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光谷 |
释义 | 中国光谷,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各具特色,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 中国光谷简介武汉·中国光谷 Optics Valley of China 美丽富足的中国中部,楚汉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一片领先国际的光电产业热土,它就是武汉东湖国家新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所在地,它也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中国光谷”。以每年 30% 的速度跨越式发展,这片幅员 518 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今已经成为创业者的乐园、领先企业的聚集地,武汉的人文科技新城。“中国光谷 ” 是活力无限的科技创新之地。东湖之滨英才汇聚、人杰地灵,这里有著名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 48 所高等院校、 56 个中央及省部属科研院所、 1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0 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 700 多个技术研发机构;这里有 49 位两院院士、 20 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 40 万名在校大学生;这里还有旨在培育光谷持续创新能力而建造的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和P4 实验室。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的东湖高新区拥有着强劲而持续的创新激情与创新活力,每年申请的知识产权专利在 1000 件以上。 光谷大事纪2011年8月5日: 8月5日,武汉未来科技城战略发展论坛在东湖高新区举行。 2011年6月27日: 中华科技产业园挂牌,拟将其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华侨投资、创新、创业、生活聚集区。 2011年6月10日: 左岭新城奠基暨富士康配套产业园开工仪式举行,重点发展光电子产业,头号目标是富士康配套项目企业集群。 2010年: 东湖高新区第四次扩容,光谷总面积高达518平方公里。 2010年12月2日: 光谷社区网上线,光谷人从此有了自己的网上家园。 2010年11月30日: 武汉多语信息产业园揭牌成立。据规划,这个国内首家翻译产业园5年内,将聚集3-5万翻译人才,产值可达百亿元。 2010年11月29日: 武汉研创中心在光谷大道汤逊湖畔隆重奠基。 2010年10月28日: 武汉未来科技城在光谷东部奠基开建。 2009年8月: 光谷生物技术研究院开工奠基。 2009年6月5日: 光谷步行街二期动工兴建。 2009年3月: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凯迪能源)基地开工奠基。 2009年2月: 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实施“3551人才计划”。 2008年11月: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九峰创新)基地开工典礼;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授牌; 东湖高新区面积扩大至221平方公里。 2008年10月: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获省编委批准。 2008年9月: 《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被省委政府常务会和省委常委会讨论并通过;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立。 2008年9月4日: 武汉·中国光谷金融港奠基仪式在东湖开发区项目现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武汉打造立足中部、面向全国、服务全球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2008年8月: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筹备工作组成立。 2008年7月: 武汉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2007年: 江夏区豹澥镇划入东湖高新区。 2007年: 中国光谷企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并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软件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2007年6月: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2007年4月: 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基地、区域和城市科技创新的辐射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 2006年10月: 国家科技部公布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中国光谷是6个试点园区之一。 2003年: 光谷创业街一期7栋单体写字楼竣工,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入驻企业逾200家,成为光谷科技企业最密集的区域。 2001年: 洪山区的4个村、江夏区的9个村交给开发区托管,净增10多平方公里。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2001年下半年: 网络经济泡沫的破裂,全球光电子产业进入了大调整时期,世界主要光通信设备厂商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这对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中国光谷来说影响巨大。 2001年9月: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市市长座谈会在武汉召开,提出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2001年7月: 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从此“武汉·中国光谷”开始着手建设。 2001年2月: 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 2000年6月30日: 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对“1331号提案”作出答复:支持以国家级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建设集研究开发、产品生产、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光电子产业基地。 2000年5月: 杨叔子、熊有伦、赵梓森、周济等26位在汉院士联名签字,请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 2000年3月: 许其贞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1331号提案,建议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 2000 年3 月: “光谷”正式启动时,鲁广购物中心当年开业,并实现年收入3 亿元。 