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释义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是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在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变化东亚研究中心基础上成立的开放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东亚区域环境、气候变化等全球变化研究的诸多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本实验室的基本特色。同时,实验室还承担了国际START组织(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东亚区域研究中心的国际职能。

科研领域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为了认识区域环境系统的行为规律和机理,发展预测理论和方法,建立人类有序适应对策的科学基础,实验室设置下列主要研究方向:

1、区域气候-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研究和模式发展;

2、区域环境系统(气候-生态-社会-经济-水文)集成模式的发展;

3、区域环境系统数值模拟和预测研究;

4、全球变化对区域环境系统影响的评估;

5、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中的有序人类适应研究;

6、北方干旱化的综合集成研究。

7、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诸多方面。

发展成果

实验室为国家在全球变化领域的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做出了较大贡献。

“八五”和“九五”期间,实验室主持了国家在全球变化领域的有关“攀登计划”项目,参加或负责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中科院重大项目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 “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并负责多个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中课题,如“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课题),“西北干旱气候的变化规律、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课题)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等。实验室正在组织和实施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季风亚洲区域集成”。

实验室的若干研究工作具有国际影响:

1、“季风驱动的生态系统”和“广义季风系统”科学概念的提出,和以此为指导发展的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拟系统(RIEMS);

2、以土地利用和变化为核心的区域环境系统数值模拟;

3、实验室领导的“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国际项目(对东亚气候和环境的模拟中,RIEMS的综合表现在参加RIMP的国际上10个主要的区域模式中居于领先);

4、可适用各种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在"国际生态系统模型/数据比较计划”(EMDI,1999-2002)中获得较高评分。

实验室还在区域环境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和极值研究、土壤湿度研究、生态系统模式、卫星遥感在气候和宏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大气辐射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最近,在973项目的支持下,以北方干旱化为对象,提出了有序人类适应的新的科学思想。

科研支撑

实验室拥有一支较强的研究队伍,高级研究人员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叶笃正、符淙斌),研究员12名,副研究员多名。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马柱国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符淙斌院士,顾问委员会主任为巢纪平院士。

科研条件

1、现有仪器设备情况。

2、实验室装备整体水平与特色,设备的运行管理。

3、研究所相关公用设备与技术支撑条件。

4、实验、办公用房面积与环境。

现有仪器设备情况

实验室的现有仪器设备主要是区域环境观测仪器和科学计算设备,其中包括SGI3400高性能计算服务器1台,总价值710万元人民币,运行情况良好。

实验室装备整体水平与特色,设备的运行管理

区域环境系统集成研究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结合了现场实验观测、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和示范区建设研究,对试验观测和计算设备有较高的要求。中心拥有的试验观测仪器均为近年来最先进的产品,是国际上通用的设备,初步满足对能量、水分和物质通量的局域观测需要。

中心设置了专门的技术管理岗位,专人负责各种的设备管理,保证了所有设备的开放性使用的管理和相应服务。

另外,通过与吉林省合作,中心在有序人类活动示范区建立了1个野外观测站,为在人类活动最活跃、环境条件最敏感的气候-生态过渡区开展集成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

研究所相关公用设备与技术支撑条件

实验室可以申请使用大气所各种公用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和野外观测仪器和图书馆,并获得相应技术支持。

实验、办公用房面积与环境

实验室现有办公用房人均约15 m2。随着园区建设的进行,实验和办公用房将根据大气所的总的规划进行调整, 未来1-2年将会有比较大的改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