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沙陇 |
释义 | 白沙陇位于普宁市中部,水土丰饶,民风淳朴,人文昌盛,名医辈出,素有文化乡之誉,改革开放以来,白沙陇村书记秦炳森带领全体村民,团结进取,充分发挥地利、人和优势,工副业蓬勃发展,经济突飞猛进,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也生机盎然。白沙陇也是有名侨乡,海外乡亲心系桑梓,热爱家园,捐集巨款兴办家乡福利事业。现在村纯农业户3001人,定居家乡5236人,侨居国外1万多人,村民们与海外侨胞正满怀豪情,内外同心,为村的建设尽心尽力。 简介语言(方言) 潮州话(潮汕话) 行政 隶属广东省普宁市 邮政编码 515300 电话区号 0663(+86) 位置白沙陇村位于普宁市区域中部。东侧紧连流沙,北面紧接南园村,西北与华市村交界,西与赵厝寮接壤,西南与赤水毗邻,南与平湖隔河相望,整个村庄面积约1.5平方公里。 地理地貌白沙陇及毗邻各个村庄,系大南山北麓斜坡趋势稍缓之平原处。相传昔年此乃荒林之地,巨树参天,后因历经强度地震,整片林木皆沉陷于地层深处,表层成了漠荒地,后来,在多次山洪暴发中,洪流于今赵厝寮和赤水交界处朝白沙陇整片荒地冲泻急转向流沙一带。洪水在整片荒地上冲出了三条沙河:南河于现白沙陇与平湖交界地方,即现在流沙新河平湖河段;中河于白沙陇陈姓新乡南侧;北河于白沙陇赤草洋与华市村交界处。洪水过后,三条河流沙床与整片荒地皆堆积白沙(今这三条沙河所在地地层仍为白沙),朝廷册定地名时,把这片河层区标为白沙垅,由福建迁徙到此垦荒之先人,置村后把白沙垅改为白沙陇。 村名由来白沙陇置寨的地点和分金,相传是江西省一位七十多岁,精通地理学的老师择定的,老师经考察、综观地势和地貌,认为老寨内系双龙集首灵地,一龙脉由铜杆嶂山脉向东迈进,经贵屿山、赤水和赵厝寮交界处直至本寨;另一龙脉由南阳山自东延伸经池尾,再经赵厝寮与上寮交界处而至本寨。故称双龙集首,因此自置寨以来,当天凌晨雄鸡报晓,全村雄鸡皆是寨内西厅的先啼,然后其它角落雄鸡才跟着啼叫起来,另,在南门外即寨内西南叫喊声或有什么巨响时,寨龙(即科祖祠向西至顶乡一带)即有回响。 明、清、民国时期白沙陇村地处平原地区,昔年各氏祖先共辟荒林而改成良田。故历代以来,各氏乡亲皆以农业为主。 明未时,各氏多于家乡开办夏布加工作坊,加工后夏布运往上海、天津、汉口等地出售。清代至民国初期,卢氏有和记、禄合、宝记、忠记等布庄,秦氏有祥记、河记、顺记、双利、勇利、昌振等布庄和利民染织厂,还有流沙中华路(桥西)、秦茂昌、秦茂隆、秦茂兴经营的豆饼(俗称“豆凡”)、田粉等农肥生意,双利、祥记还设有糖房做糖生意。村中又有六七个榨蔗场(糖寮)。秦氏还于汕头开办一家环宇洋行。 白沙陇秦氏历代祖传医学,医生殊多。清代至民国时期于潮汕各地开办很多药店诊所,有不少还负有盛名,深受病家称道。白塔秦片的秦氏,多以务农兼网渔业为主,也有数户从事金银首饰加工业。 新乡陈氏历代祖传制造修理碾谷土砻,在县内各村为各农户修造,属半农。 夏布加工作坊使用劳力较多,部分村民被雇用,以获取经济收入。至民国初期,随着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日益扩大,日本“洋布”倾销中国,国产夏布一落千丈,夏布作坊相继倒闭,于是一部分白沙陇人转往南洋谋生(多“过番”,到暹罗)。故全村部分农户每年有不同程度的侨汇收入。但也有部分人因无土地,缺劳力,又无侨汇收入,生活困难。1924年初,村中有些贫苦农民常往惠来、海陆丰挑盐度日。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侨汇全部中断。1943年春旱严重,农田无收,县内发生大饥荒,瘴疫流行,村民饿死者不少,全村有十几户逃荒去江西。1945年日本投降后,海路通航,村里很多穷困者告别亲人,离乡别井,漂洋出国,到马来亚、泰国等地谋生。当时全村人口由原1500多人减少为1200多人。到1948年,全村人口1400多人,400多户,耕地面积650亩。村里绝大部分的农民靠租地耕种为生,外出者靠打工、肓挑、搬运度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早期解放后,社会形势发生变化, 有些在外的村人回归故里。 1950年,全村有人口1500多人,耕地650亩(老亩)。村中实行土地改革分田分地,每人分得土地0.4亩(老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家家有余粮,农民大翻身。当时,白沙陇村民以“天下农民一家亲”为信念,全村共捐稻谷100担支援池尾镇贫困村上寮村的农民兄弟。 1953年,白沙陇村与赵厝寮村合并为赵陇乡。乡政府贯彻执行查田定产清丈耕地政策,清丈后白沙陇村耕地总面积是900多亩(市亩)。