光谷详细介绍产业中国光谷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各具特色,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 优势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5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就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时,充分肯定了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做法;温家宝总理希望北京、上海、武汉等高新区,经过5到10年的努力,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东湖高新区东湖高新区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和经济产出能力,主要经济指标力争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 1500亿元,财政收入60亿元。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光谷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科技园区和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为跻身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前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诞生的,湖北省、武汉市在全国较早进行转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探索。1984年,武汉市政府成立“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进行规划研究和筹建工作,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1991年,国务院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7月,国家科技部和外交部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APEC科技园区。2001年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2001年7月6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目前,高新区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武汉·中国光谷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在充分释放东湖地区积淀的巨大科教能量的基础上,推进持续创新,实现充分发展,在延伸产业链、壮大企业规模、培育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不断开拓进取。 光谷发展历程创始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出台了影响深远的“863”计划。在这一背景下,武汉于1988年成立了东湖高新区,并在3年后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借助东湖高新区宽松的氛围和优惠的政策,许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到高新区办公司创业,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烽火科技、华工科技、楚天激光……这些如今光谷的明星企业,其起步之初都是带有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背景。 这一点,与美国的硅谷有相同之处。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周围开始出现了一些中小型公司,而很多公司的领头人物就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这就是“硅谷”的雏形。东湖高新区也好,硅谷也罢,“产、学、研”一体化格局,是它们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进入新世纪,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产业在国内已经居于领跑者行列。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像硅谷那样成为某个行业的领袖?偶然的一个契机,让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决策者们找到了灵感。 那是2000年3月,许其贞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京提交了一份《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建议在武汉建立“中国光谷”》提案。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敏锐地觉察到,此举对改变武汉经济结构、实现光电子行业一个新的跃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年5月,湖北省和武汉市一致确定:举全省之力,建好中国光谷。 在万众瞩目中,光谷闪亮登场——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复,同意在武汉东湖国家高新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也就是“中国光谷”。 然而,一场意外的“寒流”正在袭来。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裂,全球光电子产业进入了大调整时期,世界主要光通信设备厂商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许多光电子产业巨头纷纷收缩规模,减缓投资,这对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中国光谷来说,无疑影响巨大。 怎么办,是继续原有战略还是改弦易辙?刚刚起步的中国光谷,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创业很多创业者是骑着自行车来到光谷的,几年以后,他们开着汽车出去,光谷人以创业冒险为荣…… 在光谷人看来,21世纪是光电子时代,光通信、激光技术等,将更加深刻地介入到百姓生活中。全球光电子产业的调整,市场格局重新“洗牌”,这对起步较晚的中国光谷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就这样,在全球光电子产业进入寒冬之际,中国光谷审时度势,果断做出了继续重点发展光电子产业的战略决策,推出了一系列“大手笔”: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企业长飞公司大笔投资5.4亿元,扩建生产线;我国光通信领域的权威武汉邮科院,投资1.97亿元用于新型光通信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受此鼓舞,一大批跨国公司如阿尔卡特、惠普等,也纷纷来到光谷投资…… 光谷的发展需要大企业、大投资的带动,同样也需要培养一些充满活力的小公司、小企业,让他们成为光谷未来发展的中坚。在研究国际一些知名的科技园区发展历程后,中国光谷在吸引大企业进园的同时,把着力点放在了创业环境的建设上,希望通过提供一个局部良好的小环境,使一些中小企业源源不断地成长起来,让光谷成为培育大企业的摇篮。 为此,光谷陆续成立了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光谷创业街、留学生创业园、华中软件园等各类“孵化器”7家,任何创业者只要有创业想法和可行项目,都可以来到“孵化器”办企业,由“孵化器”全力为他们提供资金、设施和手续代办等各种支持和服务,直到读完“小学、中学、大学”,顺利毕业,进入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孵化器”降低了企业初创之际遇到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存活率,培育了一批成熟的企业家。仅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截至目前就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800多家,毕业企业500多家。 “很多创业者是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的,几年以后,他们是开着汽车出去的。”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一位领导如是说。为大企业扩张提供空间,为小企业成长提供土壤,光谷靠两条腿走路,终于顺顺当当走出了全球光电子产业的低谷,走出了自己的路。从2001年到现在,中国光谷基本上保持了年均30%的增长速度。这其中,光电子行业起到了“半壁江山”的支撑作用。 2007年,中国光谷企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并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软件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挺过市场寒冬的中国光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升,由此也形成了更强的聚集效应,国内外著名企业及四方才俊,纷纷涌到这里谋求新的发展机会。“智慧之光、财富之谷”,成为中国光谷的一个形象写照。 创新2006年10月,国家科技部公布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中国光谷是6个试点园区之一。 世界一流的科技园标准是什么,中国光谷离它还有多远?光谷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先把眼光瞄准了国际上那些“拔尖”的科技园——美国硅谷,聚集两成全球前100名高科技公司,几乎占全美GDP的4%,是科技创新与商业化的有机结合;英国剑桥,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平均每家公司只有10多名员工,主要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日本筑波,聚集了日本27%的国家研究机构,突出科技研发。 这些当今世界上公认的首屈一指的科技园,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突出技术创新。创新,是它们的发展之“魂”。 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光谷人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2001年,光谷核心企业之一的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弥补国内空白,研制自己的五轴联动数控龙门铣床,曾通过外贸部门两次向外国政府申请进口许可,都没有得到西方国家批准。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就进口了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用来加工潜艇螺旋桨,使得潜艇噪声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西方反潜技术失败,引起西方国家极大恐慌。 知道这一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中数控进口该设备会“碰壁”了。因为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是具有超越经济价值意义的战略物质,就算你出再高的价格,西方国家也是断然不会卖给你的。 外国人不卖,拼尽全力也要自己搞出来!最终,华中数控自主研发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数控系统。2006年2月,我国第一台国产化的五轴联动数控龙门铣床,在南昌完成了最后的安装调试。 不仅仅是这一个项目: 2005年,烽火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出了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跑得最快的光传输系统,该系统1秒钟内能传输1000部DVD,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这项技术; 同样是烽火科技,在最近几年内接连提出了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标准垄断; 2006年,长飞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光纤拉丝炉正式投入使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能将直径150毫米的光纤预制棒拉出2000公里长的一根光纤,打破了国外大公司技术封锁; 中国光谷里的海创电子、楚天激光等企业开发的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嫦娥一号”奔月上得到应用; 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光谷的创新之路必将更加辉煌! 提高如今,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光谷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光谷技术专利申请量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2006年就达到2400项。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光谷在全球光电子产业分工中,也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过渡。 国家高新区大事记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改革开放总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1991年到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50多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1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在1988年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基础上,在各地已经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再选定了21个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 2001年9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市市长座谈会在武汉召开,提出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2006年10月科技部出台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西安等城市的高新区成为试点园区。 2007年4月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基地、区域和城市科技创新的辐射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 2009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0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将专门发文,举全市之力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1月7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决定》,我市将全面赋予东湖高新区市级管理权限,提升行政效能,实现“办事不出开发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2012年4月2010年4月5日,武汉市政府原则通过《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根据总体规划,10年后,光谷企业总收入要达到3万亿,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第一梯队、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全力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核心,以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为战略,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的产业架构。 