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数所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汉东湖之滨、小洪山麓,由原“武汉物理所”(创建于1958年)和“武汉数学物理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合并而成,所长詹明生研究员。在两所合并之前,著名原子物理学家王天眷,著名物理学家张承修,著名空间物理学家李钧院士,著名数学家李国平院士,著名数学家丁夏畦院士都曾在武汉物理所或武汉数学物理所长期工作并担任重要职务。 概况拥有职工289人,其中科技人员207人(正高级科技人员34人,副高级科技人员64人)。武汉物理与数学所先后有丁夏畦、李钧、叶朝辉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4人,“973“首席专家3人。有硕士学位培养点7个,博士学位培养点3个,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33人,在学研究生261人,在站博士后近10人。1978年以来,授予硕士学位265名,授予博士学位226名。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波谱学、原子分子物理学、数学物理、原子频标技术、光电子研究等。 1958—2007年,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近300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国家星火科技奖以及中科院和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自1985以来,研究所所共申请专利12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5项,实用新型专利57项。从1996年起,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百余篇。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主办的《数学物理学报》 (中、英文版)和《波谱学杂志》均为中国自然科学的核心刊物,《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为SCI收录期刊。 学术实力本所以核磁共振波谱学、原子分子物理、数学物理、光电子学和相关高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了核共振方法、核磁共振成像、冷原子物理、量子计算、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原子频标、激光雷达和原子信标等主要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加强物理与数学、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结合,衍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中国科学院冷原子物理中心(武汉)和武汉磁共振研究中心均依托在本所。 本所的基础研究主体由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学物理实验室、原子频标实验室、光电探测实验室组成。本所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组建单位之一。拥有由光谱波谱技术、频标技术平台和信息中心组成的支撑系统以及实现成果转化的控股高技术公司;具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大量现代化科研仪器装备。 本所拥有4个博士点、多个硕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同美、英、日、法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府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近年来本所致力于科研队伍的优化,引进和造就了一批高层次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专家为主的研究群体,他们充分施展才智,所做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多具特色,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发展历程1958年建立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研究室。 1958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电子研究所成立。 1959年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暨自动化研究所。 1961年同中南五省的广州电子学与半导体研究所等十二个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南电子研究所。 1962年并入中国科学院中南物理研究所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南物理研究所。 1970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湖北物理研究所。 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 1979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所。 1986-1988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建成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6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01年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批准,“武汉磁共振研究中心”于2001年建立,依附于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本所为挂靠单位。 2003年经中国科学院认可,本所与上海光机所联合设立“中国科学院冷原子物理中心”。 2003年本所与华中科技大学等共同组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科研系统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是198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对外开放的18个实验室之一。1986年国家计委批准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1988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成为对外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已基本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基地,部分工作已步入世界领先行列。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波谱学与原子分子物理学。研究方向是通过电磁辐射(从射频到光频)与原子分子体系的相互作用,研究原子分子的结构、动力学及其环境效应。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核磁共振成像和核磁共振定域谱方法以及在生物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波谱学原理和方法及其在生物分子结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冷原子物理、量子信息和量子通讯的原理与实验;原子、离子囚禁与原子超精细结构;强外场中原子的结构和特性;激光光谱学及应用;高性能原子频标等。 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室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室是“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两个核心研究室之一。早期工作是60年代在老一辈物理学家王天眷先生的指导下开展的原子频率标准的研究,同时开展了粒子物理理论研究和稍后的激光光谱的研究,1978年在张承修先生主持下组建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冷原子物理与应用,原子分子中的超快过程,原子频标和精密谱和原子与光量子信息。 长期以来,该研究室在中国原子分子物理学实验研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群体队成员曾自主研制出当时世界最好性能的铷激射器频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本研究室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相继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青年博士,并逐渐形成了开展冷原子物理及应用为核心的研究集体。目前,研究室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国家基金委重大和重点以及中科院重大方向性项目。主要设备有:各种连续(钛宝石、半导体)和脉冲(纳秒、皮秒和飞秒)激光器,各种光谱和频谱分析和控制仪器等。 自行设计和建成的实验装置:冷原子囚禁装置(磁光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离子阱(单离子和多离子),原子强外场装置,原子的电子能谱分析装置,分子离子速度影象装置和电子的速度影象装置等。 光电子研究室光电子研究室主要开展原子光谱及其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表面单分子化学物理与单自旋探测、铷原子频标、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原子信道激光通信等。 重点开展了表面单分子化学物理与单自旋探测研究;铷原子频标的小型化与产业化;全高程全天时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原子滤光与原子稳频的开放空间激光通信技术。 研究室研制的原子频标已用于舰船导航;激光雷达列入国家气象局和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的子台站,为国家空间天气预报服务。 产业化武汉中科创新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创新”,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积累了近二十年超声专业研究的科技智慧,成为从事无损检测超声设备的技术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武汉中科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率先研发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填补国内空白以来,一直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国内一流品牌的便携式数字超声波探伤仪、手持式数字超声波探伤仪、记录本式数字真彩超声波探伤仪、空军系统专用数字超声波探伤仪、铁路系统专用数字超声波探伤仪,台式、分体式多功能多通道数字超声波自动探伤系统等多元化不同超声检测的产品。公司拥有一流的科技开发和生产实力的队伍,从而保证了各种产品具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使产品的各项性能和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水平,领先国内水平。更因为在产品技术上的先进性、品质因素上的卓越可靠性,使公司得以保持良好的市场活力,产品广泛被应用到锅炉、压力容器、航空、航天、电力、石油、化工、管道、军工、船舶、汽车、冶金、钢构、铁路、高校等各行业的制造、生产、质控环节上,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交流合作同美、英、日、法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府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近年来本所致力于科研队伍的优化,引进和造就了一批高层次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专家为主的研究群体,他们充分施展才智,所做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多具特色,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全国波谱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湖北省暨武汉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单位。 出版刊物主办的《数学物理学报》(中、英文版)和《波谱学杂志》均为我国自然科学的核心刊物,《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为SCI收录期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