政府评定年产量单产842市斤,应上交国家公粮(王粮),白沙陇按国家累征税率12.09%上交国库,余下的作村民自食口粮。此期间,人民生活丰衣足食。 1953年,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4年县实行棉布定量凭布票供应政策。1955年县实行食油统购统销政策。 发展1955年,政府号召村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白沙陇村共组织了10几个互助组,生产体制从单干户转为小集体耕作,收成的粮食归各户所有。1956年上半年,白塔秦片又从小集体转为大集体,成立了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下半年全村合并成立为一个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所有土地一律入社,社员耕牛农具折价入社,打破了旧社会遗留下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合作社生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大搞技术革新,引进良种,农业生产形势大好,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比较平衡,家家户户衣丰粮足,全村没有懒汉、乞丐,也无小偷小窃出现,治安稳定。 1957年年底,白沙陇村与南园合作星星社。 1958年秋,白沙陇村与全国一样,走公社化道路。行政体制也随着改变,星星社更名为南园管区。生产关系也随着改变,由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收成归集体,经济收入归集体,由集体发展工副业。是年白沙陇村办有养猪场、小水电站、碾米厂、抽纱场、医疗站、信用合作社(小银行)。全村分片办起了5个公共食堂,吃大锅饭8人1桌,食饭不用钱,每个劳力每月还领到6元的零用费,在校学生也每月领到0.2-0.3元的学习用费,产妇也有生活费和肉证补贴。所有劳动力由集体统一调配到各行业参加劳动。全村大搞农业水利建设,集中劳力修筑寒妈、三坑等水库;进行开荒造田土地大平整,在大平整期间把所有的零碎小区耕地规划成大区田,把大区田中所有的小沟、废池、坟地都一律去掉平整成水田,把所有的田园的坟墓统一迁至南山农场(即蛇场)安葬(男女分开),对水利灌溉渠道进行整修,乡道村路重作规划。当时村中原有一条大溪名叫"粮坛溪",位于现市华侨医院西南侧,面积约10余亩,也平整成水田。通过这次大平整,全村增加了耕地面积100多亩。 公社化期间,由于大刮浮夸风,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物质发生紧缺,供不应求,如农民买条浴布还要布证。白沙陇村民也和其他各地群众一样,生活紧张,经济困难。1959年夏,公共食堂全部取消,各家各户自行开灶。 1961年,白沙陇与南园拆乡,自建村政,称白沙陇大队,直属于红色公社所辖。白沙陇大队下设11个生产队,大队土地、耕牛、农具、债务都按各生产队人口数搭配给各生产队,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也分配落实给各生产队完成,并建成包工包产各生产队核算的制度(这种核算制度一直坚持到1980年)。由于白沙陇是侨乡,是年大部分村民得到海外侨胞钱、物的授助,生活有了好转。 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社会混乱,生产关系改变,农民积极性提不起,生产停滞不前,加上国家金融不稳定影响了侨汇收入,白沙陇的侨汇收入减少,全村人民生活受到直接影响。 1968年,白沙陇村响应号召,开展"农业学大寨",改评工记分为政治评分和政治评粮(口粮),村民生活还是有困难。 医疗发展白沙陇合作医疗站系由集体兴办,始建于1969年,址设于村民秦允发的"四点金"新厝。站长先后是秦雪音、秦勇彪。医务工作人员(当时称"赤脚医师")最初是秦汉城、秦彬生、秦汉潮、秦广泉,后来,秦汉民、秦宝贞、秦汉文进站工作。初办站时,设备十分简陋,兼之医务人员只是几个略懂医学常识的知识青年,加上白沙陇村从医的人很多,要使医疗站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站起来,取得群众信赖,确实不容易。