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派 |
释义 | 1 评剧流派白派是评剧表演艺术家白玉霜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评剧艺术流派,白派评剧表演艺术主要在北京、天津、锦州等地传承,锦州市已将其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 简要介绍评剧的白派艺术是久在北京且影响最大的评剧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评剧老艺人白玉霜创立的,经小白玉霜、刘萍到王冠丽已历经四代。白派艺术以其低回婉转、大气端庄的演唱风格,在评剧诸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 艺术特色评剧白派表演艺术戏路宽广,青衣、花旦、老旦等行当的表演均独具特色。白派唱腔低回婉转,身段优美端庄,演唱风格典雅大气,表演风格质朴大方。白派艺术中的唱、念、做、舞各具特色,唱腔中呈现出的“水音”独特优美,在评剧诸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20世纪30年代,评剧艺人白玉霜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大胆的改变了评剧女演员走高音的习惯,把旋律明显降低(F调),发挥了她中音和低音区浑厚的特长。她发展了反调慢板,用以表达剧中人悲哀之情;她首先把以北京音为主的普通话用于唱念之中,使评剧得以流传全国。并以低回婉转的演唱、细腻传情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从而形成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评剧流派——白派。 解放后,为适应演现代戏的需要,小白玉霜在保持白派低调低腔、注重韵味的传统特色外,把唱腔的音域扩展了。由白玉霜的“5-3”扩展到两个低音5-i,还从京剧、河北梆子、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以及牌子曲中吸收营养,溶于自己的唱腔之中。她用中音表达人物叙述时的感情,用中低音交替表达人物抒情时的感情,用高中音表达人物激昂时的情绪,唱腔、表演时时处处为刻画人物服务。不仅如此,小白玉霜在正、反调的自然转换、板式节奏的灵巧变化以及旋律的华彩流畅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把白派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 代表人物◎ 白玉霜白玉霜是评剧白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姓卢。她幼年时被卖给李卞氏,8岁念小学,11岁开始学京韵大鼓,后被早期评剧演员孙凤鸣发现收为徒弟学唱评剧,并起艺名白玉霜。在她24岁的时候,由她领衔的李家班更名为华北剧社来到北京演出《马寡妇开店》、《花魁从良》、《双蝴蝶》、《秦香莲》等戏,后因为演出《拿苍蝇》得罪了当时的北平市长袁良,被逐出北平。 辗转来到上海,接触了欧阳予倩、洪琛等进步文人之后顿开眼界,艺术上更加纯熟。与赵如泉合演《潘金莲》大获成功,“评剧皇后”的头衔开始发光。随后,白玉霜主演了第一部评剧故事片《海棠红》,从此声名远扬。可就在其大红大紫的时候,白玉霜却突然抛却了都市的繁华和权贵的追捧,和戏班内打铙钹的李长生私奔。后来白玉霜因病去世,年仅35岁。 短短的一生中,她演出了二百多出戏。后来白玉霜的养女小白玉霜继承其母的白派艺术,在白玉霜出走的期间,被李卞氏推上舞台,从此走红,有《闹严府》、《秦香莲》、《杜十娘》、《李双双》、《小女婿》等一系列广为流传的经典剧目。 ◎ 小白玉霜评剧白派是由白玉霜创立,发扬光大的却是白玉霜的传人、养女小白玉霜。她的演唱高音明亮,中音宽厚,低音饱满、稳而不颤。 小白玉霜原名李再雯(1922—1967),是评剧白派艺术创始人白玉霜的养女,她幼年随母学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成为评剧白派艺术的继承人。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了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及新评剧《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洞》,她的表演艺术使观众及戏曲专家为之惊叹。为配合新中国婚姻法的颁布,她演出了评剧《小女婿》、《刘巧儿》等,扬起妇女解放、追求婚姻自主的大旗。