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喀斯特 |
释义 | 中文名:中国喀斯特 分布面积:中国—世界之最 主要分布: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喀斯特类型:地表喀斯特、地下喀斯特 中国喀斯特的分布(1、主要分布特征 2、中国喀斯特的主要景观区分布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湖南 江西 浙江 江苏 吉林 陕西) 中国喀斯特的形成条件(1、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2、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3、流水的动力作用 4、气候的影响) “中国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云南石林以“中国喀斯特”名称申遗 “中国喀斯特”名称酝酿联合申报 改用“中国南方喀斯特”名称联合申遗) 简介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对于喀斯特地形的研究,中国早在16世纪(明朝)就已经开始了,这要比外国早200年左右。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1637~1639年用两年的时间遨游广西、贵州、云南,对中国西南石灰岩分布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考察。他探索了100多个地下岩洞,并对石灰岩地区的地貌形态作了详尽细致而又朴实生动的描述,对它们的成因作了正确的科学解释。他写的《徐霞客游记》一书,可说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形最早的一本书。《徐霞客游记》系统地记载了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和区域特征。记载了洞穴形态、气象和水文情况,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的喀斯特著作。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是在中国南方地区选取典型的中国喀斯特若干代表地,联合申报获得通过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政府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分批次系列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的总名称。目前,已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中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将根据准备的充分性,分批次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 贵州兴义峰林、广西桂林山水、四川兴文峡谷喀斯特等地也将根据其准备的充分性,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分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 中国喀斯特的分布1、主要分布特征中国几乎各省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出露地表的总面积约有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被埋藏于地下的则更为广泛,有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几千米。以至上万米。由此可见,喀斯特地形的研究对我国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最广,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也约占该地区总酉积的50%。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们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它们纵横连绵达数百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间密布着一个个深达200~400米、直径不过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从广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态呈有规律的变化:峰顶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渐变稀。同时,山间的封闭洼地高程也渐次下降,洼地规模也明显增大,由数个洼地联接成串珠状洼地。 此外。不规则的长条形谷地则逐步过渡为较开阔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阳朔一带,就是一种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这里是广西东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与广西相邻的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发育的特点与广西喀斯特有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而不像广西那样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褶皱平缓和岩性比较单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体。在黔南、黔西南和滇东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碳酸盐类岩层,在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也曾发育有热带、亚热带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纪以后,云贵高原区地壳大幅度隆起,成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这样就不再具备广西那种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以溶解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远不如广西那样能够强烈地进行,故其剥蚀作用相对较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浑圆、低缓的特点,溶洞分布也远不如广西那样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远比广西的峰林逊色。如今黔西安顺的峰林,云南路南的石林均为第三纪时尚未上升为高原前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不是现在凉爽的高原气候条件下所能形成的。 中国现代喀斯特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气候分带现象,广西、贵州南部、湖南南部。云南东部和纬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区称为热带型,峰林地形是这一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标志;川东、鄂西山地和贵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型,洼地、漏斗、竖井等负地形是本区的主要特征,江苏宜兴、浙江金华与杭州等地区的溶洞与石灰岩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吕梁山区、北京西山、山东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区属温带型,这里现代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较微弱,地表水顺裂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济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西部高山区及内陆干旱区则属于寒带型和干旱型,这里由于昼夜温度变化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蚀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了。 2、中国喀斯特的主要景观区分布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柳州都乐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云南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 贵州贵州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 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吉林同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陕西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商洛境内,也分布有大量溶洞等喀斯特景观。 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 中国喀斯特特征与类型1、地表喀斯特(1)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人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5)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2、地下喀斯特(1)溶洞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中国喀斯特的形成条件1、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2、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的动力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4、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中国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云南石林以“中国喀斯特”名称申遗1991年8月,云南石林以“中国喀斯特”名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1992年5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和卢卡斯博士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和国家建设部的邀请到云南石林做非正式评估考察。