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开展水工环地质研究,促进地质科技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等研究,重视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工作,推动水工环学科创新体系建设;重点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带水工环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为国土资源开发、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人员机构设置该所现有人员458人,其中在职职工265人,离退休人员193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6人。在职科研人员中高级研究人员85人,中级研究人员59人,初级研究人员67人。 该所设有9个专业研究室、4个科研保障中心、1个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部、1个地热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环境地质研究中心设在所内。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均设在所内。 科研成果该所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开发队伍,持有国家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甲级工程勘察证书、甲级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证书、甲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有关资质证书。经过5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水工环科学技术优势,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省部级项目和重大科研攻关项目1000多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有200多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主办或承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培训和野外地质旅行考察,国际交往和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加强。 现任领导所长:石建省副所长: 张发旺 张永波 主要任务以地下水及其相关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科研与调查相融合,建设好四方面队伍: 建设一支精干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社会公益性科技创新队伍,成为国家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建设一支装备精良、能打硬仗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调查研究队伍。构建一个可长期运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支撑、集野外观测试验、测试分析与室内模拟、综合信息集成与网络服务于一体的技术平台。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管理高效,服务优良的地调科研管理队伍.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和成果转化占领市场、实现独立经营的技术开发队伍。 最终,建成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地质调查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性地质调查科研机构。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开展和承担的主要任务: 开展多种尺度水循环系统演化规律-环境效应,以及地下水质量变化机理、改良技术、生态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特别是干旱区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承担全国性及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潜力调查的技术研究、资料汇总与实际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地下水水质保护调查与工程示范。开展水-土-生态相互作用研究,发展我国生态地质学理论体系。开展全国性及跨区域水土资源利用保护,特别是区域性土壤侵蚀、沙漠化、盐碱化等荒漠化危害的调查研究和工程示范。针对地下水的不同赋存条件,研究相应的地下水勘查新理论、新方法。开展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察开发技术系统研制-综合应用工作。研究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有效勘查、监测、防治理论与方法。承担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系统研究与示范应用工作。开展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继续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黄土研究。 承担第四纪地质调查和研究任务。发挥综合技术优势;承担水工环重点工程应急项目的会战、攻坚和示范服务;承担水工环地质领域调查研究数据信息及情报的汇集、管理、分析应用工作,开展专业工作信息化研究,发挥专业数据处理中心的作用;承担全国性和跨区域水工环综合编图和区域调查总结工作,参与编制水工环地质调查规划、计划,参与制定专业调查标准和规范;承担水工环地质专业测试分析工作,从事相关专业测试分析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研究及专业测试仪器研制与开发,发挥专业测试中心的作用。 院士风采张宗祜张宗祜,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部,获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国家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50多年来,张宗祜院士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专业研究工作中,主持、设计并亲自参加了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多次获国 家及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励。 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出版了30多部著作。1980获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张宗祜院士治学严谨,重于实践,科研成就显著,著述甚丰。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国内外著名的黄土研究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专家。 卢耀如卢耀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3年8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4年至1955年随苏联专家学习。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等。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来,卢耀如院士负责及参与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市建设工程地质勘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60年代初期就主持我国第一个岩溶研究室,在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中,建立了一套有关岩溶发育规律与工程效应理论,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和发表了几十篇优秀论文及多部专著。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多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成果奖,199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在国内外树立了学术上及工程建设上的威望,以其卓越的成就被誉称为"喀斯特卢"。是国内外著名的岩溶地质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家。 组织机构研究机构区域水文地质研究室 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室 污染水文地质研究室 微生物环境工程研究室 生态环境研究室 环境过程研究室 信息工程研究室 国土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开放实验室 地质灾害与环境研究室 地热研究中心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部 国土部地下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信息中心 水文地质环境野外试验观测网管理中心 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实验室水化学分析实验室 水化学分析实验室主要进行水中无机成分的分析,配备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三台,离子色谱仪两台,原子荧光光谱仪一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一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水化学分析实验室拥有不同型号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共三台,分别是日立Z-5000型、日立180-80型、WFX-IE3型。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为火焰光度、无火焰光度(石墨炉)两部分,火焰光度分析又分为原子发射分光广度分析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是基于从光源发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波,通过样品的蒸汽时,被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其吸光度与样品中该元素的浓度。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基于火焰将试液转变成原子蒸汽、随后原子热激至“激发态”,当这些受激原子返回到“基态”时,就会发射出可由仪器检测出的光,其发射强度与试液中待测元素成正比。 无火焰(石墨炉)分光光度法可测定元素Pb、Ag、Mo、V等36种元素,其检测限一般小于1.0μg/L,且具有很好地重现性。 火焰分光光度法可测定K、Na、Li、Sr、Zn等34种元素。 离子色谱仪 实验室拥有两台高性能离子色谱分别是Dionex ICS-1500、及ICS-2500,能够很好的满足科研和生产的需要。 离子色谱〔IC〕是色谱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属于高效液相色谱的一种。同其它色谱类仪器一样离子色谱也分为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等几个部分,所不同的是离子色谱还有一个独特的部分,那就是抑制器的抑制过程,通过抑制器使背景电导降低从而使待测离子得到更好的检测。 离子色谱主要用来分析极性和部分弱极性的化合物,对常规的7种阴离子(F-、Cl- 、Br-、 NO2- 、NO3-、SO42 -、PO43- ) ,6种常见的阳离子(Li+、Na+、NH4+、K+、Mg2+、Ca2+)分析时间小于10min,加配不同的检测器,离子色谱还能用于检测重金属、过度金属及胺类及有机酸、胺类、糖类等有机物质。 离子色谱方法快速、方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浓度为ug/L~mg/L,最低可达10-12g/L,另外离子色谱在对元素不同价态的分析及在线浓缩富集和基体消除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地质、农业、医学、电力、食品、饮料等领域。 原子荧光光谱仪 原子荧光光谱仪(AFS)是介于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和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基态原子吸收合适的特定频率的辐射而被激发至高能态,而后激发态原子在激发过程中以光辐射的形式发射出特定波长的荧光。 中心的原子荧光光谱仪型号为XGY1012,性能良好,能检测As、Te、Sb、Hg、Se、Ge等元素,检出限较低,以As为例,检出限小于0.10μg/L。 稳定同位素实验室 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始建于1982 年,目前拥有MAT-253 型气体同位素质谱仪一台,有氢、碳、氮、氧和硫5 种元素稳定同位素分析样品制备系统,具有对天然水中D 和18O、碳酸盐中13C 和18O、硝酸盐中15N 和18O、硫酸盐中34S、硫化物中34S、有机物中13C 和15N 进行分析的能力。主要服务于水文科学、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组成部分,面向国内外同行开放,为相关研究项目、课题提供技术支撑。自1986 年以来,多次开展国内外同类实验室合作交流,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全球大气降水监测中国站点测试数据。 国际交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研究所科研地调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合作研究、技术交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了国际学术会议,承办了发展中国家地下水资源评价与调查的技术培训班,组织国外学者野外地质旅行考察,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我们热忱希望与国内外各界广交朋友,真诚合作、共创辉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