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马寺
释义
1 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白马寺,我国各地有若干寺庙均为此名,其中以河南白马寺最为有名。河南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马寺”。

最新动态

白马寺将进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扩建

新华网郑州2012年5月20日洛阳市近日公布,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将进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扩建,根据白马寺总体保护与整体开发项目规划,新编制的白马寺总面积达1300亩。

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白马寺红围墙内古建区现有面积48.6亩,在扩建中将全部原貌保存。

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已获洛阳市规划委员会通过,并被列入洛阳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点示范建设项目。未来8年,白马寺软硬件将全面提升。

据悉,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将按照“释源祖庭、佛教圣地”的总体定位,规划设计门前广场、中轴礼佛区、国际寺院区、菩萨道场区、佛学院区、综合服务区、公共服务区以及绿化隔离区等,预计总面积将达到1300亩。

据介绍,历史上白马寺曾进行3次大规模的扩建。第一次是东汉建寺时期;第二次是在唐朝洛阳作为“神都”时,曾占地3000多亩;第三次是明朝。即将进行的整体开发将成为白马寺又一次大规模扩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简介

在河南十三朝古都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这座一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二僧墓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凉台

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苍苍,金桂沉静,环境清幽。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齐云塔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2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寻佛起源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白马寺属于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位置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2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建筑设施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常开,赤脚趺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大门东走约300多米,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读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据记载,三国魏时白马寺前有大石榴,京师传说:“白马甜榴,一石如牛。”

现任方丈

印乐大和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法师俗姓尹,名清全。1966年7月生于河南桐柏。1982年在桐柏山象鼻子礼海勃法师剃度出家,1983年9月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后在中国佛学院栖霞寺僧伽培训班学习1986年在中国佛学院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佛教协会工作。当时正是拨乱反正,落实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之关键时期。在省宗教局、省佛协领导的带领下,印乐法师深入到基层搞调研工作,或协助政府作佛教徒思想工作,使自己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印乐法师爱国爱教,引导佛教界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

历史沿革

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现在,白马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历代屡有修葺增缮,唐代前期达到最盛,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寺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现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典及毗卢阁等建筑,殿堂共达百余间。山门外有东汉来华的天竺僧迦摄摩腾、竺法兰之墓,青石bao砌。寺内还有唐代经幢。元代华严大师文才撰、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及原存石刻弥勒菩萨像已被盗往美国。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及阿弥陀佛,东西分置十八罗汉,均为元代以来干漆工艺制成。寺后部有清凉台,台上建有毗卢阁,西侧配殿中置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像。白马寺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造齐云塔,塔为四方形密檐式,高35米,塔身挺拔秀丽。

白马寺建成后便成为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摄摩腾、竺法兰首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随着佛经汉译本的逐渐增多,佛教在我国日益广泛传播开来。所以尽管后来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天王殿

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大佛殿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尊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从此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被人们大众所接受,成了慈悲和快乐的化身。

大雄殿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殿”。它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 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只手即可托起。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摩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毗卢阁

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今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

白马寺东南有一座齐云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13层。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原是五代后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级木结构佛塔, 高500尺。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

“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今天这座著名古刹仍名扬海内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脚下。

