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释义 | 院况简介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前身为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原航天701所),创建于1956年,是在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亲自指挥下创建的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基地。是我国最早建成的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是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与试验中心,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 五十多年来,承担过我国几乎所有航天型号的气动研究试验任务,解决了大量我国自行研制的,包括全部“神舟”系列飞船在内的,各种运载火箭、返回式卫星、再入飞行器、战略和战术武器以及飞机、导弹的气动力和气动热问题,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荣获国家和部委级成果奖数百项,并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 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利用气动技术,在环保领域的锅炉烟气除尘脱硫项目,已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在船舶领域的全垫升气垫船,荣获国家“火炬计划”金奖;在航空领域的特种飞行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技术优势;对传感器的研制、开发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 业务领域多年的军品型号研制、生产经历,使我们拥有作风严谨、经验丰富的研发队伍,熟练的技术工人队伍,完善的设计生产工艺,齐全精良的配套设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又使我们完成了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产品种类齐全,配套能力强。主要产品有测力/称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矿用携带式气压测定器、配套的显示仪表、变送器、电阻应变计等。 同时,我院拥有亚洲最大功率等离子体电弧加热器(电弧风洞),最大功率达30MW,加热温度可达10000℃。我事业部基于航天气动热理论、技术与设备能力而开发的等离子体加热技术成套设备、气动雾化加热技术成套设备、炉窑燃烧系统的CFD计算机模拟技术,是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重要军转民技术成果,被列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重点军转民技术。该设备(技术)顺应世界环境发展与资源节约的趋势,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可广泛用于固废处理(国内首创)、太阳能多晶硅提纯(国内首创)、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 此外,我事业部为航天系统光学元件定点生产单位,已有30 年的发展历史。已完成多批次军品高精度光学元件加工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光学元件生产经验,形成了系列化的光学元件生产加工能力。 近些年来,除为航天生产配套产品外,也为民用产品提供配套光学元件。已成功为国内、欧美等地的科研院所研发生产高精度、大尺寸和特殊要求的光学元件。 我们有大型镀膜设备,可承接高反膜、减反膜、分光膜及金属膜等镀膜任务。 主要产品有:特殊用途的高精度光学棱镜和平面窗口;大尺寸的平面和球面元件;超薄光学平面;微型元件;以及常规的平面镜、透镜、柱面镜、棱镜和非球面镜等光学元件。 主要技术方向1、 飞行器气动综合技术 2、 空气动力实验技术 3、 测控技术 4、 无人机 5、 环保工程 6、 风洞工程 其中,测控技术事业部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应变计、传感器设计、研究、生产单位,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该技术来源于风洞空气动力实验用六分量传感器,在过去50年历程中,我们一直服务于航天等军工型号研制和武器配套,多次因圆满完成任务而受到上级的嘉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我们的贡献。 技术力量现有科研人员一千五百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达300人,国家级和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0名,中科院院士2名,有40多名科技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院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现有在职员工近千人,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占60%,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达二百多人,国家级和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十余名,中科院院士一名。有四十余名科技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特别是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员已在科研生产实践中迅速锻炼成长为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重大项目的领军人物。 领导班子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锋。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郭京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