩具体环节的组织和实施。

就招生方面来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招生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实施的模式。研究生院是招生管理部门,负责全院研究生招生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包括全院招生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招生简章的制定、全院招生计划的编制、进行全院性的招生宣传、组织京区考生的报名、考试工作、负责部分考试科目的统一命题,制定录取规定、负责全院的录取调剂等。各研究所是招生实施单位,负责本单位研究生招生的报名、录取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因此,考生报考前既可向研究生院进行咨询,也可直接同各相关研究所(院、台、站、园、中心)联系。

分布在各地的教育基地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和管理功能的延伸,负责组织和管理当地各研究所的研究生招生及在学研究生的基础课教学、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协调当地各研究所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历任领导

历任院长

严济慈 (1978年3月至1985年7月)

管惟炎 (兼)(1985年7月至1988年12月)

谷超豪 (兼)(1988年12月至1992年9月)

汤洪高 (兼)(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

朱清时 (兼)(2000年6月至2001年1月)

白春礼 (兼)(2001年1月至今)

历任党委书记

马西林 (时任党的领导小组组长)(1978年3月至1980年9月)

张新铭 (时任党的领导小组组长)(1980年9月至1983年7月)

张莫棠 (1983年7月至1985年7月)

屈 忠 (1985年7月至1988年12月)

王玉民 (1988年12月至1992年9月)

颜基义 (1992年9月至2000年9月)

邓 勇 (2000年9月至今)

历任常务副院长

汤拒非 (1985年7月至1992年9月)

张培华 (1992年9月至1996年9月)

冯克勤 (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

高 文 (2000年6月至2004年8月)

邓 勇 (兼)(2004年8月至2008年7月)

王恩哥 (兼)(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

邓 勇 (2010年1月至今)

历史沿革

1951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出《1951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正式开始实行统一招收研究生,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开创。文件规定,中国科学院为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招收研究实习员,教育部为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招收研究生。

1951年6月7日,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人事部成立招收研究生委员会,由当时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以及人事部丁华局长任副主任委员和各大学代表13人为委员。招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及教育部所属高校53名著名科学家、教授组成的15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测量机械、航空、电机、土木建筑、化工、采矿冶金、农科、文史、心理、政法、财经)各科审查小组,审查录取招收。

1951年计划招收500名研究生,实际招收27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95名,中国人民大学101名,其他各校共80名。

颁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

科学人才的培养是决定科学发展的主要环节。中国科学基础薄弱,为了有效地促进科学研究力量的成长,需要采取正规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合格的科学研究人才。1954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决定组织研究生条例起草委员会,由副院长竺可桢任主席。7月29日,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1955年8月25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8月31日,由总理周恩来签发命令公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有关培养高级科学人才的条例。

1955年5月12日,成立了以吴有训为主任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9月15日开始招生报名。根据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以及院内各所的条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分45个专业,共50名。培养目标为:“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水平,本门学科方面的坚实的基础,有关国家建设的实际知识,能独立地进行专业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

1955-1965年,中国科学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是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11.2%,其中1963年高达全国招生总数的24.7%。 1965年,中国科学院已有招生单位81个,占当时全国招生单位总数的34.6%,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近千名(943名),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20.7%。

研究生教育恢复、发展时期

197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中止了12年之后的恢复。

1977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筹建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是严济慈院士,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学、和无线电技术、计算机工程、空间技术环境科学以及科学组织管理等专业。中国科学院的73个研究所与208所高校及中国社科院、部委所属89个单位,于1978年招收了恢复研究生教育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招收了1529名,占全国招生总数的14.3%,占全国招收理工科总数的22.8%。1978年10月14日开学。

1980年,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共同进行。首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出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实施。

1982年6月中旬,经国务院学部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首先进行试点,进行了我国首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马中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谢民(中国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李尚志、赵林成、白志东、冯玉琳(中国科技大学)等6名研究生,分别获得理学、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历史上自己培养出的首批博士。

1982年,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共12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培养了7名,占全国总数的58%。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

中国科学院党组高瞻远瞩,于2000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创办新研究生院的共识。2000年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从此,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明确了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即“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的职能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组织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隆重举行,标志着研究生院的建设与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