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释义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曾先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8年启用现名。1999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成立于1958年,曾先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8年启用现名。

成都生物所是以一级学科建所的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科研单位,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研究领域包括天然药物、工业生物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现代农业等方面。

成都生物所设有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生态研究中心、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机构。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以先导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制为主,同时开展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及结构优化研究;生态研究中心重点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开展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和退化过程中人为干扰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的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重点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重要物种的繁殖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等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农业生物新技术、新方法、创造培育主要农作物、药用植物新材料、新品种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以工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目标,重点开展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农业和食品安全、微生物药物及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

成都生物所还建有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生态保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及两栖爬行动物、植物标本馆。

成都生物所共用实验室具有天然产物、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共用实验装备,拥有600MHz核磁、高分辨质谱、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多功能显微镜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该所有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国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站)、若尔盖高寒湿地定位研究站等8个野外生态站(点)。该所标本馆馆藏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0万余号,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居同领域全国第一位,亚洲第二位;植物标本20万份。两栖爬行动物、植物标本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成都市科普场馆、武侯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成都生物所有在职职工32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高级科研人员100余人。研究所拥有植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药物化学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药物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学研究生250余人。

成都生物所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内众多高校、研究所、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都生物所是四川省动物学会的挂靠单位。该所主办的《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是CA、BA及CSCD、CSTPCD数据库的收录刊物。

发展状况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1月,曾先后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生物研究所。

1978年,启用现名。

1999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

以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主,兼有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社会公益性研究所。研究所围绕生物资源的发掘、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研究工作。

该所所级共用实验室有天然产物、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3个技术平台,2007年新投入500多万元,购置了双向电泳仪、凯氏定氮仪、梯度荧光定量PCR仪等各类进口仪器设备。有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CERN站)、若尔盖高寒湿地定位研究站等5个野外生态站。该所标本馆馆藏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0万余号,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居同领域全国第一位,亚洲第二位;植物标本20万份。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成都市科普场馆、武侯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该所于2007年申报了“四川省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并接受了现场考察,与上海药物所等单位联合申报了“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落实“引进国外杰出人才”1人,完成1名“项目百人计划”的招聘工作,引进客座研究员并已到位2人,招聘了博士7人、硕士3人。1人通过“百人计划”择优支持答辩,12名博士获“西部之光”项目支持。2007年,该所获得人事部批准,设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该所承担的在研项目为171项,其中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2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课题1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3项,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13项,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7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院地合作项目36项。其中基础研究课题80项,应用研究课题90项,推广示范与科技服务课题1项。2007年取得科研成果3项,获奖成果3项;发表科技论文250篇,其中SCI论文88篇;出版科技专著4部;申请专利15件,获准授权专利11件。

获奖成果方面,该所“环境微生物菌剂研制及其在炼油与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项目以炼油和印染废水的达标排放为目的,从菌种选育、菌剂研制、菌剂应用三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创立了以“高效微生物”+“生物模块”为核心的生物强化技术,在炼油废水的石油降解菌剂、印染废水的PVA降解菌剂与微生物处理模块的结合应用方面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高效、经济、安全的菌剂及其应用技术,成功应用于十余个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可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天然气脱硫、钻井、印染等行业的废水治理。该项目获得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为该所李旭东研究员。

“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水资源及生态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应用研究”项目在国内率先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问题,较为明确地回答了九寨和黄龙景区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系统及水资源的影响等重大科技问题。该项目获得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为该所吴宁研究员。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获得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成果转化方面,该所2007年以自主知识产权入股的生物农药生产企业黑龙江强尔生化有限公司及四川龙蟒福生科技有限公司运行良好。产值4000多万元、利税500多万元。

以该所作为重要技术依托单位的山西汾酒集团技术中心和成都地奥集团技术中心分别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四川省发改委批准。

小麦水稻系列新品种在四川、重庆、陕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适宜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年推广面积1000余万亩。

2007年与地方签订合作协议30余项,合同金额325万元。该所获得了“中国科学院2006年度院地合作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国际合作方面,该所承担了欧盟第六框架协议项目:青藏高原草地围栏对传统社会经济以及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两栖爬行动物信息数据库;中英合作研究:木蓝属(Indigofera)植物国际合作研究;中芬合作项目:森林与岷江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系统重建及中美合作项目:脱落酸发酵工程技术优化及产业化研究等。2007年主办或承办了中俄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泰国科技部科技合作研讨会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了“沼气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培训班”及培养第三世界国家学者的国际培训活动。

该所是四川省动物学会的挂靠单位。该所主办的《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是CSCD、CSTPCD数据库的收录刊物,全年发表出版6期共计论文186篇。

