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
释义

基本信息

作者:张驭寰

ISBN:10位[7801706137] 13位[9787801706133]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69.00 元

内容提要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注重野外考察,跑遍中国名山大川,对古建筑尤其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进行实地测绘、现场分析。本书是作者几十年积累和研究的成果。书中对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作了全面的阐述和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读者从中能详尽地了解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这一中华文化宝藏。

作者简介

张驭寰,吉林舒兰县人,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张先生曾在建筑大理师梁思成麾下工作多年,受梁先生严谨治学风格的熏陶,辛勤耕耘,对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城市规划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见解。他厚积薄发,迄今出版《中国城池史》、《中国古代建筑分类图说》等三十多部关于中国古建筑和建筑史方面的学术专著,先后进行仿古建筑设计六十多项。张先生曾在台湾十数所大学讲学,并出任美国西法尼亚大学等八所国外院校的讲座教授,致力于将灿烂的中华建筑文化更系统、更清晰地展现给世界。

前言

年少时,我曾经在中国大陆各名山古刹参学访道。来到台湾后,因为弘法的关系,我南北行脚,跑遍宝岛的寺院殿堂,后来更应信徒之邀,游方全球五大洲讲经说法。每到一处,我都很留意当地建筑的构造格局及形成历史,感到饶富意味。尤其从参访寺院的经验中,我更深深体会到佛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无论流传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民风结合,发展为适于当地的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形也不例外,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奔流融汇的结果,不但令原本富丽灿烂的中华文化再增内涵,也使得佛教教义在中国人勤劳务实的民风助长下,得到更实质的开展。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对历代佛寺建筑的研究中一窥端倪。例如:中国的佛寺由早期摹仿印度及犍陀罗艺术的回廊寺宇建筑,到佛教极盛时期的中国宫室形制,乃至元、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受中国札制制度影响,它的总体布局不仅显示了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的融合程度,更可由其材质、样式等来考察当时建筑结构及装饰美学的发展情形。并且,从壁画绘制、塔殿楼阁、弘法讲堂、石质经幢的相继盛行,则能看出每个时代、地域对佛教的需求各有不同,换言之,也就是佛教能因应时代、地域的需求,来发展其“普度众生”的效果。

从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和实地的参访经验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一草一木,或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无比丰沛的生命力量。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访历代兴建的佛教寺院建筑,还有一项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僧团如何在当地活动,以及他们在文化建设、教育启迪、净化人心、资生利众等方面的贡献,从而省思应如何配合现有的环境资源及社会动态,擘划出合乎时代需求的佛寺建筑,以接引广大的离苦得乐人士。

欣闻在祖国大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的张驭寰教授,50多年来埋头于各式建筑的考察,如今,张教授更倾其研究所得,倾力撰写出这部《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大作。成功之日,在这里冀望该书能广为流通,并引发有心之士从各方面来探讨佛教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进而促使佛教在不断地创新与突破中裨益更多的众生。张教授是我的朋友,1993年,我们曾邀请他来台湾,在佛光山丛林学院专授中国佛教寺院以及中国佛塔两门课程,得到学院同学的好评。今日当该书出版之日,特此为序。

2007年6月于台湾高雄佛光山寺

——————————张驭寰

目录

第一章 佛教之传来与发展以及佛教寺院的建立

(一)概说

(二)寺院位置及其寺址选择

(三)中国第一座寺院

(四)中国佛教寺院的规模

(五)中国佛教寺院初期的式样

(六)佛教寺院与礼制制度的关系

(七)中国佛教寺院建设选取景观的方式

(八)中国佛教寺院名称之来源

(九)关于伽蓝七堂

(十)关于中国五山十刹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历史的发展

(一)概说

(二)两汉时代寺院的状况

(三)三国时代的寺院

(四)北朝时代的寺院

(五)隋代建造舍利塔的寺院

(六)唐代佛教寺院

(七)五代时期的寺院

(八)宋、辽、金、西夏时代的寺院

第三章 中国寺院总平面布局的式样

(一)概说

(二)中国寺院的总体布局

(三)寺院外围的界限

(四)为寺院建城池的探讨

(五)寺院内外的莲花路

(六)寺院里的园林

(七)寺院里的绿色景观

第四章 对寺院中单座建筑的分析

(一)概说

(二)寺院的围墙

(三)大三门(山门)

