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典诗词邮票·唐诗 |
释义 | 中国古典诗词邮票·唐诗:以诗中有画的方式,印制邮票一组,于1982年6月25日诗人节发行。邮票的诗句选自唐诗。(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3)《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4)《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该套台湾邮票的画稿出自林天时教授之手,共4枚。邮票画面意境高远,布局典雅,工笔精湛。 中文名:中国古典诗词邮票·唐诗 发行时间:1982年6月25日 印刷机构:中华彩色印刷公司 绘画设计:林天时 全套枚数:4枚 邮票规格:51×36mm 基本信息志号品名:专182 (417)中国古典诗词邮票·唐诗 发行日期:1982年06月25日 发 行 量:2000000 全套枚数:4枚 全套面值:28元(台币) 邮票规格:51×36mm 齿孔度数:P13.5 绘图设计:林天时 印刷机构:中华彩色印刷公司 印刷版别:平凹版 印刷用纸:台湾产雪面上胶邮字水纹纸 整张枚数:50(5×10)枚 设计背景《唐诗》邮票选取的四首诗歌,都是唐诗之中的精品,但是其中两首的知名度并不高,尤其令集邮者不解的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等大诗人作品缘何被拒门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林教授曾绘李白《静夜思》一诗意境画,惜未被选入邮票。但愿台湾海峡两岸四地的邮政部门,早日把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的作品搬上邮票。《唐诗》发行量200万套,面世后深受集邮者欢迎,版票极为少见。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众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中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邮品赏析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1982年6月25日,台湾省邮政在方寸间展现了唐诗的强大魅力,采用国画绘图的1套4枚邮票,把《春晓》、《寻隐者不遇》、《秋风引》和《终南山余雪》四首作了精彩解读。 春晓《春晓》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和畅的春夜睡眠格外香甜,不知不觉天已亮了。窗外传来四处清脆悦耳的鸟鸣。醒来朦胧记起昨夜曾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于是想着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下来?全诗如下:“春眠不觉晓,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689--约740)襄阳人,年轻时遍游江南后,在鹿门山隐居。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作为,到长安寻觅机会。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诗仙李白曾赞曰:“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名动长安,却得不到朝廷重视。只得失意的回到鹿门山,一生不得志,悠游山水间。他对农村生活和山川景色有深入的观察体验,作品朴素自然,平淡的语句中蕴含深意,与王维同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描述诗人去寻访隐士,不遇,只见到隐士的学生。全诗仅二十个字,却写得情景俱出,不仅描述了松下问答,与山的高大及隐者的品格。诗人的才学可见一斑。全诗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79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河北琢县)人。其诗遣词造句,刻意求工,为中唐著名苦吟诗人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对后世影响颇大。 秋风引《秋风引》通过描写秋天凉风起,大雁南飞,风吹落了庭前树叶,这生活中的细节,转而突出了乡愁。写得充满生活的气息,又不落俗套,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全诗如下:“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生于浙江嘉兴,自称为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官至临察御史。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现存八百余首,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情趣。受民歌的启发,还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 望终南山余雪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望终南山余雪》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该诗描述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终南山的阴岭(山北)高出云端,积雪未化,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全诗如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河南洛阳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后隐逸终生。其诗宣扬隐逸生活,山水风光。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作者简介林天时,字静轩,1934年生,中国台北市人,哲学博士。自小刻苦上进,甚至临井自学书画,自成一家风格,并兼容南北派画风,擅长山水、工笔与泼墨,风格独特,古意盎然。于二十六岁时即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书画。 林教授除了擅长书法、水彩画之外,油画作品亦受到收藏家的珍爱,并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举办巡回展,对促进宣扬中国文化交流贡献良多,曾获有关部门颁发的文化奖章与邮政奖章。1986年获维也纳市政厅委员会颁赠联邦首都维也纳文化荣誉勋章,以表彰林天时教授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1982年,应台湾邮政总局之邀请,以家喻户晓的唐诗入画,完成一套四枚之四季景色邮票,呈现方寸之美,由于意境高远,布局典雅,各诗词相互辉映,充分表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引起广大的回响,促使林教授陆续完成宋词、元曲、诗经、楚辞、乐府诗、古词等诗画,历时十年,总计创作七套二十八枚邮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