科研领域

天然产物研究以天然产物化学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先导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制为主,同时加强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及结构优化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重点进行分类、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重要物种的繁殖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恢复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开展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和退化过程中人为干扰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的研究。环境微生物与环境工程研究以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为主,重点开展高效功能菌的分离、筛选、生化特性及优势菌的组合研究,以及微生物治理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研究。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与育种研究主要开展农业生物新技术、新方法、创造培育主要农作物、药用植物新材料、新品种及相关基础研究。

人才队伍

2003年底,在职职工309人,其中科技人员225人;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93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高级研究人员34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2人。在学博士研究生45人,硕士研究生105人。新增“引进国外杰出人才”1人,“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2人增补为四川省专家评议委员会评委。

科研支撑

现设有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心、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环境研究室、农业高新技术育种研究室 ,与成都地奥制药集团共建“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植物学、动物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药物化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领域:天然产物(重点是天然药物)、两栖爬行动物、恢复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环境微生物与环境工程和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与育种。

我所立足西南,将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积累与西南地区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相结合,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重点开展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恢复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为西部地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我所为国家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我所“天然产物共用实验室”、“生态学共用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共用实验室”等三个技术平台拥有600MHz、3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单道扫描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ZEISS Axioplan2 多功能显微镜和人工气候室等大型仪器对所内外开放,新建了所内局域网进一步改善,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重点实验室”,已对外开放。“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正式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两栖爬行动物、植物标本馆馆藏两栖爬行动物标本10万余号,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居同领域全国第一位、亚洲第二位。植物标本25万份,以长江上游特别是横断山的标本为特色。该标本馆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是《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主办单位。

承担了国家攻关课题、国家“863”课题、“973”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重大、重要方向、院长基金等项目和院地合作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1978年以来取得了科技成果19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1项 ;申请科技专利85项,授权专利22项。1991年以来出版科技专著40部,发表科技论文1400 篇,其中,SCI论文逐年增加。连续多次荣获四川省科研院所一等奖,是四川省成都市专利试点单位之一。

功能定位

瞄准国家“人口与健康”的目标,加强多学科交叉,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人类疾病的新药和克服病虫害的生物农药,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过程的基础理论,动物发育、支序动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农业新材料、新方法,环境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近五年以来,在高级别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1000篇。

在技术(产品)推广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与企业合作,成效显著。以成都生物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奥心血康、宁南霉素、天然脱落酸、L-苯丙氨酸等成果以独建或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的方式得到转化,申请专利20余件(其中PCT专利10件),现已发展成为年产值约15亿元、利税约4亿元的目前国内实力最强的药物科研、中试、生产基地之一,为国家的中药及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实施知识创新试点几年来,我所在凝练科技目标,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引进优秀人才和开展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按需设岗、 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签约管理的岗位聘任制,实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津贴的三元结构工资制度。

作为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在研究所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研究所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园区建设和形象标识、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价值理念和精神氛围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工作,推动了研究所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促进了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形成了“求真、协力、敬业、创新”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风。建成了一个蕴含该所鲜明特征的单位形象标识、富有时代气息的科研园区。

多年来,我所为四川的生态建设在思路、措施及示范,在重点污染行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的生物治理,农业新品种在四川及长江中上游省区粮食增产和品质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专家简介

包维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男,汉族,1968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学位委员会的委员,中国科学院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兼植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一直从事青藏高原东部及长江上游山地的植被结构与功能、生态恢复、植物多样性及特色植物资源保育与持续利用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方法、次生植被结构与功能、林下植物(维管植物和苔藓)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120多篇,参编专著5部,曾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1年和2006年)、第三届(2001年)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培养硕博士生12名、在学硕、博士研究生8名。主要在生态学/植物学领域招生,欢迎具有生态学、植物学、环境科学或农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并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报考。

科研部门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产物研究中心

研究目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疾病治疗和预防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内容:

创新药物(特别是基于天然产物的创新药物)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建立。

工作特色:

注重药物研发的全过程,与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地奥集团紧密结合,构筑起上、中、下游相结合的药物研究开发体系。

竞争能力:

国内最具实力的药物研发基地之一,在天然药物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研究领域

活性天然产物高效快速分离的分析原理与新技术;目标导向的天然产物合成与转化新方法;

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理功能调节机制;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评价模型原理与技术方法;

心血管、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及现代中药。

基础设施及条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通过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建立了天然药物研究技术平台。与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地奥集团的研究条件结合,在药物分析、筛选和制备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整体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1.AvanceBruker6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