同时,她参与创作整理并演出了评剧传统剧目《秦香莲》,剧中荟萃了“白派艺术”的精华唱段,由她主演的《秦香莲》拍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艺术片,影响波及海内外。 作为评戏现代戏的一面旗帜,小白玉霜主演的《金沙江畔》是建国10周年的献礼剧目。她还在《家》中扮演了瑞珏、《李双双》中扮演了李双双、在《苦菜花》中扮演了革命母亲冯大娘,这些性格鲜明、生动饱满的艺术形象都深深地存留在评剧观众的心中。剧中的一些著名唱段也久唱不衰,像《苦菜花》中的唱段“菜根虽苦花儿香”,经几代人传唱,历久不衰。通过一大批新创评剧剧目的艺术实践,小白玉霜继承发展了评剧白派艺术,并将其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 小玉霜小玉霜,女,1935年生于天津,出身于评剧白派世家。工青衣、闺门旦、花旦。中国评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待遇。代表剧目有《秦香莲》、《马寡妇开店》、《小二黑结婚》、《御河桥》、《梅玉良缘》、《大脚夫人》等。 ◎ 其他传人另外,白派传人还有刘萍、王冠丽等,恒红、宋丽等的演唱也有适当借鉴。 2 京韵大鼓流派白派是京韵大鼓公认的基本流派,是白云鹏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创造的。白派唱腔对字音的处理十分讲究,注重声音高低的配合,字音强弱的变化,气口轻重的设置,特别善于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句子虽多,但唱腔却不重复。 ◎ 简要介绍京韵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河北中部的保定、河间一带,流派纷呈。张小轩派、刘宝全派、白云鹏派、白凤鸣派、骆玉笙派各有千秋。白派的创始人白云鹏与鼓界大王刘宝全是同辈人。在当时的曲艺界,若与刘宝全高亢激昂的风格相比拼,白云鹏的嗓音条件略显弱势。当时的艺人为了生存养家,没有市场就要想办法创造市场。于是白云鹏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发展其长处,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说唱题材。与刘宝全《三国》、《水浒》等表现金戈铁马的唱段形成反差,白云鹏以《红楼梦》的故事唱段为主,其特点是字多腔少、吐字清晰、韵味淳厚、以情带声,从而掩盖了自己嗓音条件上的不足。如此一来,不仅争取了自己的观众,并推动了京韵大鼓的发展,形成了京韵大鼓流派中最为重要的、颇受京津两地观众喜爱的白派京韵大鼓。 ◎ 创始人物白云鹏(1874年-1952年),河北霸州人,年轻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在北京拜木板大鼓艺人史振林为师。1910年到京津一带开始演唱由木板大鼓衍变而成的京韵大鼓,初时演唱的曲目有《长坂坡》、《战长沙》、《单刀会》等。 他不断实践探索,结合个人天赋和生活经历,选择适合发挥个人特长的题材谱曲创腔,逐渐形成了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唱腔于妩媚中透沧桑,通过半诵半唱传达人物内心情感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与刘(宝全)派、张(小轩)派齐名。他的代表曲目有《黛玉焚稿》、《宝玉娶亲》、《孟姜女》、《探晴雯》等。白派大鼓在描绘景物和抒发人物忧思之情时,常用平中见奇,温而有变得唱法,恰当地调动了排比句的功能,具有深挚的艺术感染力。 1930年至1950年是白派大鼓的兴盛时期,特别是建国后,年逾古稀的白云鹏积极演唱新曲目,并着手整理传统遗产。1951年入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积极革新鼓曲艺术,整理演唱了《花木兰》等曲目。他的弟子有富少舫、程树棠、阎秋霞等。 ◎ 艺术特色鼓曲艺术形成流派,离不开好的音乐伴奏。对于白派京韵大鼓来说,伴奏乐器是三弦和四胡。对照早年木板大鼓的音乐,白派大鼓的音乐与刘派相比改动的要略少一些,尤其是三弦的伴奏,还是遵从最传统的三弦的旋律。但是,白云鹏在前人基础上,运用了不少半说半唱的风格和韵味低垂婉转的声腔。白派最有特点的就是小垛句和甩腔垛句的“巧腔”。这些鲜明的特点,形成了白派唱腔独树一帜的风格。 白云鹏因其声音、形体均与刘派京韵创始人刘宝全不同,所以在唱情的同时更注意说情、做情。他的眼神手势,鼓槌鼓板均能用来传情。如他的“戟指”动作,其中指与食指并拢伸出和收回的轻重疾缓也要服从表达情感的需要。正是由于恰而准,易于引起观众的注意。再加弦乐过门中的轻敲鼓板,似在延伸情绪。有时双手外扬,身子也趋前一步,密切了演员与观众的情绪交流。这些动作多用于辅助叙述,更带有白氏自身的个性与形体特点。 