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工程院 |
释义 | 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现在拥有611名院士。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由院士组成,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优秀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 组织机构中国工程院最高权力机构为院士大会,常设主席团,在院士大会闭会期间负责领导工作。 院士大会院士大会是中国工程院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院士参加,每逢公历双年份6月第一周举行。院士大会的职能是: 1. 审议工程院的工作报告 2. 制定和修订中国工程院章程 3. 决定学部的设置; 4. 选举院长、副院长及若干名主席团成员 5. 选举外籍院士 6. 开展学术活动,讨论重大工程科学技术问题 7. 讨论、审议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提出的其它议题和议案。 主席团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简称主席团)。主席团由院长、副院长、当然成员、各学部主任和若干名经院士大会直接选举的成员组成。院长为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主席团会议。主席团会议原则上每季度举行一次。 经院士大会直接选举的主席团成员,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每次至少应更换其中二分之一的人数。 聘请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主席团顾问。顾问列席主席团会议。 各学部常委会共有9个学部常委会: 1.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5人) 2.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5人) 3.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3人) 4.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5人) 5.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5人) 6.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11人) 7.农业学部(13人) 8.医药卫生学部(15人) 9.工程管理学部(11人) 办事机构中国工程院的办事机构为院机关,内设办公厅、学部工作局、国际合作局、政策研究室等机构。其中: 办公厅设有:行政后勤处、院长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委办公室、财务处、宣传处、信息中心等机构 学部工作局设有:综合处、科学道德办公室、学部工作一处、学部工作二处等机构 国际合作局设有:综合处、一处、二处等机构 政策研究室设有:综合处、咨询工作处、学术与出版处等机构 中国工程院下设咨询服务中心,为隶属于中国工程院的司局级二级机构,主要职能是为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提供专业支撑和服务,承担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包括项目立项的前期调研、项目实施中的全方位服务以及项目成果的后续跟踪等。 各专门委员会为加强工程院某一方面的工作,协调处理有关事项,设立跨学部的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委员人数根据需要确定。 共有7个专门委员会: 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 咨询工作委员会,负责评审、规划、组织和协调院士及各学部的咨询与评议工作。 教育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协调全院在工、农、医等领域里有关教育方面的咨询研究、学术活动、宣传及科普工作。 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优良学风,捍卫科学尊严;加强院士自身和学部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发挥院士群体在科学界的表率作用。 科技合作委员会 学术与出版委员会,负责研究并指导全院学术活动与出版工作。 工程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 主要工作发挥院士群体多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优势,参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重大决策、重大工程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咨询和评估,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出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投资方向和建议 组织对重大工程科学技术方向性、前沿性问题的研究,提高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水平 广泛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全国工程科技界、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的成长创造开放的学术环境 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和科技出版工作,为提高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各级干部与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作贡献 维护科学道德,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各项工作。 领导简介院长、党组书记 周济(1946.8.26- )。机械工程专家。上海市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4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湖北省委常委兼省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长期致力于机械设计与数控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并组织实施了发展与推广应用数控、CAD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践了单调性分析优化、数控加工直接插补等算法理论;主持研制了华中Ⅰ型数控系统以及优化设计、机械CAD等系列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航天、能源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1本。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潘云鹤(1946.11.4-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7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系。1981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历任计算机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06年起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潘云鹤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将人工智能引入计算机图形学和CAD技术,提出综合推理和形象思维模型,并研制成功了轻纺花型、图案创作等多个新颖实用的智能CAD/CAM系统,而且在虚拟现实和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优秀的成果,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潘云鹤教授曾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本。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院长、党组成员 旭日干(1940.8.24- )。家畜繁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家。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1984年获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校长。兼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70年代以来长期从事以家畜生殖生物学为中心的现代畜牧业高技术的研究。首次探索出山羊、绵羊和牛精子体外诱导获能的途径,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和国内首胎、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并建立了规模化生产试管牛、羊的整套技术工艺。系统地观察和记录了牛、羊卵巢卵细胞的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早期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及其规律,为揭开哺乳类动物受精之谜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在家畜育种研究中创造性地应用体外受精的理论与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试管内杂交育种技术,为家畜改良和育种开创了新的技术途径。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院长 谢克昌(1946.10.5- )。煤化学工程专家。生于山西太原,原籍山西五台。196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太原工学院,1983年至1985年美国南卡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获日本信州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山西省主委,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1995年至2010年任太原工业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煤化工和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的科研、开发、教学和战略规划研究,在煤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反应性的关系和调变、依据煤气化规律优化脱硫净化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能源领域“973”项目,提出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多联产工艺并指导工程示范。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一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25项;出版著作5部。1990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年获“全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为首的团队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院长、党组成员 干勇(1947.8.3- )。生于重庆市。1987年获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今任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4月任钢铁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2001年4月至今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现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委、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职。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主席团成员,200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 长期从事冶金连铸及现代钢铁流程技术领域基础理论、技术集成及应用推广工作。是我国材料冶金、现代钢铁流程的学术带头人之一。1996年和2001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正在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支撑计划项目 “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担任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准专利24项(第一人11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3部,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4人、博士后6人。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院长、党组成员 樊代明(1953.11.7- )。消化病学专家。生于重庆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目前担任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胃肠病学会常务理事兼外事委员会主席等学术职务,2013年亚太消化大会暨世界消化大会主席。先后担任BMC Cancer、J Dig Dis、J Gastroenterol Hepatol等6本国际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11本国际杂志的审稿人。 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临床工作及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胃癌的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先后承担国家863、973、攻关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是首批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家新药证书1项。主编专著11本,包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内科学》、9卷《肿瘤研究前沿》等。在国外杂志发表论文266篇,总影响因子892.59分,包括Nat Clin Pract Oncol、Lancet、Ann Intern Med、Hepatology、Gut、Plos Genet、Faseb J、Clin Cancer Res、J Biol Chem等,最高影响因子达28.6分。应邀在J Gastroenterol Hepatol等9种国际专业杂志作特邀综述10篇。2010年,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