白马寺现任方丈是释印乐法师,白马寺于2005年11月1日举行方丈升座庆典法会,释印乐法师荣膺白马寺方丈,结束了白马寺方丈8年缺位的历史。

门票及交通

门票; 50元/人 学生证半价,凭白马寺皈依证免费;佛教外寺皈依证农历初一,十五免费,其他时间半价。

交通:洛阳火车站乘56路公交车终点下车 关林庙乘58路到终点站票价1.5

开放时间 7:30 -- 17:30

历代题咏

游白马寺

张耒 ,宋

秋林转层崖,步踏落叶响。

森森夹路竹,矗矗羽林仗。

精庐隐深坞,门启台殿敞。

累累霜果悬,落落寒木壮。

房深灯火暖,纵饮颇酣畅。

山寒夜已深,岭白月微上。

天明寺南去,幽路隘而昉。

林分径忽断,浅涧阔逾丈。

崩奔被涧石,大小非一状。

丸丸列囷廪,落落排瓮盎。

鸣泉走石罅,联络弄清涨。

喧颓竞飞漱,派泻或平漾。

群行命朋俦,困息植吾杖。

沿松见奇鼠,石蟹侑朝饷。

深行耳目静,挤险谁复让。

寒联老木阴,暖值丹崖旷。

秋晖堕平野,暮鸟啼青嶂。

徜徉未知返,欲去意先怆。

膏粱与薇蕨,美恶随所尚。

当其两自得,厌满绝余望。

乃知山林乐,岂为隐者妄。

况吾不事事,枯槁理则当。

遑遑施仁义,此固圣贤量。

我自沮溺徒,疏顽安可强。

白马寺诗

李廌,宋

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

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构。

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

龟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

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就。

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

行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

白马寺

老舍

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

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

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

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

佛教活动

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之首刹,除了日常的上殿、过堂,初一、十五及佛诞日上供、半月布萨等佛事外,近年来,多次举办大型佛事活动。其中最有影响者,为五次传授三坛大戒法会、纪念白马寺建寺一千九百二十五周年、庆祝古佛归宗、泰佛殿落成及佛像开光,放生、安居、自恣以及为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举行的祈祷世界和平等法会。一切佛事皆如法如律,庄严而隆重,受到海内外四众弟子的广泛好评。

近年来,白马寺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于1989年、1990年、1992年、1993年、1996年先后五次传授三坛千佛大戒。1989年受戒者一千余人,1990年受戒者八百余人,1992年受戒者一千余人,1993年受戒者一千八百余人,1996年受戒者五百余人。坛上十师,皆礼聘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传戒法会谨遵佛制,如法如律。戒子来自全国各地和香港、澳门等地区,还有日本、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美国者。法会规模盛大,在海内外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5年4月6日(农历三月初七),洛阳白马寺举行了中华古佛归宗庆典法会。

相传,世界上仅有的两尊造型奇美的拇指大的佛像,今分别收藏于泰国博物馆和泰国一富商的密室之中。此两尊佛像源于中国东汉时期,始塑于洛阳白马寺,后流落民间,先传入西域后流至南亚,再后来便下落不明。

为了加强泰中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泰国将此佛像复制成0.97米高的铜质镀金佛像两尊,于1994年11月(重阳节)在北京广济寺由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的高僧共同主持开光。其中一尊迁回泰国,由泰国信徒供奉,另一尊归宗于中国释源白马寺。

此次在白马寺举行隆重的中华古佛归宗庆典法会,除邀请中国佛教协会、诸山长老、耆宿大德及省市有关领导等参加盛典外,泰国方面派遣了由副僧王柏探玛拉差努哇率领的由143人组成的佛像归宗团前来观礼。

放生活动

世间最保贵者生命,天下最惨忍者杀伤。由是昊天垂悯,古圣行仁,成汤解网,子产畜鱼。

佛在《梵网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也杀我故身……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放生就是救命,就是救赎那些被擒被抓将被案杀、命在垂危的众生之命。放生可以偿还以前积欠的无数杀债,可以解冤释结,可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

放生在世间可增福增寿,消除疾病违缘。在出世方面,常常放生,可增长慈悲心,与佛心更相契更容易感应道交,学佛道业更容易成就。

故此,白马寺及齐云塔院的僧众及广大四众弟子,每逢初一、十五及佛、菩萨节日,都要举行放生活动,每次放生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不知救度了多少亿个生命,同时也培养了广大信众的慈悲心,为保护生态平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宗教荣誉

中佛协传印长老、印乐大和尚分别荣获缅甸政府宗教勋章

2012年3月4日至8日,应缅甸政府宗教部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河南洛阳白马寺方丈印乐法师,中佛协传印会长代表、国际部主任普正法师一行3人赴缅出席缅政府宗教勋章颁发仪式并进行友好交流。在缅期间,缅宗教部杜拉吴敏貌部长专程看望了印乐副秘书长一行。另外,印乐副秘书长一行还出席了缅甸总统斋僧仪式、欧巴达丹蒂佛塔诵经法会、缅甸各界供僧仪式并参观内比都市容等。