2.Finngan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3.双臂自动筛选工作站

4.PerkinElmerSpectrumOne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5.Bruker高分辨质谱仪(BioTOFⅢQ)

6.PerkinElmerM341全自动精密旋光仪

7.高通量高效液相分离仪

8.PerkinElmerLambda3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科研条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共用实验室成都生物所的研究领域包括天然产物、恢复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两栖爬行动物、环境微生物与环境工程和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与育种研究。共用实验室是以满足科研工作需求为目标,是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是提供技术服务的支撑系统。始终坚持专管专用,资源共享、发挥效力、提高水平,有偿服务的管理原则,发挥实验室和仪器使用的最大效益,以利共用实验室的良性循环。

共用实验室有管理技术人员八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实验室使用面积约940平方米。仪器包括了光谱、色谱、质谱系列,还有双向电泳系统、定量PCR仪,凝胶成像仪、氨基酸分析仪、TOC分析仪、定氮仪、微波消解系统、年轮分析仪、量热仪、土壤氮循环监测仪、叶绿素营光仪、便携式光合仪等各种先进仪器40多台(件),价值4000多万元。

共用实验室全新的实验环境和国际先进仪器,为科研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实验和仪器分析测试的共享技术平台。适用于天然产物科学、生态科学、生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不同分析要求。

共用实验室运行至今,全面向社会和国内外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放,提供有偿技术服务,欢迎来访与合作。

交流合作

我所在重点学科领域加大了国际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开拓了新的合作渠道,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与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台湾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恢复生态学、植物系统演化、两栖爬行动物系统演化、保护生物学、主要农作物品质改良等方面开展了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发展成果

创新10年成果荟萃

1998-2008年,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1999年生物所天然产物研究领域、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领域整体进入中科院“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退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以“青年科学家小组”形式进入该基地。结合中国科学院的战略部署和生物所自身的特点,在一期创新阶段,通过学科凝练和结构调整,将主要学科领域集中在天然产物研究、恢复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环境微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研究和农业生物技术与育种研究等五个方面。经过六年创新试点工程的实施,生物所全面完成知识创新试点目标,2005年通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的全面评估,于次年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按照创新三期目标,生物所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紧紧围绕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现代工业与农业生物技术等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工作,成立了天然产物研究中心、生态研究中心、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围绕生物资源的发掘、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十年来,生物所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 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及重要方向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地方委托任务58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9项,申请专利144件,授权70件, 出版专著75部,发表论文2000余篇。科研成果不断涌出,不仅推动了生物所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促进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回首十年,硕果累累值得自豪;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任重道远。本书为您呈现出成都生物所灿烂的昨天,更祝愿生物所人扬起风帆,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目录:


 中国薯蓣甾体药源植物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黄精等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 


 创新药物先导物的发现与结构活性优化 


 中(藏)药材活性物质基础研究 


 手性有机小分子 催化不对称合成 


 岷江上游大沟小流域生态恢复重建 


 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与示范 


 人类活动对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水资源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的生态学过程及其信息系统研究 


 关键生态区域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四川植物志》的编写 


 树木生态生理学研究 


 若尔盖高寒湿地研究 


 西部高寒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 


 生态规划与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系统发育、动物地理学研究 


 两栖爬行动物听觉神经生理学研究 


 环境微生物菌剂研制及其在炼油与印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广东博罗200吨/日能量自给型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系统示范工程 


 有毒有害有机废水高新生物处理技术 


 有机磷等农药废水综合治理技术与工艺 


 高效复合功能菌剂研制与开发 


 油田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高效环保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真菌发酵生产天然脱落酸 


 新型生物农药——宁南霉素 


 生物转化法生产L-苯丙氨酸新技术 


 酶法转化五倍子单宁酸生产没食子酸新工艺 


 生物能源研究 


 微生态制剂光生素的研制及应用 


 苎麻酶——化学法脱胶新工艺 


 酶法降解魔芋制备葡甘露低聚糖 


 川育号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选育 


 重穗型杂交水稻超高产新组合Ⅱ优746的选育及应用 


 小麦近缘植物易变山羊草抗禾谷类根线虫特性及其抗性基因转移研究 


 水稻同源四倍体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新体系研究 


 小麦新种质创制研究 


 水稻新材料、新品种研究 


 大麦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研究 


 珍稀道地植物药材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优质抗逆黑麦草新品种选育 

历史沿革

1958年11月13日建所,名称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

1962年9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

1970年12月,更名为四川省生物研究所,从中国科学院划归四川省领导;

1978年9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行由中国科学院为主、四川省为辅的双重领导;

1999年6月,生物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是首批进入创新试点的单位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