在新的10年,光谷将肩负“中国创造”的国家战略重任,真正成长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光谷”,全面跻身于世界舞台。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大光谷”将扩大至518平方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块头”。未来10年,形成“一轴六心、三区两城、两楔多廊”的空间格局。 其中,“六心”是指光谷综合服务区为主中心,鲁巷为副中心,在花山、左岭、流芳和牛山湖构建四大支撑中心;“三区两城”是指关山科研集聚区、豹澥综合服务区、未来城创新研发区和严东湖科技生态城和牛山湖科技生态城。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表示,东湖示范区要从“开发区”向“新城市”转变,成为“独立城市”。 相关评价新兴品牌诞生聚集之地“ 中国光谷 ” 是新兴产业和品牌企业的诞生、聚集之地。通过二十多年建设发展,东湖高新区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能源、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产业格局。这里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中国最大的 IC 卡网络产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还有正在建设中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逐步壮大的手机产业群。 7000 多家企业的聚集、 20 家世界 500 强企业的抢滩入驻和 15 家上市公司的领衔开拓,武汉·中国光谷的产业实力不断增强。 激情与魅力的创业新城“ 中国光谷 ” 是绽放激情与魅力的创业新城。在以“冒险、创新、敬业、诚信”为特点的光谷文化的感召下,有 560 为海归学子和 600 多家企业在东湖创业中心、海外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或创业街等孵化器中激情创业;在“尊重纳税人、保护创业者”服务宗旨的指引下,东湖高新区实现了政务服务由行政管理为主向公共服务为主的转变,被为园区企业赞为“阳光下的新政”;在“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环境创新”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在“三湖六山”之间正崛起一座山、水、林、路相得益彰,集、产、学、研、居为一体的现代化的“绿色光谷、魅力新城”。聚全球企业,做世界光谷,武汉中国光谷期待您的到来! 光谷企业“ 中国光谷 ” 是绽放激情与魅力的创业新城。在以“冒险、创新、敬业、诚信”为特点的光谷文化的感召下,有 560 为海归学子和 600 多家企业在东湖创业中心、海外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或创业街等,孵化器中激情创业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红桃K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日电光通信有限公司、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武汉春天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NEC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武汉中人瑞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长江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宜通通信有限公司、 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蓝星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安凯电缆有限公司、武汉南华高速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绿世界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龙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海大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光谷20多年前,一个新的机构“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在东湖之滨悄然成立,东湖高新区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扬帆启航。从此,创新、创造、创业的激情在这里涌动,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新城——中国光谷快速崛起,呈现出万千景象,无限生机。 “十一五”时期,光谷经济规模保持了年均29%以上的增速,产业规模迈上3000亿元台阶。光谷实现第一个1000亿元,用了18年;实现第二个1000亿元,仅仅只3年;实现第三个1000亿元,不到两年。用东湖新技术开发管委会书记贾耀斌在 2011年工作报告中的话说:“东湖高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 这是一种怎样的增长速度?东湖高新区又是如何实现这种跨越式增长的?给湖北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连日来,记者深入走访了东湖高新开发区,探寻这种增长背后的“秘诀”。 光电龙头汇聚多个第一近年来,东湖高新区全力推进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武汉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武汉光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化水平在全国据领先地位,"武汉·中国光谷"成了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201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144亿元,成为东湖高新区首个总收入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不仅如此,在创新能力方面,东湖高新区建设了我国光电子领域唯一一家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诞生了5项光通信相关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在光通信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2010年,全区涌现和产业化了全球首台71英寸激光电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49项专利的红光高清视盘机(NVD)、我国首台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车、我国首台紧凑型4000瓦轴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等一批原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 在领军企业方面,培育了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谷激光、华工激光、楚天激光、迪源光电、武汉新芯、武汉天马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烽火科技是我国光通信领域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长飞光纤是全球第一大光纤光缆生产企业,光谷激光、华工激光、楚天激光是我国激光领域的领军企业,迪源光电是我国规模最大的LED大功率芯片生产企业。 