3月7日上午,缅甸政府在首都内比都隆重举行2012年度宗教勋章颁发仪式,地点设在欧巴达丹蒂佛塔(内比都大金塔)旁的MAHASASANABEIKMAN大礼堂,来自缅甸、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老挝、美国和英国等186位大德长老与上座法师获得2012年度宗教勋章。缅甸总统吴登盛,副总统吴丁昂敏乌、赛茂康,宗教部长杜拉吴敏貌及缅甸各界近两千人出席。中国佛教协会传印会长荣获“最胜大正法放光幢”,旨在表彰传印长老在弘扬佛法、佛教教育及增进世界各国佛教徒友好关系等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中佛协国际部普正主任代表传印会长在仪式上领取获奖证书。印乐副秘书长荣获“胜大正法放光幢”,以表彰他在促进中缅佛教友好所作的努力与贡献。

在缅期间,宗教部杜拉吴敏貌部长还于3月6日下午到中国代表团下榻的黄金贵宾饭店看望了印乐法师一行,就两国政府达成的在洛阳白马寺国际佛教园区修建缅式佛殿事宜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商讨。会见中,杜拉吴敏貌部长对印乐副秘书长一行的到访表示热忱欢迎,他表示随着中国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第四次莅缅瞻礼供奉的圆满成功,希望两国佛教界能以在中国河南洛阳修建缅式佛殿为新的起点,进一步促进两国佛教友谊与人民友好的发展。

印乐副秘书长首先转达了传印会长的问候,并对缅甸宗教部的邀请表示感谢,他表示在洛阳白马寺国际佛教园区修建缅式佛殿是两国佛教友好的又一“大事因缘”,相信在两国政府与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修建工程一定能早日功德圆满。会见中,印乐法师还邀请杜拉吴敏貌部长近期访问洛阳并考察工程情况,杜拉吴敏貌部长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据悉,印乐副秘书长一行于3月4日由北京飞抵仰光,于当日乘车到内比都参加活动;于7日晚离开内比都,8日从仰光回国。

白马寺将进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扩建

参考资料

1.新华网:洛阳白马寺将进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扩建 

2.白马寺简介 

3.白马寺专题 

扩展阅读:

1

资料来源http://www.simiao.net/baimasi312/zhuchi/2010/11/2516.html

开放分类:
佛教地理名胜古迹文物寺院

2.安徽省桐城市白马寺

2 安徽省桐城市白马寺

地理位置与历史

白马寺,民间称白马庙,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东南十里的白马乡白马街,约建于唐朝末年,文革时被毁,今于原址重修。

民间传说

白马寺历来香火旺盛,这与它的动人传说有关。明弘治年间的《桐城县志》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某年,桐城百日无雨,县令张孚卿心急如焚,跪叩西山求雨,其心之诚,感动上苍。当他骑白马去云雾峰拜见雨神后,顿降甘霖,回衙路经龙眠河,不幸被暴发的山洪卷走,其妻为救夫也葬身河中。雨过天晴,人们将张孚卿夫妇合葬龙眠山口,建庙祭祀,即昔日“境主庙”。而其坐骑白马,却被冲到龙眠河下游十余里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厚葬之,建“白马庙”祀之,撰联于庙门两侧:“惜民胜惜身,万户张侯忠莫比;载德亦载力,千秋良骥义能齐。”白马乡也因此而得名。

3 青海省互助县白马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白马寺村,寺院建在红崖子沟沟口东侧的半崖上,隔湟水河与平安镇相望,平大公路入境而过。距西宁市25公里,距互助县威远镇50公里。是互助县旅游景区中著名的宋代文物旅游景点。白马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后弘期),又名金刚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刚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藏语称“玛藏观”,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总面积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于半山崖的经堂、僧舍、石窟、金刚佛像、和大佛塔组成。“白马寺”的来历传说较多,明万历十二年(1584),第三世达赖去佑宁寺等地途经此地,传说坐骑死去,遂塑白马于寺,故名“白马寺”者为一种;该寺为安多地区首建的佛寺,类似河南的白马寺,故名者为一种。该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刚雕像,背依险峰、面向湟水、目视前方、左手托钵、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称“金刚窟寺”。白马寺又称“觉化寺”,取之于西藏佛教后弘鼻祖喇勤·贡巴饶赛于此地“自觉”“化众”,开启后弘法道,直到圆寂。由于白马寺历史悠久,素享盛名。后经清代、民国、文革三次被毁。1980年8月17日该重新得互开放,陆续修建了经堂、僧舍,吸引着很多各地的香客和游客。主要景观有大经堂、金刚亭、金刚崖、金刚佛像、湟水河风光等等。

