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共红七军前委旧址 |
释义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新修复了魁星楼。中共红七军前委旧址成了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1995年1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魁星楼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光耀后人。 旧址位置中共红七军前委旧址 — 魁星楼,位于东兰县武篆镇人民政府北侧,为六角形塔式楼阁,高17.50米,共四层,兴建于1906年。 旧址简介1926年夏,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县农民协会曾在魁星楼上办公。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胜利后,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右江地区革命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农民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30年夏,中共红七军前委设在魁星楼上,红七军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旧州村举办党员领导干部训练班,在魁星楼上编写了苏维埃的组织和任务、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号等教材,并在韦拨群的故乡东里屯开办右江苏区第一个共耕社。 1958年,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饰魁星楼。1963年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正式公布魁星楼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自治区又一次拨款维修,1978年复原楼内陈设及右边小房,恢复了魁星楼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原貌。 旧址隶属魁星楼隶属县革命纪念馆。 历史沿革1930年3月,红七军主力转战东兰和凤山县时,中共红七军前委就设在这座位于广西东兰县武篆镇街中心的魁星楼内。 魁星楼建于光绪三十一年三月,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塔式六角楼,底宽7米,高17.5米,木石结构,三层飞檐,内分四层,楼体外壁上彩画绚丽。 魁星楼陈列的历史文物,记录了70多年前邓小平领导的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 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红七军领导人曾在这座楼内办公。邓小平在魁星楼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等问题。 1930年4月,邓小平在东兰县武篆镇旧州屯举办了为期20天的党员干部培训班,100多名学员来自东兰、凤山等县。白天,邓小平一大早就从魁星楼出发,深入农村做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和农民群众吃一样的饭菜,一起抽武篆土烟;晚上,他回到魁星楼,在油灯下亲自编写《苏维埃的组织和任务》《党的问题》《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号》等教材,给党员培训编写教材,油印并发给学员,还亲自给学员们上课。 培训班开班期间,邓小平还根据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实践和东兰的试点经验,与韦拔群、雷经天、陈洪涛等研究制定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法暂行条例》《共耕条例》,并亲自到韦拔群的家乡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办起了右江地区第一个共耕社。这一年的5月1日和15日,右江苏维埃政府正式颁布了这两个条例。 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土地革命蓬勃兴起。1930年5月下旬,东兰县各区乡苏维埃政府给农民群众颁发了《土地使用证》,欢欣鼓舞的苏区农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颂扬土地革命的山歌: 跟随共产党,翻身齐有份; 不论老和少,人人有田耕。 田地都均分,吃穿也平衡; 分田又分地,没有谁争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来的短短几个月里,广西右江地区的土地革命风起云涌,革命根据地发展到13个县共100万人口,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红色根据地之一。 红色魁星楼,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使敌人恨之入骨。1932年,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国民党廖磊部对东兰、凤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围剿”。由于寡不敌众,武篆沦入敌手。敌人实行白色恐怖,把魁星楼顶部拆平,将楼身涂成了白色。 然而,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在韦拔群、陈洪涛的领导下,红七军第21师在敌人白色恐怖的艰苦环境中,坚持右江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韦拔群、陈洪涛壮烈牺牲后,东兰人民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直到迎来东兰的解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