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
释义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位于长沙市八一西路,长沙市展览馆院内。这里是原称长沙市清水塘路22号。当时这里是长沙市的郊区,附近只有几间农舍、瓜棚等。1921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是年冬季,支部在清水塘租下一所房子,作为秘密办公地,同时用于支部书记毛泽东一家住宿。

简介

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原是几间简朴的农舍,周围是菜圃,瓜棚,小径,非常僻静。

1921年7月,毛泽东和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于10月成立中共湖南支部。1922年5月前后,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区委机关设此。1921年冬至1923年4月,毛泽东和杨开慧曾居住于此。

1969年建有“中国共产党湘区委员会旧址陈列馆”。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城东清水塘。该处当年是城外荒郊,环境僻静。

历史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八一路清水塘长沙市博物馆内,为长沙市经历文夕大火唯一幸存的关于中共革命历史建筑物。因旧址位于清水塘,而经常直接被称为清水塘。旧址原为清水塘22号,属一陶姓商人住宅,典型南方民居风格,南北朝向,面积118.10平方米。旧址原为毛泽东和杨开慧旧居;1921年秋至1923年4月,毛泽东、何叔衡等租用此地作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秘密办公地。

是一座具有典型南方风格的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1921年10月毛泽东在长沙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不久,中共湖南支部改为中共湘区委员会(辖湖南及江西萍乡),区委机关仍设于此。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共湘区委员会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大力开展工人运动,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1951年进行修缮,之后按原有室内陈设恢复原状并对外开放,1957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9年复原周边环境;2003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将“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重新冠名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中共湘区委员会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共青团的组织。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4月,中共湘区委员会组织了粤汉铁路、安源路矿、长沙泥木、水口山铅锌矿等十几次工人大罢工斗争,掀起了湘区工人斗争高潮。1923年春,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工人党员到衡山县岳北开展农民运动,到1923年,湘区有7个县和地方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有15个县和地方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

1923年4月间,毛泽东同志奉调离湘,前往上海党中央工作,李维汉同志接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区委机关亦移往他处。

结构

故居为一栋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的小平房。具有典型南方民居风格,内墙用木质板材所隔,门窗采用镂空的装饰手法,同时用青砖砌成外墙,圈绕院落,显得十分雅致。堂屋右边第一间房子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卧室兼办公室,他们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均出生于此。右边第二间房子是杨开慧的母亲杨老太太的住房;堂屋左边第一间房子是客房,许多到湘区汇报工作或参加会议的同志如李立三、刘少奇等曾在此休息和住宿;左边第二间房子是秘密会议室。因故居地处长沙小吴门外原清水塘22号,故1938年的长沙“文夕”大火中未被烧毁,建筑为十分珍贵的原迹,成为长沙市唯一一处保存下来的革命历史建筑物。

保护单位

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城东清水塘。该处当年是城外荒郊,环境僻静。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回到长沙,积极开展建党建团活动,同年10月10日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1922年5月前后,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湘区辖今湖南全省及江西萍乡地区),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等为领导成员。毛泽东以湖南省第一师范教员身份租佃清水塘22号房屋一栋,即区委机关所在地。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在此居住工作,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都曾来此开会、联络,开展湘区的革命斗争。1923年4月,毛泽东去上海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湘区委员会由李维汉接任书记,机关所在地移迁别处。旧址系一栋坐落于一个大菜园之中的青瓦平房,砖木结构,面积118.1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开东壁,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住房,共6间。前有围墙庭院,临清水塘,后有杂屋竹林。1951年几经维修,逐步复原了室内陈设并对外开放。1969年复原周围环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