大经堂:三层砖木结构房屋,一层有白马奔驰壁画,二层有观音菩萨塑像,三层有喇勤·贡巴饶赛塑像。

金刚亭:位于大经堂左下方,为批檐歇山项。

金刚石雕像:5岁身量,为坐状,通高3.7米,佛座宽2.35米,雕像古朴浑厚、轮廓粗犷、左手托钵、右手做推移状。

4 江西省抚州白马寺
在金溪黄通乡黄通村东南5公里的白马峰上,始建于北宋初年。相传本地一江姓进士隐居家后,在山顶盖起一屋,取名“玉马祠”,后一吴僧在屋旁建起一幢寺庙。一日,吴僧迎来一位身骑白马的道长,二人对话片刻,见栓在寺外的白马腾空而起,道长也无踪无影。于是,吴僧便将此寺命名为“白马寺”。“文革”期间,白马寺被毁。1978年后,白马寺拔地而起。199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对外开放。新建的白马寺古色古香,寺中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寺左石砌“古城”形象逼真。寺东数百步有一悬崖石壁,高达数十米,俗称“仙女照镜”。寺后有一棋盘井,终年清泉潺潺,供寺庙烧香待客、僧侣沐浴之用。千变万化的四时景色,以及诸多的美丽传说,每年都要吸引数千名香客游人前往烧香旅游。
5 山西省晋城市白马寺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位于晋城市市区北4公里处的城区境内,面积达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不仅自然风景旖旎如画,而且人文景观底蕴深厚,主要景点有“白马寺拖缰”、“白马禅寺”、“景公塔”、“石佛像”、“黑龙潭”、旅游滑道等。白马禅寺创建年代不详,但毁坏的比较彻底,原来的旧址上仅剩下一座"景公塔",耸然矗立,向人们昭示着她往日的辉煌。为了开发旅游资源,1989年晋城市城区宗教局特聘释隆慧法师为城区宗教协会会长、白马禅寺住持,并发起整建白马禅寺。1994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白马禅寺破土动工,先后完成了藏经楼、玉佛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天王殿、诵经堂、九龙壁(汉白玉质)的复修工程。寺内最宏大的建筑毗卢宝殿的建设也已接近尾声。景区内的白马禅寺存有缅旬僧人赠送的六尊“玉佛像供奉于玉佛殿内,由台湾佛教基金会赠送的四十多箱《大藏真经》经书安放于藏经楼上。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贴金塑像,庄严肃穆,仅佛头就有2米多高,蔚为壮观。其东西两侧的贴金塑像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威猛雄建。"四大天王"执掌着"风调雨顺",地藏菩萨专司阴间祸福……。天王殿内大肚弥勤佛,心胸永远是那么豪放,"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那种豁达、那种宽宏、那种仁厚,可以让人豁俗虑而渐入佳境。"白马禅寺"及"大雄宝殿"匾额均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

关于白马寺的传说有二:

一、白马禅寺位于白马寺山上,白马寺山又名司马山,相传魏司马懿封长平侯曾登临此山而得名。后山顶建寺,因寺而更名为白马寺山。总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0米。山上森林茂密、灌木丛生、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登山俯瞰,晋城市区一览无余,令人赏心悦目。

