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共苏维埃剧团 |
释义 | 苏维埃剧团简介1932 年,在红军学校政治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央苏区的第一个专业话剧 团——八一剧团。 剧团先后在瑞金、兴国、宁都、汀州等地进行演出, 影响不断扩大。 其后在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沙可夫的主持下, 八一剧团改组扩编为 二农剧社,各地分社会员多达六七百人。 工农剧社以提高工农劳苦群众政治文化水平,激发群众革命热情, 参加革命战争,弘扬无产阶级艺术为宗旨,其创作题材广泛,主题鲜明,表演活泼,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工农剧社蓝衫团举行毕业典礼1933年9月14日,工农剧社蓝衫团举行毕业典礼。到会的各机关代表及来宾共四百余人。典礼会上首先由工农剧社社长报告蓝衫团过去的工作及学习成绩,继由各机关代表训词,对毕业学生寄以极深切的勖勉,每个学生都非常诚恳地接受了这些宝贵的礼物准备以更大的努力开展苏维埃戏剧运动,报答各代表及群众的期望。 晚上举行晚会,对蓝衫团学生作了一次总的检阅。每一个节目中都表示出蓝衫团学生有了新的成就,特别是舞蹈《国际歌》,显示出集体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开展;话剧《胜利》及哑剧《武装保卫秋收》,表演技术也相当纯热。在这个晚会上临时加入的沙可夫同志的俄国歌曲独唱及蓝衫团学生的革命山歌,蠃得不少掌声。 苏维埃剧团发展1934 年2 月, 根据教育部长瞿秋白的建议,工农剧社改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 由李伯钊担任校长。 瞿秋白对学校工作十分重视,在他的具体指导下, 制定出《高尔基戏剧 学校简章》与《苏维埃剧团组织法》, 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进度都 作出了详细、切实的规定。 苏区戏剧运动波澜壮阔,戏剧艺术逐渐成熟,推动 着中央苏区文化运动不断深入发展。 其次.世界文化与苏区民间艺术的互动。 中央苏区的戏剧运动根植于革命斗争火热的现实土壤中, 在广泛采用民间 艺术的同时,还注重对区域民间艺术的开发、创新, 把革命内容同群众喜闻乐 见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圈气派的、民族的、 大众的革命文化。 同时它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一方面,它有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参与,并同国统区的左翼戏剧运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而国统区的左翼戏剧 运动本身就是在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它 “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 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苏区戏剧运动曾得到国际左翼作家史沫特莱、斯诺以及尾崎秀实的大力支持, 戏剧主要承袭了苏联无 产阶级戏剧的风格,形成了区域民间艺术与世界革命文化契合、多元互补的新 格局。苏区戏剧运动对外国文化艺术是一种积极的借鉴,它克服了五四时期只 注重吸取西方外来文化形式的不足.达到了自觉从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生活中 探求戏剧的新形式,并以此摆脱了国统区左翼戏剧所存在的脱离群众的欧化倾 向。 毛泽东曾经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些源于中华苏维埃运动时期的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以一种新的、变化了的形 态经抗日文化、延安文化延续至今,蕴涵于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 加强当今先进文化的建设,对巩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基业和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高尔基戏剧学校开学1934年1月,高尔基戏剧学校于瑞金叶坪开学,年轻的女红军李伯钊任该校校长。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戏剧运动与俱乐部、剧社、剧团的干部,发展苏维埃的文艺事业,给学生以戏剧运动及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常识教育。学校招收16至27岁之间的青年。学期4个月。学习课目有唱歌、舞蹈、文字课、俱乐部问题、政治常识、戏剧理论等。每天早晚练习跳舞、唱歌,进行军事操练及音乐诗歌朗诵等。学生还要参加地方群众工作及各种突击运动。 苏维埃剧团在西江演出1934年5月,苏维埃剧团在西江受到欢迎。他们自从"三八"节出发,首先到梅坑表演。后到达西江县,剧团在西江5天,一共组织了4个晚会,在晚会上戏剧表演的收获比梅坑更好。特别是春耕歌运动的表演,获得了大多数工农群众的欢迎与好评,他们老的少的都喜欢听和学剧团的春耕歌,说是"很有味道"。县一级机关同志也说:"这次剧团的表演,对我们工作进行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妇女说:"春耕运动妇女要积极参加,儿子可以交给托儿所,应该去反对懒惰的妇女!个个都像作戏般去春耕才好呢"。西江群众受到剧团的影响,马上要求该县政府成立剧团。同时又募蕃薯十几担给他们吃,他们也对剧团的缺点进行了批评,说剧团表演煽动性不强,不够热闹,尤其是对戏剧内容解说不够,有部分群众看不懂..........剧团接受他们的意见,采取当地群众生活中新鲜的材料来编剧本排演,积极改良与转变戏剧内容与形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