考察后认为石林缺乏国际性对比研究,无法证明石林“中国喀斯特”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建议中国政府撤回申报文本,暂缓申报。 2001年5月26日—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马来西亚穆鲁召开亚太地区喀斯特生态系统与世界遗产论坛会,会上明确提出不接受单个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的申报。世界遗产中心和IUCN专家明确表示愿意帮助和支持“中国喀斯特”的捆绑申报以及保护和管理。 “中国喀斯特”名称酝酿联合申报2002年4月,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办公室汉斯博士和王铁姆先生对石林自然遗产资源考察后与国家建设部就如何进行“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改进申报地保护与管理问题进行磋商。 2002年11月1日—5日,IUCN亚洲办公室汉斯博士、王铁姆先生以及世界喀斯特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威廉姆斯教授和马来西亚穆鲁国家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主任克拉克教授在石林国际研讨会上对“中国喀斯特”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组织形式等相关问题提出极富创造性的建议。 2003年3月25日,在贵州省建设厅召开了贵州锥状喀斯特申报列入“中国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预选文本初审会。初审会邀请了省直有关部门、申报地有关领导及贵州知名专家学者参加。 2003年10月28日—29日,国家建设部在贵州兴义组织召开“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座谈会”,会上,建设部专家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林华研究员对世界喀斯特的分布及特点作了论述,并对“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了充分阐述。最后,会议确定了“中国喀斯特”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相关事宜,决定于2005年底确定捆绑联合申报的名单,并完成了申报文本的编写,争取2006年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建设部城建司风景处副处长左小平,贵州建设厅厅长李光荣、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中心主任傅玉良、云南省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小虎、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规划园林处副处长张高、重庆市园林局风景处处长郎宏远、贵州省兴义市人民政府、黔西南州建设局、黔南州建设局、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荔波县人民政府、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舞阳河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红枫湖风景名胜区等单位主要领导及专家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改用“中国南方喀斯特”名称联合申遗2004年9月20日—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建设部在昆明举办了世界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会上,IUCN喀斯特专家、新西兰威廉姆斯教授、澳大利亚史密斯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教授、中国岩溶研究所朱学稳教授等国内外专家,针对中国喀斯特的地域分布情况,提出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喀斯特”名称改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提议得到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支持。 此后,“中国喀斯特”不再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的名称出现。 2007年6月23日—7月3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在此次大会上由21个成员国投票表决,贵州省委王富玉副书记、省建设厅姬保山副厅长作为国家代表团团员参加大会,同时,贵州省由省建设厅李光荣厅长率领16人工作团赴新西兰为大会及国家代表团做好服务工作。“中国南方喀斯特”(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于新西兰当地时间27日下午13:30分(北京时间27日9:30分)接受大会审议,并于当地时间27日下午18:17分(北京时间27日14:17分)经21国代表审议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重庆武隆喀斯特保护 2007年6月,重庆武隆、贵州荔波与云南石林一起,被列为“捆绑”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贵州荔波县位于有“喀斯特王国”之称的贵州南部,荔波喀斯特因其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及生物多样性等原因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杰出代表。 新华网重庆11月7日电为了使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免受破坏,重庆市将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和遗产地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强对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促进其可持续开发利用。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系统。在6月27日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重庆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后,重庆市根据国内外专家建议,对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了调整,核心区和缓冲区总面积为380平方公里。 新的缓冲区划定分考虑了水系的完整,以乌江为纽带,将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天坑三个地区,通过完整水系串联起来。三个支流地段上形成不同类型的典型喀斯特景观。武隆县将对调整后的核心区、缓冲区实施退耕还林,涉及仙女山、巷口、火炉等11个乡镇,面积96000余亩。 重庆市交通部门和武隆县将进一步完善遗产地内的路网,连通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天坑,并将仙女山串联起来形成环线旅游。连接各景区的道路不追求速度,而是打造生态公路。 为保证遗产地不受伤害,武隆县将在主要交通集散地和出入口设置视频监控系统,把监控范围扩大到遗产地的所有区域。目前,芙蓉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完成卫星实时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工程。 在遗产地内,重庆市将建设环境监测站,配备监测仪器及专业人员,对遗产地的水体、大气、温度、湿度等定期监测,确保遗产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也将进行监测、治理。 据悉,重庆市还将对武隆喀斯特世界遗产保护进行立法,明确遗产地内的禁止行为,并规范各种活动,将遗产地的管理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为了使世界自然遗产免受破坏,重庆市将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和遗产地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强对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促进其可持续开发利用。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我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系统。在今年6月27日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重庆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后,重庆市根据国内外专家建议,对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了调整,核心区和缓冲区总面积为380平方公里。新的缓冲区划定考虑了水系的完整,以乌江为纽带,将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天坑三个地区,通过完整水系串联起来,三个支流地段上形成不同类型的典型喀斯特景观。武隆县将对调整后的核心区、缓冲区实施退耕还林,涉及仙女山、巷口、火炉等11个乡镇,面积96000余亩。 在遗产地内,重庆市将建设环境监测站,配备监测仪器及专业人员,对遗产地的水体、大气、温度、湿度等定期监测,确保遗产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也将进行监测、治理。 据悉,重庆市还将对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进行立法,明确遗产地内的禁止行为,并规范各种活动,将遗产地的管理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