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于2009年1月成立,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学院。为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两个“核科学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该学院围绕先进核电、热核聚变和核科学装置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核事业培养高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核科学技术学院包括教授69人、副教授64人,其中,院士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学院下设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核医学物理和核安全与环境保护等4个系,具有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拥有“核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有教育部批准的“同步辐射博士生创新中心”。该学院还与国有大型核电企业集团、核领域重要科学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产学研的交流与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核科学技术学院具有“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拥有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批准的“同步辐射博士生创新中心”。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特色鲜明,具有核技术(加速器)与同步辐射应用相结合,核裂变工程与核聚变工程结合,临界堆技术与次临界堆技术相结合的三大特色。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领先、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核科学技术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际核科学技术领域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时就创办了“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物理热工系”和“放射化学及辐射化学系”三个系,全国首批获得加速器物理专业博士授予权,并建成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毕业生,其中包括两名院士,为国家核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核科学技术学院2000年获得“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09年1月10日,核科学技术学院在合肥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多慧出任学院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核科学专家万元熙研究员出任首任院长。 科学研究核科学技术学院拥有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实验装置,共有十大研究方向,拥有先进裂变核能技术实验室,先进聚变堆设计研究室,聚变堆包层技术实验室,核材料实验室数字仿真与可视化实验室,粒子加速器实验室,同步辐射技术与应用实验室,医学物理实验室,中子物理与核安全实验室,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实验室。 核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科点主要由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加速器部、实验区部以及近代物理系加速器专业、应用化学系的辐射化学专业组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拥有中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加速器(中国三大加速器之一),曾荣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核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带电粒子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电子储存环、同步辐射加速器及其它小型应用加速器等),特别是同步辐射加速器及其光束线和实验站的研究、设计、建造和运行;新加速器技术及新加速原理的研究;自由电子激光器;各项相关技术如电子枪和离子源、微波与高频、磁场建造与测量、超高真空、脉冲功率源、电子学、束流诊断及计算机控制的发展应用;同步辐射光学、精密机械、软X射线光学元件、同步辐射应用;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辐射技术及应用等。 科技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 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及光束线实验站建设(1995年,一等) 新型组合移能开关和氧化锌压敏电阻用于发电机灭磁过程保护(1998年,三等) 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2008年,一等)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2006年) 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2003年)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成功实现物理放电实验(2006年) 中国专利金奖: 低能离子束细胞修饰技术和装置(2003年) 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超导托卡马克上的准稳态高参数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2002年,一等) 精确放疗相关科学问题研究(2006年,一等) 聚酰亚胺衬底的软X射线透射光栅(1994年,三等) 学科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拥有一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教育部同步辐射博士生创新中心,我们的基本理念是自主创新,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在科研上理工结合、核裂变与核聚变科学技术结合、加速器与同步辐射应用相结合,向先进核裂变能、可控核聚变能、混合堆、先进光源四大战略目标大踏步迈进! 目前学院开设了以下学科专业: 本科专业: 核工程与核技术(分以下四个专业方向) (1)核能科学与工程 (2)核技术及应用 (3)辐射医学物理 (4)核安全与环境保护 研究生专业: (1)核能科学与工程 (2)核技术及应用 (3)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4)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5)同步辐射及应用 (6)辐射医学物理 工程硕士专业: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博士后专业: 核科学与技术 研究方向核反应堆物理 反应堆物理设计决定了反应堆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是实现核能利用的先导,也是核能科学发展的关键学科方向之一。FDS团队在反应堆物理领域主要开展中子物理学方法与实验研究、先进反应堆物理概念设计和先进反应堆工程热物理研究。在中子物理方面研发了系统的、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子学程序与数据库系统,正在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子源及其实验系统。在反应堆概念设计方面重点开展以第四代堆为代表的先进裂变堆概念设计、系列聚变堆概念设计、聚变驱动次临界堆以及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堆研究,同时开展核资源与核燃料循环为代表的先进核能系统设计。在先进反应堆工程热物理研究方面重点发展多物理场耦合软件系统及反应堆瞬态安全分析方法研究。 核反应堆工程 主要研究从反应堆物理可行性到反应堆工程可行性跨越过程中出现和需要解决的相关关键工程技术和集成技术。重点开展先进裂变堆、聚变堆、及次临界堆相关的氦气实验回路、锂铅实验回路、铅铋实验回路和水回路的设计、建造及实验运行研究,包括关键部件的研制。建立相关的堆外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的实验回路开展先进反应堆冷却介质的流动、传热、安全、以及材料腐蚀的实验研究。 聚变堆包层是聚变能走向应用的核心技术载体,实验包层为聚变包层走向工程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展示平台,围绕实验包层,重点研究实验包层系统的集成设计,以及氚系统设计、氚提取等关键技术。国家ITER973专项液态TBM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首席单位,组织完成中国ITER液态锂铅实验包层模块DFLL-TBM系统的概念设计。目前正深入开展ITER DFLL-TBM系统详细设计研究,TBM/ITER界面集成设计研究,EAST-TBM系统设计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