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 |
释义 | 本书名为《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其思考对象是过去一个世纪包括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海外华人社会在内的中文写作。本书内容包括:“五四”前后文学研究、战时八年文学研究、战后20年文学研究、20世纪后30年文学研究等。 作者:黄万华著 ISBN:10位[7530639579]13位[9787530639573]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定价:¥59.00元 内容提要《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思考对象广阔,过去我也曾以“华文文学”统称之。但当“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形成时,“华文”这一源自海外的词语已经约定俗成的指称中国大陆境外的中文写作了,而我近年来的思考一直在理所当然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20世纪中华民族新文学的历史整合,加上研究的侧重点的考虑,于是就以“20世纪汉语文学”指称自己的思考对象(在谈及海外华人社会的中文写作时,我仍以“华文文学”称之)。但在我看来,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意义仍在于沟通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海外华人社会这几个空间存在的汉语文学的血脉联系,留摄下民族新文学的完整历史面影。也许再过数百年,人们来“接受”这段历史,真的不再强调作家各自创作的居住地身份,他们看到的是“五四”后民族新文学的整体面貌。 作者简介黄万华,浙江上虞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以来,多次评为省、市、校优秀教师、劳动模范,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评为山东大学“十大教学名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海外传播理论教学和研究,承担完成三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七项省部级课题。在中国内地31种中文核心期刊和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300余篇论文,出版有《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美国华文文学论》、《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等学术独著6种、合著11种,主编辞典、大系、论著、教材6种,著述400余万字。其所著获高校教学优秀成果省一、二等奖各一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各二项。曾赴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讲学。 目录绪论1:生命整体意识和“天、地、人”观念 绪论2:“边缘”:文学史的活力所在 第一编“五四”前后文学研究 源头开掘上的分流:从梁启超、王国维到鲁迅 新旧并存中的本土资源开掘——“五四”前后的俗文学 文化过熟形态中的突围:海外火种引发的新文学分流 价值预设和实践偏离:“五四”新文学的矛盾运动 台港和海外:“五四”新文学的应合和背反 大众传媒和“五四”时期文学:文化身份、文学建制和文学形态 第二编 战时八年文学研究 从呼应到融合:世界战争文化格局中的中国文学 战时文学开放性体系的形成:从大陆、台港到海外 斑杂中的圆润:战时中国文学的艺术探寻 异族、“他者”:战时中国文学的一种寻求 本色创作:战时红色经典构建的起点 血脉的沟通:从社会心理到习俗、语言——战时台湾文学的抵抗意识 战时香港文学:“中原”心态和本地化进程的纠结 后殖民语境中的抗战时期日占区文学及其研究 《诗领土》社和沦陷区战时现代派诗歌 战时中国:现代中国形象完整呈现的开端 家国同构的变异——从“家”的形象看战时中国文学 第三编 战后20年文学研究 战后20年文学初探 “预演”: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 潜性互动:五十年代后大陆、台湾、香港、海外汉语文学的关系 …… 第四编 20世纪后30年文学研究 附录1:文学史上的王鼎钧 附录2:潮汕籍新马作家的历史意识 附录3:学术双壁:《文学台湾》和《小说香港》 结束语:中国现代文学史“扩展”至20世纪汉语文学史的可行性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