(四)寺院里对门的要求

(五)对佛殿的分析

(六)各种佛殿建筑

(七)高阁建筑

(八)钟楼、鼓楼

(九)塔与殿并列之布局

(十)乐台、拜台、高台、戒台

(十一)寺院中对堂的建设

(十二)寺院外部建塔或建大佛

(十三)监院、方丈院

(十四)戒场、式坛

(十五)僧众用房

(十六)碑楼、碑亭、亭台

(十七)廊院与群房

(十八)斜廊与飞廊

(十九)寺院与祠堂、住宅的关系

第五章 寺院里的附属建筑

第六章 寺院的选址及其奇异之设计

第七章 独具特点的佛教寺院

第八章 山寺、平地寺与水院

第九章 佛教宗派祖庭寺院

第十章 佛教高僧、大师与所在寺院的关系

第十一章 寺院的塔林

第十二章 中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寺院

第十三章 中国石窟寺

第十四章 寺院里的艺术表现

第十五章 中国佛教寺院对世界各国之影响

附录一 中国佛教协会联络的寺院

附录二 中国各地的寺院

参考文献

概说

佛教的传人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佛教是一种宗教性组织,在封建社会中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影响很大。佛教寺院中人口众多,占有广大的土地,从西晋到唐末共建寺院10万座左右。据《广弘明集》上说,当时的普通佛寺有500多人左右,小寺有百余人,最大的寺院有上万人,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佛寺的面积取决于寺院的经济条件。小寺可以只用一间房屋,大寺则可能有百间房屋。寺院布局,依据中国礼制的规定,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前低后高;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从山门到前殿到左右钟鼓楼,因地制宜进行建设。无论什么样的寺院,前端一般都有狮子、旗杆、大牌坊、门楼等;进门之后,道路式样分为两种,一种为直入式,一种为迂回式。

寺院的主要建筑如下:

总门:即大门,为全寺最主要的出入口,以大围墙包围。大寺都有总门,小寺只有山门。山门一般建设三门,一个主要门,两个次要门,寺院山门一般做三间,大寺山门有的为五间式样,门上悬匾书写“口口寺”。

塔院:早期寺院都建有塔院,一般建在中轴线上,有大有小,例如登封少林寺塔院、山西广胜上寺塔院。魏唐时代的佛寺都有塔院。塔院一般呈方型,四面建设有矮墙,院内有高塔。

佛殿:是寺院中的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大雄宝殴、后殿等。其中,大雄宝殿又是寺院的中心建筑,非常高大,装饰华丽,间数有三间、五间、七间、九间不等,一般佛殿前都建有献殿或献亭。

高阁:很多寺院最后部都有一个大阁,其用途不同,分别有观音阁、万佛阁、藏经阁、昆卢阁、大佛阁、千佛阁、弥勒阁、舍利阁等。佛寺建设大阁的制度起源于唐代,后来影响到元明清时代的佛寺建筑。另外,山西一带的佛寺在山门处建有高大的阁楼,山门与高阁相结合,这是山西地方之特色,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法堂:在当代禅宗寺院里常常出现,就是一般大式的房屋,三间或五间,为坐禅及讲经、讲法之用,非禅宗寺院不设法堂。

此外,寺院中的建筑还有钟鼓楼、廊庑、僧房等。

(二)寺院位置及其寺址选择

佛教寺院所处位置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平地建寺,即为平地寺;若在山中建寺,即名日山寺。寺院在我国分布甚广,从繁华的城市一直到广大的乡村,都建有寺院。

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建在山顶端,这由各寺选择相宜之地来决定。一个寺院,如果经济收入高,高僧势力大,就会在山间建立大寺。唐宋以来,禅宗发展很快,禅宗主张“清净无为”,所以禅宗寺院一般都很朴实。

大部分山寺都建在山腰偏上的部位,登入时,需沿着山间溪流逆流曲曲而上。在山下远观,全寺藏于万树丛中,根本看不到寺院;如果站立在寺院中,远望山下十里风光,则村屋林舍,尽收眼底。北京灵鹫峰灵鹫寺、交城石壁山玄中寺、太行山百家岩寺、中镇山广胜寺等都是这种选址方式。

