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部崛起 |
释义 | 为促进中部地区(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安徽六省)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期望。中部六省希望中央加大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支持中部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中部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中部解决交通设施的薄弱环节,支持中部治理生态和环境,支持中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支持中部减轻财政负担。 背景继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涌现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及中共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部地区成了“被遗忘的区域”,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指的是中国的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有一句顺口溜——“不东不西,不是东西”——或许正能体现出中部的现状和尴尬。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 范围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个相邻省份,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中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和“心腹”,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解除心腹之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GDP对比河南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中部六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六省的28.4%,GDP增速达14.1%。2005年中部六省GDP总量为37046.5亿元,河南占中部六省的28.4%。河南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有着一亿人口的中国人口第一大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0年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3.2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226.84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6452.6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14.2∶57.7∶28.1。2011年,全省GDP达到2.72万亿,稳居全国第五。 湖北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三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2至2005年间湖北GDP平均年增长8.6%,处于较快的发展水平,2005年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2005年,湖北GDP总量为6484.5亿元,2002至200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6%,经济增长的绝对速度还是较快的。但是GDP在全国排位由2001年第9位下降为第12位,2004年甚至达到第13位。2001年末湖北GDP总量约为广东44%,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为不足30%,表明与沿海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湖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2位,仍然处于靠前的位次,但是优势并不明显。2005年湖北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1.4%,为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增长率却最低。蓝皮书认为,总的来说,湖北省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排位后移,“凹陷”特征明显。但是这种现象在2008年渐渐开始转变;2010年湖北省的GDP达到16000亿元,湖北农业在全国也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北的重工业也非常发达,也是中国工业重点建设地区,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湖北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之一。 湖南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 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二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2005年湖南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居中部第3位,但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却居中部最末位。蓝皮书认为,工业一直是湖南省的薄弱环节,现在湖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业比重还是较低,而且上升得比较缓慢。2005年,湖南的工业总产值为4341.88亿元,居中部第3位;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99.91亿元,低于河南的4923亿元、湖北的2404亿元,列中部的第3位;其增幅为15.3%,位居中部六省的最末位。2005年,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535.92亿元,增长20.6%,其增加值和增长速度均处于中部六省的第4位。可见,工业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的瓶颈。 安徽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 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安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是人均GDP却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其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重要因素。 2005年,安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四位,但从人均GDP来看,却居中部最后一位,低于倒数第二位江西约842元。有研究表明,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市)域经济上。在近几年的经济强县评选中,百强县有向东部地区、向长三角地区集中的趋势: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圈集中了84个百强县,而其中的47个位于长三角地区,占56%。浙江省从2001年开始,凭借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强县遍地开花,进入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4年间增加了8个县,2004年总数达到30个,主要分布在钱塘江流域、沿海一带,其中有21个县排在前50名。江苏省4年来百强县数量略有增长,2004年达到16个,但在前十名中,江苏凭借强劲的苏南板块占了6个席位,综合指数都超过80分。而中部地区只有河南8个,湖北、湖南、山西各1个,安徽省已连续4年无1个县入选。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比较:全国百强县平均有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安徽省10强县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也只有80~100个。2003年,安徽61个县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28.8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370元,分别只及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7.7%和1/3。安徽10强县平均地方财政收入1.855亿元,人均水平249.21元,分别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6%和46.2%。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县城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2003年,全国百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95元,人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15960元,城乡收入之比为3∶1。同期,安徽十强县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29元,只及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6.9%。 山西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 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2005年,山西GDP总量居中部第五位,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居中下水平等。 2005年山西全省GDP为4121.2亿元,占全国比重2.26%,在中部六省中排第5位;人均GDP为12283元,在中部居第1位;财政总收入757.9亿元,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8.2亿元,增长40.8%,在中部居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14元,在中部排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1元,在中部排第4位;总人口3355万人,就业人口1475万人,总人口就业率44%,在中部排第6位;进出口商品总额为55.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39%,在中部排第5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46%,在中部排第6位;对外经济合作2.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83%,在中部排第5位。可见,在中部加快崛起、全国竞相发展的形势下,山西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江西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 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中部蓝皮书指出,江西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为4070亿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 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 蓝皮书认为,在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十五”时期,江西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实现了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前移。所以从纵向看,江西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但从横向看,仍有较大差距,江西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中部仍处于滞后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为4070亿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为9440元(1180 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财政收入425亿元,列中部6省之末,只有湖南的57%,山西的56%,湖北的40%。