二、相传唐僧去西天取经,回来的路上经书掉落水中,唐僧曾在此山晾晒经书而建寺。关于"白马"又有"白马拖缰"的美丽传说。白马拖缰:折马寺山上有一种卵礓石,外坚中空,摇之有响声,人称马铃石。相传,古时有一少年,机智而又善良。他每天为财主上山打柴,风雨无阻。尽管如此,却依然常因柴打少了而遭受财主的毒打。一日,他打柴回来,路遇一老者向他索柴取暖。他看到老人受冻的样子,不顾柴少挨打的危险,慨然施柴于老人。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匹纸马,送于少年,告诉他,这是一匹神马,是当年唐僧取经时骑过的小白龙,如有所求,只须找到千年谷草让它吃下,立刻就能显灵。少年回家后,突然狂风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风雪。第二天,财主不顾风雪,威逼着少年进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怀中的纸马,但千年谷草又去啊里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马寺里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毁坏了,他清楚地记得佛佝的骨架是用谷草扎成的。于是他立刻来到寺院,从佛像里取出一支谷草。怀中的纸马一下就张口吞了下去,摇头摆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炭而归。财主得知后,就想将神马占为已有,于是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一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白马缰绳拖过的一条山梁至今寸草不生。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故事。

石佛岭:在白马寺山后约1公里多的山崖上,有一处摩岩造像群,古称石佛岭。据史料记载,原有造像500余尊。传说一和尚,为了搞清佛像的数量,数了十多遍,每次都不一样,不得已,他用了三天的时间将每尊像都贴上编号,才总算得以数清。由于各种原因,石佛岭造像破坏较大,现仅存30余龛,90余尊,以北齐造像为多,有少量的唐宁元造像,还有几尊似为明、清遗物,十分珍贵。

小析山:在白马寺山之阴,又名淅山。泽州古八景之一"淅山爽气"所在地。原有汤帝庙一座,为古人祷雨之所,"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大旱,诏天下立成汤庙,而泽州多山,硗确易旱,立祠独众"。成汤戾外旧有嘉润三池,"娘娘池"内至今仍有细泉涓涓淌。现汤帝庙已毁,但此处风光特异,清新爽人,略加开发,就可成为白马寺森林公园的又一处游览胜地。

黑龙潭:位于白马寺山西北山脚、城区西上庄办事处牛山村东北。为泽州古八景之一"龙潭夜雨"之所在。此地清雅静谧,"潭"由齐整的大砂石条砌就,八边形。潭旁的山岩上留有古人题刻数处,"古龙泉"、"龙潭骤雨"、"神龙致雨"、"八景第一灵迹"等。相传此处的黑龙王娶的是牛山村的媳妇,所以老辈们说,牛山人到此应称龙王为姑父。还说,在此祈雨至灵,旧时泽州府一姓"朱"的"朱官"为感谢黑龙王,就规定在此唱官戏等等。黑龙潭旧有黑龙庙,现已毁坏,近年村民们集资于旧址上重修一小庙。黑龙潭配合其所在的牛山村百亩玫瑰园的开发,九将会成为森林公园独具特色的一道靓丽风景。

景公塔: 白马寺山的“景公塔”,位于白马禅寺前。塔身全为青砖修砌,七级,高23米,矗立在正山顶,远距几十里都可以看到。传说有二,一说是为纪念“白马将军”,特修此塔,塔中供奉白马将军之母的像;一说是相传很早时,南方一知县在晋城作官,看到晋城这块地方山清水秀,天有吉祥之兆,地有宝藏之物,是块宝地—卧牛城,他为了破坏晋城的脉气,在谷堆头村修了一个塔,叫拴牛桩,在白马寺山修了一个塔,叫赶牛鞭。修建原因,没有记载,也仅为传说,但巍巍的七级浮塔高高矗立在白马寺山山顶,不仅成为一大景观,而且也成为晋城白马寺山的象征。景公塔是白马寺山最高的建筑,立于其上,晋城市的市貌和周围的美景都可尽收眼底。

滑车:同白马禅寺毗邻的城区北石店镇大张村,于近年在寺之东麓悬崖上,建成滑车道,既大大方便了游客,也给白马寺森林公园增添了新的景点。

绿苑生态园:由古书院矿投资3000多万元的“白马绿苑生态园“位于森林公园东侧,是一个集生态餐饮、生态洗浴、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区域,大大满足了市民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心态。

平安广场

方山景观台 为森林公园致高点,海拔1054。8米。周围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环境优雅。置身其中,享受森林浴,远眺田园风光,近听鸟儿歌唱,使人如临仙境,倍感心旷神。

白马禅寺,位于晋城市市区北侧五公里的白马寺山顶上。白马寺山又名司马山,相传北魏司马懿封长平候曾登临此山而得名。后因山顶建寺名白马禅寺,故而更名为白马寺山,此山主峰海拔1010米。

