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4月,是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其前身可追溯到1913年建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00年通过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和中央编办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阶段性联合验收,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地质所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地球科学研究和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设有9个研究室、3个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支撑机构。 简介地质所在50年的历史中,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50年来,地质所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995年以来,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6项。2000年以来,出版专著31部,发表论文812篇,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270篇。确立了大陆科学钻探、超高压变质、鸟类起源和早期生命演化、三维岩石圈结构和地质编图等优势研究领域。 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高效、民主、和谐、有序的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做出重大贡献。 历史使命面向国际地球科学发展前沿,开展大陆动力学、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为重点的基础研究,丰富和发展地球科学理论。 面向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区域地质与编图、地层与古生物、岩石矿物与地球物质科学研究,发展深部探测技术和同位素地质分析技术,推进和支撑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能源、矿产资源勘查中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促进资源勘查的进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人文环境及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满意的工作待遇。 水平: 在科技水平、运行管理、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功能在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创新型成果,发挥好国家科技创新队伍地球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在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中不断取得理论与技术突破,引导和推动国家地质勘查工作。 在国家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查中解决重大关键地质问题,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地质主力军作用。 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发挥人才培养摇篮作用。 在地球科学普及方面,不断丰富和提高全民地学素质,发挥公益性国家研究所的社会作用。 科技战略目标在一些具有独特地域优势的学科领域和国际地学前沿领域,发展地球系统科学,攀登国际地球科学高峰。 围绕国家目标和重大需求,解决能源、矿产资源勘查中的重大地质科技问题,促进资源勘查的进步。 紧密结合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地质基础性研究,发展现代探测和分析技术,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现代化。 战略举措坚持把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基础地质研究和地质基础性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对国际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的探索。 坚持以技术的发展推动地质科学研究,提高关键技术的竞争力,加强科研与地质调查的结合,强化理论对地质工作的指导。 坚持理论与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地质调查和勘查的进步。 调整结构,完善布局,确立科技战略重点,构建发展新格局。 凝炼重大科技问题,强化组织实施,形成有显著影响力的成果。 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地质调查技术支撑机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学术团队。 历史沿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4月,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机构调整9易其名,2000年8月定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隶属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 1956年4月 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 1957年6月 地质部地质研究所 1960年10月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所 1964年5月 地质部地质研究所 1971年5月 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78年10月 国家地质总局地质研究所 1979年10月 地质部地质研究所 1982年12月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 2000年8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历任所长宋 应1956年4月—1963年4月 程裕淇 1964年3月—1969年8月 李增明 1969年8月—1978年9月 郭文魁 1978年9月—1981年12月 沈其韩 1981年12月—1986年4月 肖序常 1986年4月—1988年5月 郭云麟 1988年5月—1993年10月 许志琴 1993年10月—2001年12月 汪东波 2002年1月—2005年12月 侯增谦 2005年12月— 组织机构简介地质研究所下设4个职能管理部门、9个研究室(中心)和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级开放实验室和1个国家大型仪器中心。有7个学术机构挂靠本所。历经50年的建设和发展,地质研究所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传统优势学科不断得到加强,一批综合性、多学科、多专业合作的科研群体正在形成和壮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建而成,该实验室的前身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同位素地质实验室,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同位素地质实验室之一。1990年成为原地质矿产部同位素地质开放实验室,2003年改名为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逐步发展成现今在国内领先的、在国际享有一定声誉的国土资源部所属的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发展同位素地质学基础理论,建立和完善同位素测试技术体系,在学科前沿开拓进取,针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与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展同位素地质应用研究,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和国土资源保障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归属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实验室人员为动态组成,主要来自所内大陆动力学研究室、火成岩研究室和变质岩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28人,实验和辅助人员9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员14人,副研究员9人,2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获得国外博士。在读研究生1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人。实验室主任杨经绥研究员,副主任刘福来研究员、曾令森副研究员。 实验室以地学前缘—碰撞动力学及地幔动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以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和青藏高原为主要的野外基地,以板块汇聚边界和板内的深部物质组成、构造与结构以及浅层效应为主要研究内容,并服务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十年来,实验室构建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国中央超高压变质带”与“青藏高原”三个研究平台,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政策,已与国外许多一流实验室与著名科学家群体建立了协作关系,聘任了国内外一批知名科学家为客座研究员。实验室已凝聚了一支崇尚地质、有拼搏奋斗和创新精神、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中青年为主体的科技生力军。实验室成员发表论文2004年60篇,其中SCI收录24篇;2005年发表论文73篇SCI收录41篇。近年来,实验室人员获得多项奖励,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第二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全国地质调查先进工作者奖、国家六部委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并有4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 科研成果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中,地质研究所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基础地质调查等方面取得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地球科学的进步起到了显著作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995年以来,获得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6项。取得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特别是在大陆科学钻探、超高压变质、古生物演化、三维岩石圈结构、国际合作地质编图等方面成果卓著,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地质图件。 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6年上半年,地质所出版专著31部,发表科技论文755篇(核心期刊), 其中,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SCI、EI检索刊物发表论文246篇,在国内发表论文数名列前列。 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地质所有着辉煌的历史,建所以来曾云集了国内一批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先后有1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供职于此。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以首批进入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以来,地质所不断加强人才建设,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了一些优秀研究群体,在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目前,研究所共有科研人员1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研究员55名,副研究员39名,客座研究员33名,助理研究员10名,工程师(实验师)24名,研究实习员26名。其中,有博士学位人员为70人,硕士学位16人。在科研队伍中,中青年研究人员占主体。 地质所是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之一。现有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导师达20名,硕士生导师32名。自1997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1名,硕士研究生36名。 地质所广大科研人员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很多专家学者获得过国家和部位的奖励。其中,有3人获何梁何利奖, 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3人获得有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奖,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跨世纪人才,3人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人才,7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近年来,年轻地质科研人员快速成长,1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预示这地质所有强大的后备人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