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释义 | 机构概况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分所,1962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主管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地震台站建设和地震监测分析预报工作,并负责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的地震烈度工作。1970年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质所、国家测绘局第七测量大队、地质部西北地震地质大队合并成立兰州地震大队,由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直接管理。1978年在原兰州地震大队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甘肃省地震局,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实行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地震局双重领导、以国家地震局领导为主的管理模式,甘肃省地震局是甘肃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国家地震局(1998年后改为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为科技部直属国家级科研机构。 人才培养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有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土木工程共建博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5人。多手段的地震监测预报网络和野外实习台站、相当规模的实验室、图书馆、先进仪器设备,主办《西北地震学报》,为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提供了条件保障。 本所主要肩负着为西部十二个省地震局培养硕士研究生人才,如近几年为陕西、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四川、云南等地震局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为中南部地区省地震局及系统培养研究生高级人才,如为江苏局、山东局、甘肃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培养研究生。先后为地震系统、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培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地震科技专门人才265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防震减灾事业相关学科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学科建设在地震科学基础研究方面,本所重视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建设。地震科学基础研究涵盖了与之有关的各学科领域。地电学科为全国牵头单位,黄土动力学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地下流体学科为全国监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强震机理和预报技术、地震学、地震地质、工程地质也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地位,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9项。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近60项,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厅局级等科技进步奖100多项,其中在黄土动力学及其地震工程研究方面,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国内居领先地位,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攻关、科技部公益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重大专项等多项资助,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了2001年-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以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化科技资源,组建了兰州科技创新基地。依托区域优势,瞄准世界地震科学前沿,重点建设以黄土地震工程学、电磁学、地震地质学、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地下流体等特色学科为主体,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开放实验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引领甘肃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学术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本单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多学科领域开展了科技交往,其中与法国、美国、日本、俄国、新西兰、奥地利、联邦德国、英国、比利时、瑞典、韩国、朝鲜、泰国等国家签署了官方和民间合作协议,派遣各类出国人员达140多人次,接待来华人员200多人次。同时成立了“西部地球科学与防灾工程论坛”,组织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组织了“西部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和“国际湿陷性土地区岩土灾害专题讨论会”等大型学术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充分学习和引进了国外地震科研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在地震科研、监测预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