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教育
释义

历史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 ,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但直至清朝末期的1908年科举制才真正废除,代之以西方教育方式。

简介

中国教育,中国历史悠久,数千年的教育设施,均反映出其本有文化的特色;仅近百余年来,始改弦更张,模仿西方,兴办迥异从前的新教育。纵观数千年中国教育发展与演变的业绩,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各有其不同的特色,兹分述于下:

一、上古官学时期:三代以前,中国的教育事业完全由政府掌理。据古籍的记载,三代已有颇为完善的学校制度:由中央办理的学校称为国学,由地方办理的学校称为乡学,而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之分。教育主要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其内容有所谓的德、行、艺三项。二、先秦私学时期:东周以后,王官失守,私人讲学之风盛行,官学废而私学兴。春秋战国之世,诸子百家之学,蠭起并作,不仅是中国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在教育理论方面也最有创见;其中又以儒家的孔、孟、荀贡献最多。此外,养士之风盛行,亦足以显示此一时期教育的特色。三、两汉太学时期:秦虽统一中国,但于教育缺乏积极的建树;必待数十年后,汉武帝立太学、兴教化,中国的教育始再见三代之盛。除此而外,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中国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而当时经学家的设帐授徒,谨守家法,则犹其余事。四、魏晋衰落时期:魏晋南北朝数百年之间,教育事业一度大见衰落,然玄风大畅,佛法盛行,亦予中国学术思想以新的刺激,而下开隋唐佛学与宋明理学的先河;于中国教育的推演,并非全无贡献。五、隋唐科举时期:科举创于隋而盛于唐,历经宋元明而成定制,影响于中国的教育逾千年。自兹以降,中国的教育即为科举与学校并峙之局,而竞争之结果,学校每不敌科举,即以唐代学校之盛,号为中古之最,然亦难与科举竞一日之短长。六、宋明书院时期:宋、元、明三代,虽中央与地方均有官立学校,然书院实为此一时期教育的特色。书院介于官私立之间,人事经费较有独立性。讲学亦有相当的自由,主持以多硕学鸿儒,学生亦较不热中功名利禄,益以理学家的昌明义理于其间,遂使此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大放异采。七、清代交替时期:清代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在中叶以前,清代的教育设施,一切均是传统旧式的,此后以迄今日,则改弦更张,完全仿效西方,逐步建立并形成一套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教育设施。兹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中国教育》。

古代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在汉代,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和《五经》则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遏制。一直到1905年(光绪31年),清政府才下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当代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何子渊、丘逢甲、萧惠长等先贤便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雨南洞小学(1885年)、兴民中学(1903年)、兴宁县立中学(1906年)、石马两等小学(1904年)等新式学校,是为中国现代教育之始,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的人才;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99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私人资本开始进入教育领域。

1.学前教育(3-4岁入学)

中国的学前教育一般从3岁开始,进入幼儿园分为

早班,小于3周岁(相当于托管)小班,3-4周岁

中班,4-5周岁

大班,5-6周岁

在有的幼儿园和小学中还办有“学前班”,为不满6周岁的儿童进行适应学校生活的教育。在幼儿园生活包括一日三餐,游戏为主;学前班类似学校上课,但时间短,有许多户外活动。

学前教育都是自费,而且费用相当高,为了能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在为孩子择校的时候就得花成万元。一般家庭都承担不起,为了也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借钱也得读书。

2-1.义务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从法律上来说,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的学杂费全免。实际上,在城市里,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收费,虽然一般普通小学和初中学费很低(约每年200~700人民币左右),但因为学校师资差异问题所产生的教育差别,仍然一些师资较好的学校仍以“赞助费”等为由收取费用。在农村,自2007年以后中小学九年教育为免费,而广大农村地区却很少设立初中,甚至出现一个县只有一所初中的情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被迫被剥夺义务教育权被一点一点的重视起来,在城市地区,剥夺义务教育权被视为很严重的罪行。

2-2.小学(6-8岁被迫入学)

中国的小学被分为六年。通常认为一年级至三年级为“低年级”即小学基础阶段,而四年级至六年级为“高年级”即小学拓展阶段。在这六年年中,学生通常要学习的课程为:语文(中文)、数学、英语、体育、社会(即地理、历史和政治的常识)、科学(即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常识,一至三年级称为“自然”)、音乐、美术、计算机。但实际上,由于小学毕业时没有统一考试,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以外的其他课程的质量很难保证。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小学一般仅设立语文、数学和体育。

2-3.初级中学(12-15岁入学)

在中国,初级中学教育被分为3年。

在城市地区,进入初中一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计算机派位”、“按区划分”和“择校”。计算机派位是指将学生通过计算机随机的方式指派到该小学所属区域的初中。这种方法直至现在未发现作弊行为,完全是凭运气,大多数时候,由于所在小学附近没有师资较好的初中,家长通常会选择择校。而“择校”则是可以向学校缴纳“择校赞助费”或通过学校的入学考试以进入学校。而“按区划分”则是按照学生的住址来指派初中,也就是说学生家距离哪个初中近一些,就被指派到哪个初中。