为办好合作医疗站,村党支部在集体经济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给医疗站拨款购置设备、药品,群众也给合作医疗站以大力支持,从四面八方送来欠缺的东西:秦文松借给一个玻璃柜,学校赠了一个图书架,信用社借给铺板,供销社把仅有的几件药品也搬了出来,秦允发的新厝让出来作站址,有的群众还缩紧腰带节用省食,用小麦卖钱技持医疗站,许多退休的老药工经常到医疗站指点药物的炮制方法,名医名宿也时时到医疗站指点迷津,热心的村民也毫不吝惜地献出祖传秘方,许多在外乡亲回家乡探亲,主动从外地带来紧缺药物,以上各方面终于使医疗站渡过难关,站稳了脚根。 至于合作医疗站几名赤脚医生,开始时也深知自己的医学知识贫乏,为了向村民的健康负责,为了能在"医生之乡"立得住脚根,他们下定决心刻苦学习,不耻下问,努力求索,以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后经卫生部门考核,秦汉文获得药工合格证书,秦汉城先后获得中医妇科医生合格证书,中医医士职称,中医医师资格。 为了使合作医疗站得到巩固、发展,1976年,村党政动员全村群众投股参加,每人参加1股份,每股份上交4角钱。全村共筹集股金1000多元。这样,经济充实了,药物也较齐全了,在此基础上,村党政经常给时间,支持赤脚医生参加各种培训,使其提高业务水平(现在,医疗站所有工作人员都具有大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因此,合作医疗站的威信逐步提高了,毗邻乡村的群众也慕名来站就医,门诊号每天约有四、五十人次,旺季时高达一百多人次,一年门诊量可达一万六千多人次,合作医疗站步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 体制改革后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贯彻实施,各地的医疗站大部分下放了。"要不要随大流,下放给私人承包?"村党政通过讨论研究,一致认为合作医疗站是为群众而办,是符事群众利益的,集体办合作医疗不会错,因此,决定由集体继续办下去。同时,村党政还经常关心医疗站人员的生活,帮助赤脚医生解决碰到的困难,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对工作较有成绩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使医疗站人员安心工作。由于党政的撑腰,白沙陇合格医疗站终于在"下放承包"的浪潮中保存下来,并且得到发展。 无论干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强烈的事定业心、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道德。白沙陇合作医疗站的医务人员,都有良好的医风医德,因为他们知道,一个思想作风败坏的医生,他的医术再高也是不会受群众欢迎的。在这几十个春秋的从医岁月里,他们没有节假日,遇上旺季,一天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碰到群众请医出诊,不管路途远近,天气好坏,白天深夜,随叫随到;每逢患者询问,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消除他们的忧虑;对于药品收费,虽然医疗站是独立核算,但从没任意提高价格,一般常见病通常是收它几角钱和个把元,尽量减轻病家负担;医务人员的报酬,每月不外是几十块钱或一百多块钱,但他们没有怨言,一心扑在医疗事业上。 此外,他们还承担着村中各项防疫保健工作。每次防疫,都能及时组织和安排人力,按时完成上级指定的预防注射项目。由于预防工作做得扎实,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在白沙陇村已基本得到控制。医疗站的人员还协助村委会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工作,做好人工流产、男女结扎手术、避孕方法等医学常识的咨询工作,积极做好结扎对象的护理工作。发现手术后有意外的,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汇报,采取措施送医院治疗,治疗药费全部到医疗站报销。 社会影响医疗站的医生在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的同时,努力为社会培养医务人才,毫无保留地给他们传授医学知识。他们悉心地辅导促进了进修者的学术长进,使占陇镇交丙坛村的陈文旭获得中医儿科医生合格证书,燎原镇泥沟村张声安获得西医内科医生合格证书,池尾镇合浦村叶建生获得乡村医生合格证书。 白沙陇村坚持集体办医疗站,自1969年至今已经28年了,现在(1996年)全站共有医务人员4名。