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伏
释义

释义

词目:中伏

拼音:zhōng fú

基本解释

1.

[the second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sometimes lasting twenty days instead of ten)] 2.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

3. 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详细解释

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唐 皎然 《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 宋 惠洪 《夏日陪杨邦基烹茶分韵得嘉字》:“炎炎三伏过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巩 《苦热》诗:“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参见“ 三伏 ”。

来历

1.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

2.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二伏

相关资迅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 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并不出现在夏至,而是出现在夏至以后的“三伏”。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 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整个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 天的情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