从区域发展战略上看,湖南与珠三角、安徽与长三角、河南和山西与京津唐经济区的对接与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已见雏形,逐渐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意义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安徽淮南市、河南、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中部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其次,我们要了解“中部崛起”提出的大背景。大家都知道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中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才荟萃,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虽然中部地区具有如此的综合优势,但是中部地区的发展却不如意。中部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它的周围地区的发展过缓慢,这就是所谓的“中部塌陷”。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部崛起”提出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的看法和期望。 战略构想一些中部省份于本世纪初发出了立志“崛起”的誓言,而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中国的日趋清晰,“中部崛起”最终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列入了200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 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 河南省的战略构想是,把加快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支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科技创新,和推动中华历史文化文明国家核心传承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 湖北-->不等、不靠、不浮躁 湖北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 江西-->让GDP与人民幸福感同步增长 江西省近几年不仅盯住长三角,而且把眼光投向整个沿海发达地区,其战略定位是:把江西建设成沿海发达地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把江西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安徽-->精心谋划“十一五” 安徽省委主要领导说:“我们翘首向东,沿海地区日益发达;环顾周边,中部各省加速崛起;回首西望,西部开发普遍提速。安徽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 湖南-->走创新之路 湖南省重点是做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湘中经济走廊,发展湘西经济带。同时实行南向战略,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与珠三角的交通互连、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享,并参与泛珠三角合作,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 山西-->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 山西省针对产业结构重型化、产品初级化和高度依赖煤炭的情况,提出的战略思路是,“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 中部地区应定位为“六个基地”,即全国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生产基地、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核心的中华历史文化文明传承区和海内外旅游目的地,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美好家园。 发展情况河南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27200亿元,同比增长11.6%,人均GDP为4557美元。 湖北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5806.52亿元,同比增长13.2%,人均GDP为4232美元。 湖南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5312亿元,同比增长13.6%,人均 3544美元 安徽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2263亿元,同比增长12.9%,人均GDP 2907美元。 江西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9435亿元,同比增长13.1%,人均GDP3133美元。 山西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9088亿元,同比增长6%,人均GDP 3729美元。 武汉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5515亿元 长沙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4450亿元 郑州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4912亿元 合肥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731亿元 南昌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400亿元 太原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100 亿元 2010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人均纯收入 河南 15900 5500 湖北 16623 6126 湖南 16563 5622 安徽 15788 5285 江西 15480 5789 山西 15640 4730 大事记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后,在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 2005年3月6日,全国政协召开国家十部委(局)参加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案协商现场办理座谈会”,中部崛起由此“破题”。 2006年,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变得分外明朗。 2006年2月中旬,国务院一次常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一份促进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此后,中部六省加强了横向联动。2006年9月18日,中部六省省委书记、省长以及部分中央部委负责人会聚郑州,参加“中部论坛”郑州会议。“中部崛起”的横向合作付诸行动。 有关部委和中部六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也在2006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中博会至今已成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深远的商界交流平台。 200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部署;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重大问题,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协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政策,推动部门间沟通与交流。2008年初,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入了国务院的工作日程表。2008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初稿)开始下发,地方和多个部门纷纷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中各个省分别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台编制了相关规划。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旨在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明确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的12项主要量化目标和一系列任务要求,提出2020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目标。并要求各省在2010年12月底前完成《规划》实施的具体工作方案。 相关新闻就在人们讨京津冀、上海、广州等都市圈或城市群,如何破除体制障碍,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时,被媒体喻为“中部塌陷”的6省之中,5省摩拳擦掌,频频出招,图谋抢占中部的制高点,欲成为中部的区域中心城市。 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6省,到底谁将会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呢? 河南以其经济总量连续6年名列全国第五,位居中西部之首的经济实力,一亿人口的中国大省率先表达了“鼎立中部”的急切之心,认为郑州洛阳开封等中原城市群是引领中部的最佳选择。 不甘居弱的湖北省发出了强烈的信息:武汉,以它天生的影响力———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工业城市,在解放初期,经济还是仅仅落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近年虽日益落后,但GDP依然在国内城市排名中位居13,影响力遍布周边各个中小城市,围绕它的周围,形成了一个经济城市圈。 就在湖北、河南对中部的“老大”位置雄心勃勃的时候,其他几个省份自然不愿“俯首称臣”。5个省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中部老大,谁能带领中部城市突破困局? 在“中部崛起”这一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下,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山西太原都市圈以及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应运而生。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4个中部的城市群,“入围”了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这些“次区域”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成为“国”字号。其中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起着领跑“中部崛起”的作用,中部起领头羊作用的“双核心”。 中部六大城市群河南中原城市群 以郑州(中心城市)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副中心城市)、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城市为结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872万,河南省60%的城市分布于此。中国人口、城市最为密集的城市群。 湖北武汉城市圈 包括武汉(中心城市)、黄石(副中心城市)、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9县市,直径为200公里,总面积占全省的33%,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湖北省的73%和74%。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 包括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发展最快的一个城市群。人口占湖南省的13.3%,GDP占湖南省的33.2%。 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 包括江西省5个城市环鄱阳湖城市,共30个县(市、区)。以南昌为核心,昌九工业走廊为重点,以环湖设区市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为主要支点,环湖高速公路和铁路为轴线,辐射周围50公里左右范围。 安徽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 山西太原都市圈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为“一核”;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太原大都市圈为“一圈”;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为“三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