站里所有人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救死扶伤"当作己任,使村民常见病、简单病免出村,危重病人也能够及时转送。加上预防工作做得好,许多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村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合作医疗站既方便群众又减轻村民负担,同时自身也得到巩固发展。由于白沙陇合作医疗站办得有声有色,1991年被汕头地区卫生局、普宁卫生局评为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和奖励。《汕头日报》、《广东卫生报》、《支部生活》、《揭阳日报》、泰国《中华日报》、普宁电台、省电台、电视台都先生报导了白沙陇医疗站的先进事迹。 提高生产1970年,村政领导班子积极带领广大村民大搞粮食生产,在肥料缺乏情况下大积土什肥,积绿肥,做到以粮为纲发展农业;大搞技术革新,引进新品种。水稻品种有窄叶青、包胎矮,其米质量佳,深受社员喜爱;番薯品种有普薯二号及潮薯一、二号,其产量极高,有稳产高产特点。是时水稻年单产1700斤以上,白沙陇属高产村,家家户户有余粮,社员经常拿余粮到流沙粮食市场出售。由于丰产,口粮有余,村民大力发展养猪三鸟等副业,全村有上百家养母猪专业户。其时村中的集体工副业也得到发展,村中有养猪场、乳牛场、柑场、抽纱场、绣花场、瓦厂、粮食加工厂、竹帽厂、小五金修理厂等企业,经济收入增加。村民侨汇收入也比以前有所增加。由于集体经济与个人经济同步发展,村民生活得到大大改革。 1979年,全国体制下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白沙陇和其它地方一样,把耕地按人口分配到户,粮食产品除完成定额的征购任务外,全归农户自己支配。 80年代,白沙陇村紧跟着形势的步伐,进行改革开放,工副业及其它各行业得到长足发展。村集体创办有药材市场,址于老爷宫前即华侨医院东西两侧;又办有温泉旅社及服装市场,址于原沟头园百岁祖边接近流沙西市场附近。村的侨胞还捐资建造白沙陇乡道大牌亭2个、公学1所(占地面积10余亩)。村民也多开始建新房。 商业活动此期间,流沙市场相当活跃,烟草、药材、服装、布料畅销全国各地。白沙陇村地处县城腹地,商贸活跃。由于市区建设使耕地面积缩小,村民大部分弃农从商从工,有的办起服装厂,有的搞起建筑业等。同时,不少外地人到流沙做生意、办工厂,在白沙陇租房办厂、务工,由此白沙陇村民经济有了明显的变化。此后,市政建设发展迅速,白沙陇村的耕地仍不断被政府各部门征用建办公楼或建住宅楼。村政也在闹市处建设一批集体企业,如药材市场铺面、成衣场、白桦大酒店、松鹤大酒店,并承包给私人经营,年纯收入320万元以上;又集资建了些民楼铺面分配给部分村民,作为其今后生活的来源。村中有95%以上的农户也建成了新住房,是时全村耕地由于被国家征用及村民自建民房而大幅度减少,仅存200余亩。 90年代,全村经济更加发达。尤其,自1993年普宁撤县设市后,白沙陇又似春风送暖,更展丰采。1994年,全村农户824户,农业人口2298人,耕地面积实存170亩。管区党政领导班子高瞻远瞩,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地处市区商贸活跃的有利条件,大力兴办集体企业,发展商业。至1995年,管区集体企业拥有白沙陇经济发展公司、普宁市金盛典当行、白沙陇农村合作基金会、流沙镇房地产开发公司城关经营部、白沙陇温泉旅社等等。村党总支、办事处特别注重抓好财务管理工作,使村于1995年被流沙镇政府评为"农村财务管理先进单位。"村民经济收入大提高,人年均收入超过3000元;生活方式也从农村转为城市居民式,大部分农户天天都能吃到"一稀二干"的饭,不少人每天三餐有鱼、肉、菜加汤。此确是史所未有的生活。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皆有新建房屋,有的又将新建房屋改建为楼房。解放前白沙陇与各乡是阡陌相接,如今与毗邻各乡是楼宇相连,成为左邻右舍。市政府还把南门外至顶乡老寨沿广汕公路北侧(即白沙陇大路亭至赵厝寮交界处长600米宽150米的地方)的所有民房拆除,按城建规划改建成八层商住楼,定名为"龙苑新村"。楼的一、二层归村民所有,三至八层由市政府部门开发出售。 基础建设1996年,白沙陇于大南山的三坑下水库外东面建造了青山庄(公墓),为村民解除了后顾之忧。是年秋,白沙陇于西门外动工兴建高十层的管理区办公大楼。此外,村还拟建文化公园、公德堂。 现在,普宁市的市委、市政府、邮电局、车站、电影院、第三中学、城关中学、流沙镇第五小学等等许多单位和成衣、布料、烟草、医药等商场都建成于原白沙陇村域内,使白沙陇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