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京剧院 |
释义 | 中国京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剧院。其最早的前身是1942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成立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主席曾为该院题词"推陈出新",为戏曲事业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指导方针。后该院几经变化改组,先是与华北军区六纵队前锋平剧团和冀南军区民主剧团合并,改称华北平剧研究院;建国后改组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所属京剧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工作一、二、三团;后来于1953年三个团合并为中国京剧团。在此基础上,于1955年1月成立了中国京剧院。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任首届院长。 剧院简介中国京剧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曾改称中国京剧团。粉碎"四人帮"后,全面恢复了中国京剧院的建制、名称和机构。47年来,剧院继承了延安平剧院光荣的革命传统,吸收了各解放区及其它进步京剧团体的艺术革新经验,并不断吸收各流派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和社会知名作家、导演家、作曲家、舞台美术家,组成精英荟萃的京剧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群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形成了剧院的艺术风格,为京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不断作出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剧院概况中国京剧院(国家京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国家艺术院团,成立于一九五五年一月。首任院长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现任院长宋官林。剧院下属一团、二团、三团和舞台美术中心。 自建院以来,剧院不断吸收各京剧流派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的剧作家、导演、作曲家、舞台美术家等,组成了精英荟萃、实力雄厚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其中表演艺术大师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著名导演阿甲,著名剧作家翁偶虹、范钧宏等,享誉海内外。 半个多世纪以来,剧院继承、创编、上演了600余部不同题材、体裁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逐渐形成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以及阵容齐整、舞台清新、艺术严谨的艺术风格。代表剧目有《野猪林》、《三打祝家庄》、《三岔口》、《白蛇传》、《九江口》、《孙安动本》、《谢瑶环》、《穆桂英挂帅》、《大闹天宫》、《满江红》《杨门女将》、《红灯记》、《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春草闯堂》、《蝶恋花》、《汉宫惊魂》、《瘦马御史》、《江姐》、《图兰朵公主》、《泸水彝山》、《文成公主》、《曙色紫禁城》等,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并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近年来,为拓宽演出市场,扩大京剧艺术的影响,创排了大型京剧音画《国韵》。 在多年艺术创作和国际、国内的演出评比中,剧院有四十余个剧目、百余人次荣获各种奖项。近年来,在“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梅兰芳金奖”、“梅花奖”、“中国京剧节金奖”等国内重要评奖中,国家京剧院均榜上有名。 剧院担负着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不断派出艺术团组到世界各地及港、澳、台地区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京剧艺术的影响,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剧院现任领导班子:院长宋官林,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孝华,副院长尹晓东,副院长、艺术指导于魁智,艺术指导、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刘长瑜,顾问赵书成。 历届领导首届院长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现任院长吴江,1949年4月出生,籍贯辽宁,汉族。现任国家京剧院院长,一级编剧,全国政协常委。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大学学历。历任北京戏曲学校常务副校长,北京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助理,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等职。2000年2月调任中国京剧院院长。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艺术家40多年来,中国京剧院成就了三代艺术家。第一代,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叶盛章、张云溪、张春华、云燕铭、李宗义、雪艳琴、黄玉华、侯玉兰、孙盛武、李洪春、李盛藻、王玉让、景荣庆、李金泉、李慧芳、江新蓉、高玉倩、阎世善、李金鸿等为中坚力量的著名艺术家开创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风格。第二代,以五、六十年代中国戏曲学校优秀毕业生为骨干,刘秀荣、杨秋玲、孙岳、刘长瑜、冯志孝、钱浩梁、李光、李维康、王晶华、吴钰璋、张曼玲、刘琪、寇春华、李欣、俞大陆、耿其昌、高牧坤、李岩、陈真治等与八十年代吸收的李世济、杨春霞、齐啸云等汇合成新的艺术力量,继续发扬剧院的优良传统,在创造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象方面,进一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第三代,选拔引进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生及其他社会优秀人材,于魁智、李胜素、刁丽、张建国、张火丁、耿巧云、陈淑芳、李海燕、江其虎、赵永伟、李文林、邓敏、宋小川等,都是一代新秀,正在舞台艺术中锻炼成长,是中国京剧事业的接班人。 艺术造诣深湛的鼓师、琴师白登云、赓金群、任子衡、王凤朝、沈玉才、靳文山、唐在炘,以及李广伯、李门、万瑞兴、唐继荣、孙忠廉、冯振霄、潘永玲、苏焕学、李超、李祖铭、李亦平、李金平、赵建华等和舞台艺术技师们,也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建院以来,剧院先后拥有著名戏剧家多人:剧作家翁偶虹、范钧宏、马少波、王颉竹、吕瑞明、景孤血、祁野耘、吴少岳、陈延龄、齐致翔、戴英禄、邹忆青、高文澜;导演艺术家阿甲、李紫贵、郑亦秋、樊放、邹功甫、王一达、孙元意、任凤坡、荀浩、夏永泉;作曲家刘吉典、傅雪漪、张复、关雅侬、张建民、林鑫涛;舞美家张末元、安振山、江里、赵金声、郭大有、李文培、李兴海、张希娥;灯光设计师吴长海等;史论、评论家苏移、林毓熙、徐城北、王清辉等。他们在创作中,广泛开拓不同题材、体裁和艺术风格、共创作剧本570余部,投排上演430余部,已有百余部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大都出版了剧作单行本。 创作、改编剧目40多年来,剧院创作、改编演出了《三打祝家庄》、《白蛇传》、《将相和》、《黑旋风李逵》、《猎虎记》、《野猪林》、《桃花扇》、《杨门女将》、《柳荫记》、《谢瑶环》、《满江红》、《九江口》、《春草闯堂》、《红灯照》、《大明魂》、《甘棠夫人》、《响马传》、《桃花村》、《三座山》、《周仁献嫂》、《李达探母》、《余赛花》、《穆桂英挂帅》、《三盗令》、《孙安动本》、《初出茅庐》、《强项令》、《李清照》、《锦车使节》、《调寇审潘》、《武则天轶事》、《玉树后庭花》、《宝莲灯》、《火醒神州》、《宝马圆情》等百余出历史故事剧;改编上演了《红灯记》、《白毛女》、《蝶恋花》、《恩仇恋》、《香港行》、《北国红菇娘》等几十出现代戏,还整理改编上演了《三岔口》、《群英会》、《秦香莲》、《汉宫惊魂》等二百余出优秀传统戏和优秀传统地方戏。这些剧目各具特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影响,还有许多优秀剧目及其表演艺术家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演出活动和比赛中获奖。 获奖情况40多年来,剧院有17个优秀传统戏、32人次在国际艺术竞赛中获得表演金、银奖。在国内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颁发优秀奖的剧目共有26个;“文华新剧目奖”2个;有13人次获优秀编剧奖;9人次获优秀导演奖;2人分获“文华音乐创作奖”和音乐设计奖;3人分获舞台美术奖、服装设计奖和“文华舞美设计奖”;62人次获优秀表演奖、“梅兰芳金奖”和“梅花奖”等。共43个剧目、129人次获国际、国内各种奖励。 文化交流中国京剧院还负担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任务,曾先后赴前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印度、德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英国、芬兰、瑞典、希腊、挪威、丹麦、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埃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满足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增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主要演出单位担任音乐交响乐《杨门女将》演出的是中国京剧院三团。中国京剧院三团(原青年团)成立于1994年。多年来,中国京剧院三团以继承和发扬京剧艺术为已任,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和现代戏达百余出,形成了阵容严整、舞台清新、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的舞台风格。 这就是京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