在产品产业化方面,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5%;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2%;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产业发展方面,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由百亿元跃上千亿元台阶。随着武汉富士康等企业的入驻,消费类电子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随着武汉天马、全真光电等企业的崛起,光电显示产业异军突起。随着武汉新芯与中芯国际的合作共建,集成电路产业蓄势待发。地球空间信息、半导体照明、新一代移动通信、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生物新城吸引“老美”光电行业只是东湖高新区的龙头,其他行业也不容小觑。2007年6月,武汉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全市乃至全省掀起了建设光谷生物城的热潮。从2008年11月开工至今,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基本建设投入80亿元,完成总投资的 52%,每平方公里投入高达5亿元;洽谈项目238个,签订项目入驻协议104个,协议投资总额200多亿元,6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入驻办公;生物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0年生物产业实现总收入248亿元,增长23%。 去年国庆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行业先驱、世界500强生物医药企业排名第一位的美国辉瑞在汉正式成立(武汉)研发中心,并举行研发中心大楼奠基仪式。辉瑞公司全球CEO、董事长杰弗瑞·肯德勒一行70人直接从美国乘坐两架商务专机抵达武汉,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共同出席高规格的欢迎仪式。双方共同决定,由辉瑞在光谷生物城建设独立法人资格的辉瑞(武汉)研发中心,借助武汉地区的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打造中国中西部药物研发高地,为全球临床试验提供研究设计、数据管理及生物统计分析支持。未来2-5年,辉瑞(武汉)研发中心人员将达到250人。 辉瑞项目落户武汉,极大地提高了光谷生物城的知名度,国内外生物行业知名企业和机构纷纷跟进,加快与光谷生物城洽谈或签定合作项目的步伐,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引发了蝴蝶效应,有的投资者甚至是主动上门寻求合作项目。亚洲第一的基因组研究机构--华大基因已入驻生物创新园办公。亚洲第一的临床前新药研发外包商、全球第一的小分子化合物新药研发企业--药明康德已开工建设。英国葛兰素史克、德国拜耳制药、美国安进公司、德国柏林化学、日本田边三菱制药等一批世界制药行业知名企业正在抓紧与光谷生物城洽谈合作事宜。国内第一的医药物流企业--国药控股集团湖北物流中心即将建成投产。国内第一的生物农业育种企业--中国种子集团已开工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的生物技术和医药研发机构--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决定在光谷生物城设立研发中心,其研发成果将由武汉人福科技在生物城内实行产业化…… 规模效应除了光电、生物产业,东湖高新开发区还有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节能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三大产业。这五大产业在规模上都很宏大,成为东湖高新跨越式发展的后盾和基础。 201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144亿元;生物产业实现总收入248亿元,增长23%;高端装备制造业总收入达到414亿元,增长25%;环保节能产业完成总收入237亿元,增长30%;高技术服务业完成总收入192亿元,增长 19%。企业总收入达到2918亿元,增长29%。 不仅如此,东湖高新开发区内企业发展还跃上了新台阶。全年新增总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新增过 10亿元企业4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96家,12家企业入围2010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企业,新增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项目,有592个项目获得立项,得到资助金额达7.31亿元。随着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在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园区功能的同时,高新区推进了光谷软件园、光谷生物城、富士康武汉科技园、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园、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基地、武钢高技术产业园、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研发中心等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高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十年打造光谷新引擎武汉未来科技城位于东湖高新区东部高新大道南北沿线,总体规划66.8平方公里,约占东湖高新区面积的1/8。其中,高新大道以北、外环线以西的2.6平方公里范围,为武汉未来科技城起步区,与光谷生物城南北辉映。 武汉未来科技城连同在建的北京未来科技城、天津未来科技城、浙江未来科技城,是中组部今年4月正式确定的全国四大人才基地,承担着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聚集发展创新产业重任。 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介绍,武汉未来科技城将按照“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建设,以光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为重心。 5年后,武汉未来科技城预计可引进央企和知名民企30-50家、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20-30家,科技人员总数超过3万人。到2020年,可引进央企和知名企业300家、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200家、2000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科技人员总数超过10万人。 目前,武汉未来科技城已聘请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完成了起步区2.6平方公里总体概念规划、城市设计规划及主要市政道路的详细规划,并开始着手编制未来科技城外环以外区域66.8平方公里总体城市设计、信息管网、三网融合、智能电网、光伏发电、热、气等市政基础配套设施规划。 此外,水、电、气、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启动,起步区即龙山创新园研发大楼、人才公寓、商业生活及相关配套建筑共60万平方米陆续开工,其中12万平方米将于年底封顶,明年8月前企业可以入驻,园区规模基本形成,武汉未来科技研究院、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试验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 10年后,武汉东南将崛起一座智力密集、人口逾30万、承载国家自主创新功能的现代卫星城,它将成为我国新兴产业技术研究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