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古城村
释义

云南省寻甸县仁德镇中古城村

中古城村隶属于仁德镇中桥社区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仁德镇北边,距离中桥居委会1 公里,距离仁德镇2.5公里。国土面积0.38亩,海拔1849米,年平均气温14.7 ℃,年降水量1407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571亩,其中人均耕地0.69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17户,有乡村人口830人,其中农业人口830人,劳动力41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90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0.9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古柳街道中古城村

位于古柳街道北1公里的蚬河西岸,因地处“挺城遗址”而得名。古城址上有三个村,该村居中,称中古城。隋朝建村,明朝以来,有迟、马、姜、程、高、王等姓定居于此,村聚落呈长方形,现有居民312户、968人,占地面积41.3公顷。

挺城,为西汉初年设置的县城,是莱阳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古城。康熙《莱阳县志》记载:“挺城,在县南七里,汉属胶东国,东汉属北海国,晋属长广郡,南宋北魏因之,隋省入昌阳。”民国《莱阳县志》记载:“汉置,北齐废,遗址尚存。” 据查证挺城是在南北朝时的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被废弃的,隋朝时合并入昌阳县(见《隋书·地形志》)。

挺城遗址。南距莱阳火车站1.5公里,在中古城村南、五龙路的两侧。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高出地面约1米,东西宽1250米,南北长750米,总面积93万平方米。现在西南和东北两角的地下,仍然有城基的残迹,东侧的护城河成为一条流水沟,现在还依稀可见。1950年后,文物部门从地下发掘出有饰凹弦纹、绳纹的青灰陶片,有连形纹的圆瓦当和几何纹砖,还收集到了罐、豆、瓦当等5件陶器和五铢钱、钱范、剑戈、箭簇等7件铜器。据民国《莱阳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曾经出土过一具汉洗,铜质三足,形圆若钵,内镌双龙,有“天凤元年”四字,外有麟凤鱼龙图案,有“富贵宜子孙”的篆字。在古城遗址西南部,1990年代又出土了一个藏有数千枚五铢钱的泥瓮,钱币大多完好。

“挺城牧笛”。1950年前,莱阳县城以南田畴平阔,方圆10余平方公里,挺城遗址与县城遥遥相望。明朝以前就有人将这里列为莱阳八景之一,称 “古城牧笛”。康熙《莱阳县志》对“挺城牧笛”作了详细的描述:“挺城在县南七里,汉置县今废。故墟荒垒,悉为牛羊之场,牧童斜骑牛背,手抚短笛,而呜咽之声,时断续于夕阳苍霭间,闻者宁不动兴亡之感乎。”民间对“挺城牧笛”更有神奇的传说。据说曾经在傍晚的雾气里,有人看见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悠地吹着竹笛,若隐若现,牧童和身下的黄牛都金光闪闪,令人炫目。当地民间都说古城遗址是一个巨大宝藏,城下一头金牛至今还没有现世。

山东省肥城市中古城村

中古城村位于边院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雨山(原名羽父山,羽册)之阳。耕地949亩,230余户,千余人。

中古城村原名古城庄,古为羽父城。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修泰安县志》载:“明德区下埠地方?中古城。”“羽父城,县西南七十里,羽父山之阳,古城庄,相传为鲁公子食邑。”

该村由羽父城古遗址而得名古城庄。今“羽父城”遗迹尚存。因其左右相继出现二村,故易名为中古城,左右两村遂谓之东古城和西古城,至今沿袭。

羽父城遗址位于西古城村北一块地台上,遗址长 350米 ,宽 500米,俗称“北寨”。出土文物有春秋晚期黑陶瓷器、汉砖瓦、古钱币、铜箭头等。南断崖处,有城墙遗迹。羽父城遗址为汉代古城遗址。相传为春秋时期为鲁国公子羽父的食邑。民间传说,三国时期刘备、关公、张飞三兄弟古城聚会就是今羽父城古城。属肥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3: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