白派表演注重“点到而已”,其功力在于点得正,点得准,点得醒,适可而止,留有余味。有时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不失时机摹拟人物在特定情境中应有的动作,同一动作,由于人物不同,传情达意的动作也不同。 白云鹏的眼神运用也不只是一般地变化“七情”,贵在善于区别不同人物,适当反映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情绪变化。 白派京韵表演上注重内外一致,白派表演较之刘派更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拟人状物较有节制 ,夸张幅度小于刘派,却不忽视吸收戏曲动作 。鼓曲的叙事,需要有恰当的表情动作,才具有感染力。 曲艺说唱故事以叙述为主,由于传情的需要,情之所致,才辅以表情动作,这就要求有分寸感。由于不是具体扮演某一角色,关键处要求选用某些特定动作表现人物气质。白云鹏在这方面颇见造诣,他说唱人物都有特定动作,有时是经过铺垫后于情节发展中使一、二个大身段,有时则是根据人物性格重复小动作。他即使表现第一句对话或内心活动时仍有第三者的感情,即用眼神 、手势告诉观众自己是在摹人物的动作。这样第一、三者交替出现,又是以第三者贯串,是曲艺艺术的鲜明特征。这样从生活中吸取养分与选用戏曲动作兼容,形成了白派京韵表演上简洁醒目、朴实无华却维妙维肖的特点。 ◎ 代表人物◎ 阎秋霞阎秋霞(1927-1988),京韵大鼓女演员,原名陆淑兰,曾任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 阎秋霞出生于河北省农村的一户贫苦家庭中,十几岁开始在北京学艺,后来拜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云鹏为师。 解放后,阎秋霞致力于新中国的曲艺事业。她演唱的红楼梦曲目《黛玉焚稿》、《探晴雯》、《遣晴雯》、《太虚幻境》等节目皆宗其师之格,倍受观众赞许。 阎秋霞不但继承了白派的演唱艺术,而且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在白派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创新。她的演唱韵味浓厚,行腔委婉,不飘不浊,清脆真切,缠绵绯恻。尤其擅长通过高低匀和的唱腔,细致微妙的眼神,传神入化的手势揭示人物的内心和人物之间的复杂感情。他擅演的曲目有《黛玉焚稿》、《宝玉哭黛玉》、《宝玉娶亲》、《探晴雯》等。20世纪60年代她与曲艺作家孙世甲、三弦演奏家韩德荣共同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白派新作《愚公移山》,深受各届人士好评,成为白派京韵的保留曲目。 1961年举行收徒仪式,将赵学义、李世明、刘志光、韩桂芬收入门下,使白派艺术后继有人。 ◎ 赵学义赵学义(1944-2006),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先从师桑红林,后又得骆玉笙亲授。1961年正式拜白云鹏入室弟子闫秋霞为师,成为白派京韵的第三代传人。 赵学义在继承和发展白派京韵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在鼓曲音乐改革方面,她锐意创新、辛勤耕耘,成果丰盛。 赵学义的演唱,充分展现了白派的委婉精致、朴实清雅的风格,更突出显示了女性心怀、注重抒情的表叙。 她的内在情感、 文化气质、细腻传神的表情、简约准确的动作,使词、曲、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听来亲切柔美,摇曳多姿。 代表作品有《宝玉娶亲》、《黛玉焚稿》、《宝玉哭黛玉》、《孟姜女》、《遣晴雯》、《探晴雯》等。 ◎ 王莉王莉(1969-),天津市曲艺团青年京韵大鼓演员,国家二级演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会员。她嗓音甜美,演唱韵味十足,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白派京韵大鼓艺术。 1990年9月获“天津市第五届文艺新人月新人奖”。1991年2月荣获“九零文艺新星”称号,这是天津市曲艺团第一个被命名的文艺新星。1990年10月她参加了中国(南京)首届曲艺节,1997年第十届“津门曲荟”开幕式上作为青年演员代表,表演了白派京韵大鼓《黛玉焚稿》。2000年在中国北方片鼓曲大赛中获金奖,同年受中国曲协之邀参加中国北京国际曲艺节。 代表曲目有《黛玉焚稿》、《庞统献计》、《连环计》、《探晴雯》、《孟姜女》、《宝玉哭黛玉》等,还有现代曲目《江总书记到咱家》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