在山顶端建寺也比较普遍。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山顶端都建有寺院,平凉崆峒山、吕梁山也都在山顶端建立了寺院。

在山脚下建立的寺院,人们常称之为山根寺。在山根建寺,这是一个信号,说明由这座寺院可以登山,山上有寺或者是山上有风景点,山根寺就成为总的引路口和进山的要道。四川峨眉山报国寺即是山根寺,也是登人峨眉山的总引路和登人峨眉山的通路要道。

山夹寺,指把一座寺院建在两山之夹缝中或一山之劈洞中,前后可从外部观览到,这两旁则是大山之劈缝。这是充分利用地形建造的奇特巧妙之作。

在江边建立寺院,也是别有风味。这种寺院选取大江之边建造,例如安庆之迎江寺,出山门马上可以看到浩瀚的长江,真是气魄万

在江心建造佛寺,可称为江心寺。江心寺建在大江之中心岛上,四面临江,天地接连,气象壮观。例如温州江心寺就是这样选址的。从大江之南北岸边都可远望温州江心寺。寺院又分为东西二院,各建造一座塔,成为江心寺的标志,远远都可望见。即使是在大雾迷漫的天气,也可从远处看到二塔,十分引入人胜。

(三)中国第一座寺院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人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将该僧院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朝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昆卢阁五层殿堂等。

(四)华严宗祖庭寺——户县草堂寺 华严宗有数处祖庭,其一是户县草堂寺,其二是长安华严寺,又有长安至相寺。

草堂寺在户县东南10公里处的圭峰山麓。唐代在长安建造有四个大的寺院,第一个大寺即是草堂寺。这里最早为姚秦时代大师鸠摩罗什译经之地,至今寺内的鸠摩罗什塔尚存。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曾住在这个地方,在这里撰写《(圆觉经疏)》。后来历经战争,寺院半毁,到昭宗皇帝时敕令重修草堂寺,详见《佛祖统记)》卷53。

草堂寺建设时即有三条轴线,中轴线上前部为山门和大雄宝殿西轴线上为鸠摩罗什塔、塔殿;东轴线上为僧舍。全寺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总用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是一座矩形寺院,为塔与殿并列的布局。

寺院何以草堂为名?据《秘藏记钞)》日:草木可以成佛。天台 宗、真玄宗都主张草木可以成佛。草木成佛,草做佛座,乃是用吉祥草铺佛座之意。

鸠摩罗什塔为葬鸠摩罗什大师而建。鸠摩罗什是龟兹国人(新疆中部),其父为印度人,母为龟兹国王之妹。鸠摩罗什出家后遍游西域,总观群籍,后来,他从龟兹国到达长安入草堂寺,译经380卷,如《(大品

般若经)》、《(小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阿弥陀经)》等。当大师圆寂后火化时,他舌头坚硬,火烧不化,实有灵意。

鸠摩罗什塔平面为八角单层,用八色石块砌成,名日“八宝玉石塔”。塔下重重基座,有须弥山(即光明山)、光山、妙高山,半腰为四大金刚。目前石塔保护完好。(三)净土宗祖庭寺——西安香积寺 香积寺在西安市长安县城南6公里处的神禾原上,镐水源其侧。隋唐时代在这里建造过大型佛寺,原名光明寺,后来改名香积寺。香积寺坐北朝南,面积相当广大,古代建造的大雄宝殿偏北,南到山门有近百米,所以有“骑马过山门”之说。古大殿废弃后,又在中轴线南端百余米的地方建造新大殿,经过历代的翻改,即为今天的大雄宝殿。殿北为佛堂。寺院中其余殿阁房屋也都是后来重建的。

大雄宝殿的西院为善导大师塔,又名香积寺塔。东院有净业塔,此塔偏后。全寺的四周有土墙包围,构成香积寺的主体院。西墙之西为明代塔院,东墙之东北方向为唐元时代的塔院。 善导大师是光明寺的大和尚,也叫光明和尚。他住寺30年,除了洗浴之外,一直不脱衣服,始终穿衣坐睡,佛教叫做不倒丹。他平日举目不见女人,淡泊了一切名利之心,每日夜晚讲经,口吐万条白光。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圆寂,高宗皇帝赐额日“光明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