白马禅寺创建年代不详,金李俊民游白马寺山诗曰“千年古庙映崇岗,寂寂空庭草树荒”由于战乱原因仅剩一座景公塔,巍然矗立,向人们昭示它的往日辉煌。

1989年冬,城区宗教局邀请五台山善财洞主持隆慧法师为城区佛教协会会长、白马禅寺主持,并重修白马禅寺。

1993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正式奠基,修建藏经楼,历经十四余年。陆续修建完成了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九龙壁、伽蓝殿、大毗卢殿、文殊殿、念佛堂、斋堂、文殊塔、祖师殿、舍利塔、上客堂、二僧院以及东西配房等工程。

藏经楼于1993年修建,1994年阴历九月十五举行落成剪彩法会,面积有348平方米。楼下为五佛殿,供奉有云南居士从缅甸南坎观音寺请来的玉佛五尊(五方佛),及一尊观音像(缅甸玉)。楼上珍藏有乾隆藏、大正藏、佛光藏、天台藏、及藏文藏经。

大雄宝殿九四年动工,历时二年,于九六年阴历九月十五举行落成典礼,计823平方米。殿内为横三世佛,背后为海岛观音,两侧为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大雄宝殿”匾额是赵朴初亲笔题写,九八年举行了开光法会,隆慧大和尚、请佛大和尚、源慧大和尚为佛像开点灵光。

天王殿243平方米,门头有中国佛协赵朴初亲笔题写“白马禅寺”匾额。殿内正面为弥勒菩萨,背后韦驮菩萨,两边四大天王。天王殿的 两边是钟鼓楼,各35平方米。于九七年建成九九年九月十五举行开光法会,隆慧大和尚、根通大和尚、慈贵大和尚为佛像开光。

大毗卢殿占地1134平方米,是白马禅寺最大的殿堂,殿内七重悬塑,主塑五方佛、五百罗汉、八十八佛、八十四大悲咒像、罗汉柱、五层八角亭柱、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释迦本身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灵山会、楞严会、龙华会、华严会、三身佛、三世佛、极乐世界、琉璃世界、藏像千手观音、千钵文殊、密宗护法金刚、以及大型密宗金刚座等。塑像大的高三米,小的仅余寸,共一万余尊。实属国内罕见的工程。大殿于2000年举行了落成典礼,寂度大和尚参加了法会,目前佛像还在紧张贴金与彩画中,预计在2008年竣工。

毗卢殿两侧分别是地藏殿和文殊殿各352平方米。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像及闵公道明像全是汉白玉制;文殊殿内是五方文殊分别为(聪明文殊、狮子文殊、智慧文殊、无垢文殊、孺童文殊);第二法王宗喀巴大士、四臂观音、绿度佛母、云音佛母,殿内塑像均为藏密风格。2000年阴历九月十五举行开光法会,隆慧大和尚、寂度大和尚与普证大和尚主持了法会。

五方文殊塔于2003年冬奠基施工,2004年农历九月十五竣工。塔为藏式风格石质结构,须弥座台高2.7米,塔高15.6米,须弥座为全部雕刻作法,雕以宝相花、莲花、牡丹花等,须弥座上围以栏板、雕刻花草、望柱为狮柱。

中央为小式八棱须弥座,亦即塔座,八角为八尊护法金刚力士像,八面雕以佛教八宝,二龙戏珠等图案,塔台以上还有五百罗汉大型像塑。塔身有五方文殊像。另高台中室,为地宫一座,里面供有24天尊像,转经筒。整座文殊塔巍巍壮观、风格别致、独树一帜。

文殊塔东西两侧配殿各占542平方米,配殿中段分别为伽蓝殿、祖师殿。值得一提的是,白马禅寺祖师殿供奉的是达摩祖师、慧远祖师、能海上师三像,分别代表了禅宗、净土宗、大般若宗祖师。