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地区逐步取消了“小升初”考试,即由小学到初中的考试。而农村地区则仍然采用这种方式。这是由于很多的地区一个县也只有一两所初中造成的。实际上,学生肄业往往是由于自动退学或严重违反校纪、法律而被开除,很少有因为其他原因而肄业。而初中教育不是全部免费,这些费用对于低收入的农村居民来说比较高,造成少部分农村学生则在小学毕业之后被迫停止教育而务农或等到年龄稍大一些后进城务工(该情况在90年代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生相对较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地区经济有所发展,目前已经改善)。法律上讲,这些都是违法的,但实际上由于地区政府由于缺乏税收支持且上级财政未足够拨入导致无力支持庞大的教育费用而不了了之。

在初中阶段,学生按规定需要学习的课程为:思想品德(实际上相当于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在部分地区开设日语或俄语取代英语课程。在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等部分实行课程改革的省份的部分城市,初中课程为:思想品德(实际上相当于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取消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历史单科,而合并为两科:“科学”以及“历史与社会”;且中考也仅考察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五门。

学生在九年级(初三年级)将面临初级中学升学考试,即中考。在上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中考的科目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物理(70分)、化学(70分)和体育(30分),满分530分,中考通常是每一个省统一试卷,但也有例外,如北京市的海淀区就单独出卷,通常被称为“海淀卷”难度也较“北京卷”有差别。但目前多数沿海省市及内陆部分地区也采用各地级市甚至县级市不同程度的自拟试卷,而且中考各学科分数比重历年来也有所浮动,如部分地区加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考试等。

在初中的最后一年,尽管相关教育主管单位明令禁止,但基本上各个初中学校都会提前结束课程,并利用节假日(甚至周末)设补习以保证该校较高的升学比例。

3.高级中学(15-16岁入学)

初中毕业的学生有几种选择,可以升入高级中学为今后进入大学做准备;也可以直接上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中专和职高毕业可以直接就业或再考入高等职业学校。中专和职高有各种专业,在县一级多为农业或畜牧兽医一类的专业学校,在城市中计算机、商业等门类齐全,幼儿师范也是一种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到幼儿园做教师。由于高中尤其是大学的学习费用很高,大部分贫困家庭会选择让孩子上职业中学。

在城市地区,高级中学比较受欢迎,这是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大学所致。通常学生需要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才能进入高中。和初中一样,政府通常不允许学校以“重点中学”等比较强的等级字眼用于学校宣传,也禁止其他组织为高中“排队”,但教育部门通过考察而命名的“高中示范校”,实际上就是“重点中学”。

在高中三年被分为两个阶段,高一为基础阶段,高二至高三为高阶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体育、计算机。高一将会学习所有的课程,在高一期末考试之后,学生需要就决定在高二和高三要学习的方向是理科还是文科,这决定了学生在高考所使用试卷类型。通常学生在高一需要通过计算机、地理和历史的毕业考试。到了高二之后,如果选择理科将会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和体育。而文科则要学习包括生物在内的所有科目。高三之后学生将会主修语文、数学、英语,理科则还有物化生,对应高考中的理综试卷;文科则为史地政,对应高考中的文综试卷。

4.高等教育(17-18岁入学)

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大学专科(2-3年)和大学本科(4年),高职和大专毕业没有学位,本科毕业可以得到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可以考研究所,3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以后是博士。都是自费,价格不等都较昂贵。不像国外都是由国家承担费用。

中考高考

1.中考

在各地,中考大多被称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初中生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中取消毕业考试。学生只要在三年内所有课程的期末成绩在及格线(总分的60%)以上,没有任何处分或撤销所有处分即可毕业。实际上,学生肄业往往是由于自动退学或严重违反校纪、法律而被开除,很少有因为其他原因而肄业。学生在初三年级将面临初级中学升学考试,即中考。

中考由各地教育局自行命题,各地中考各科分数范围大约如下:

语文120-150分 数学120-150分 外语100-150分 物理60-100分 化学50-100分 生物0-40分 政治0-50分 历史0-50分 地理0-40分 体育20-60分

2.高考

普通高考全称是“普通高等院校统一招生之全国毕业考试”

是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选拔考试,也被认为是高中的升学考试。高考被视为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考试,从恢复高考到2003年,高考一直是在7月份举行。自2003年开始改在6月初,通常是6月7日至6月8日,即使是该年出现了SARS疫情也没有改变。[1]近些年,北京教育考试院曾传出高考将改为每年6月的第一个双休日。

早期基本采用全国统一卷,后来为了掩盖各地高考名额的不公平性还有教育改革原因渐渐放弃了全国卷,取而代之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出卷(07年高考还有全国统一卷),通常来说,各省之间的难度是不同的,由于“分数屏障”(指在直辖市的大学在收取该地学生的分数要比外地学生低的现象),实际上要想在非直辖市考入重点大学是很难的,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弊端。无形之中增加了外省市考试的难度,也造成了”高考移民“这一中国所特有的现象。

一般来说,试卷以数学卷(150分),文科数学卷(150分),语文卷(150分),英语卷(150分),文科综合卷(300分),理科综合卷(300分)组成。无论学生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语文和英语的卷子是相同的,数学上文科数学卷比普通数学卷要容易,除此之外,文科生要考文科综合卷,理科生则是理科综合卷。所以,试卷的满分即为(150+150+150+300=750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