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
释义 | 学院概况中国科技大学于1958年建校时就设置了计算机专业,老一辈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先生等亲自执教,创办之初,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自主设计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1台通用计算机--107机并于1960年安装于中国科大、1975年研制成功小型机KD-3,1983年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制成功了功能分布式阵列处理机系统GF10系列,1983年研制成功了微型机KD-4和KD-5并于次年转让给湖北无线电二厂投入生产。1982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培养了国内首批博士。1990年获得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点;1995年成立了我国的第1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2007年我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经教育部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3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式成立。本着"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我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软件所、沈阳自动化所对口结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具有增设二级学科的自主权。目前本学科所辖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系统结构为省重点学科。本学科还具有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两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我校成为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的首批建立国家示范软件学院的单位之一。本学科点的支撑实验室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超级运算中心和信息科学实验中心。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工90多人,已形成了以陈国良院士为核心、由65人组成的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学术梯队,教授23人,副教授27人,有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43人,拥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杰出人才、新世纪人才等学术骨干,其中高性能计算的研究队伍入选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在校本科生600余人,硕士生近400人,博士生 150余人。 现任领导院长:李国杰,1943年生于湖南邵阳,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1985-1986年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CSL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计算机体系结构;1987年回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89年被聘为该所教授;1990年被国家科委选聘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并担任国家高技术计划(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副组长。2004年5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2009年3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国杰博士留美期间,在智能计算机、有效搜索算法和VLSI处理器阵列等三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在并行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组合优化、人工神经网和遗传算法等领域发表了60篇学术论文。 副院长:陈华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7月出生,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计算机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0年和199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曾应邀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研究机构进行相关领域的学术访问与研究工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在“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曙光3000客户端集成环境的研究与开发”,并得到比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以技术负责人完成了国家863重点项目《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并获得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十五”期间,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合肥网格结点的建设及若干典型网格应用的研制”的研究与开发,研制开发的网格应用系统已经得到较好的推广与应用;还负责了“十五”期间国家科技大平台工程中的“国家网络计算环境平台建设”项目中的子课题研究,以及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中“基于CNGI的中国国家网格应用”项目中的子课题研究;主持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应用调度的网格服务环境及若干网格应用的研制”的研究。另外,还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或港澳青年合作基金(境内负责人)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同时,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项目、企业合作项目近十项。近几年来,在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及其应用方面发表了近三十余篇学术论文。 副院长陈恩红,1968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导,IEEE 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机器学习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担任了ICTAI 2006、ICTAI 2007、AIRS2009、AIRS2010、KDD2010等30余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等。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与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计划等多个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2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第2承担单位)、1项863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专项课题、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诺基亚、阿里巴巴、华为科技公司等的合作项目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WWW Journal、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和数据挖掘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KDD、WWW、SIGIR、ICDM、CIKM等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数据挖掘的国际顶级会议KDD2008上的论文获最佳应用论文奖(Best Application Paper Award)。 主要讲授课程: 硕士生课程: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高级人工智能 本科生课程:人工智能基础、数理逻辑等 获 奖 情 况 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惠普信息科学青年教师奖,2000年获王宽诚育才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王宽诚育才奖一等奖。 合作交流近年来,学院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题学术交流活动200多人次,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国内学术会议、研讨班11 次,邀请了120多人次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 1.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学院共承担了2次国家基金委资助的由海外杰出华人教授回国讲授研究生课程的龙星计划;受国家教育部高教局和高教出版社委托,从02年起连续五年举办了“并行计算国家精品课程教师培训暨高性能计算课程教学研讨会”;在以计算机学会名义举办的各种课程的教师培训班中担任主讲共6人次。 近年来,学院共协办了4次国内会议和研讨会,包括第14届神经网络年会(合肥)、05年中国模糊逻辑与计算智能联合学术会议(深圳)、第一届(西安)和第二届(南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 学院在近6年中吸引并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和进修学者18名,为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所系结合方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软件所、沈阳计算所等建立了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包括参与龙芯CPU设计相关项目等,并分别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共同成立了联合实验室。 2.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近年间学院主办了4次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协办了1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外著名大学讲学或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报告40多人次,前来访问和讲学的国外学者80多人次。 在国际学术会议方面,主办的主要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包括: The 2004 International (UK-CHINA)Workshop on 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 (IWNICA’04),Hefei,China; The 2006 CHINA-UK Workshop on 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and Applications (CUWNICA’06),Hefei,China;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mulated Evolution And Learning (SEAL’06) ,Hefei,China; RoboCup China Open 2006, Suzhou, Chin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生院); 协办的国际会议: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actical Cognitive Agents and Robots, Perth, Australia 。 在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共有国际合作项目15项,总经费250多万。其中,“中澳自主机器人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科技部的联合支持,学院与境外Intel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共10个,累计经费近200万元;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姚新教授的合作研究“进化算法性能分析和设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的支持。 学科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一直是我国计算机界的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本学科所辖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为省重点学科。本学科还具有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两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我校成为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的首批建立国家示范软件学院的单位之一。本学科具有增设二级学科的自主权。2002年增设的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已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获此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在科学研究上,本学科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凝炼科技目标,整合科研力量,形成了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自然计算理论及方法、可信系统软件理论与方法、网络与安全计算等四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国家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111引智计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的学科。 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本学科始终按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设置教学内容,遵循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教学改革和不断创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优秀人才,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公认的良好信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简介: 本学科点具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4个二级学科。 --- 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代码:081201)◇ 省级二级重点学科 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代码:081201)◇ 省级二级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 先进计算机体系结构、先进微处理器结构、高性能计算、嵌入式计算、系统软件、网络与分布式计算; 专业介绍: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广泛研究和应用、计算机整体设计关键技术的突破、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热点和重大进展。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代码:081202)◇ 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代码:081202)◇ 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 计算复杂性理论、并行与分布计算、形式描述方法和验证技术、软件工程学、软件测试技术、编译和操作系统、移动计算和传感网络、并行与分布数据库; 专业介绍: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指由计算机科学理论和研究、开发计算机软件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技术所构成的学科,是信息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是计算机学科用来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人民生活服务的工具和基础,本专业从事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及应用、高可信软件、协议理论与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方向的研究,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高级人才。 ---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代码:081203)◇ 省级二级重点学科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代码:081203)◇ 省级二级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通信、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数据库技术、智能控制系统、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虚拟现实技术、生物信息学、多智能体技术; 专业介绍: 本专业要求培养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和前沿动态,具有坚实宽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作出创造性成果。 --- 信息安全(学科代码:081220) 信息安全(学科代码:081220) 研究方向: 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密码理论与应用技术、安全多方计算、信息隐藏、计算机病毒与免疫系统、网络管理与风险评估。 专业介绍: 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服务于信息社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其它形式的信息安全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的教学、科研、关键技术开发的高层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