寺院门前的广场西侧是主持隆慧大和尚应僧俗四众之请,为诸僧圆寂后有所托身所建的舍利塔,此塔亦为全部石质结构,于2005年初冬动工,2006年农历九月十五竣工典礼。须弥座的高台中央耸立的塔为五层密檐式,中塔高9.9米,两侧塔高7.9米,塔上雕有地藏菩萨像,罗汉像,并刻有经文语,塔座围以石灯、石狮、石像。须弥座高台面阔18米,进深23.6米,亦为雕刻之考究作法。上面四周是古式栏板望柱,高台外有石牌坊一座,与舍利塔交相辉映,更显庄严肃穆。

广场中央有九龙壁一座,长20米,宽18米,双面雕塑,座为须弥居样式。顶为瓦脊斗拱样式。

广场南面的山上是唯一遗存的白马禅寺古代建筑“景公塔”。据说清康熙三年,甲辰三月,有一官名景文魁,慨以俸金修复早先失毁的白马寺塔,且更盛于前,故名“景公塔”。从景公塔碑记内证实原塔是明代建筑。

1999年经市委规划局规划,土地局认可划拨宗教用地138.367亩。

6 青海贵德县白马寺

简介

位于贵德县城东北42公里处的尕让乡大磨村西侧白马寺为贵德境内黄教大寺之一,藏语称“乔什典格大具喜吉祥兴旺州”,又称“却夫旦格”,意为“佛塔寺”。该寺由郭密格西扎巴嘉措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创建,他生于郭密部落(今黄河北岸河西乡贺尔加村),曾两次去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学经,曾任塔尔寺密宗学院第十二任堪布。他最初建寺于加毛山下,并建有密宗学院。其转世扎巴坚赞(1730-1777年)生于下郭密(今尕让)部落关嘉村,自此称该转世系统为“关嘉佛”。约在清嘉庆年间(1795-1820年)由三世曲丹增嘉措(1778-1837年)将白马寺搬迁到大磨村,重修大经堂。此后,四世罗桑楚臣山丹(1839-1876年)、五世罗桑楚臣嘉措(1878-1945年)均扩建过白马寺。从第一世至五世活佛均任塔尔寺密宗学院堪布和全寺大法台,在塔尔寺建有自己的“噶尔哇”(府邸),成为塔尔寺的一个转世活佛系统,于是,白马寺成为塔尔寺的属寺。白马寺与今互助县的却藏寺的关系十分密切,原来却藏活佛派有住寺代表,因此,有人也将该寺作为却藏寺的属寺。

白马寺环境幽静,寺院背靠山岭,前有河沟清泉,东有庄园林田。全寺占地120亩,规模宏大。1958年前有大、小经堂3座299间,僧舍62院606间,噶尔哇和拉让445间。大经堂建于2.5米高的台基上,坐北朝南,正面阔9间,通进深9间,为砖木结构藏式二层平顶建筑。两廊房亦为砖木结构二层藏式平顶建筑,上下各33间。寺门朝东,为三层歇山顶式斗拱建筑,第一层为一拱,第二层为三拱,第三层为六拱。寺墙用青砖砌成,砖缝细白,墙顶以香柴为饰,古色古香。

寺内文物丰富,大经堂中供有两部《甘珠尔》和噶玛乳必多杰所塑胜乐金刚像等;护法殿中的吉祥天女等造型精美。

该寺大经堂因做尕让粮站仓库,故保护完整,其它僧舍于1958年后被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将经堂、噶尔哇院和部分僧舍归还给了寺院。1980年经海南州委批准开放,逐年维修。现共有殿堂217间,其中经堂151间,经堂院内二层楼房66间;噶尔哇2院42间,僧舍22院128间。有寺僧65人(历史上最盛时有寺僧300人),活佛1人。该寺有显宗学院,采用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教程,全年共15个学经期,制度完善,学风较盛。现由活佛尼隆藏龙多嘉措任寺管会主任。

该寺现被列为青海省省级保护文物。1980年10月,黄教大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赴湟中群加地区视察时,在尕让乡千户村崖头滩接见白马寺僧侣及群众4000余人,举行了摩顶仪式。

白马寺藏语原称“扎西切浪涛”(意为“吉祥佛法洲”),又称“却夫旦格”,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创建人扎巴嘉措出生于河西镇贺尔加村,曾两次去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学经,获得格西学位,曾任青海塔尔寺第十二任堪布。

白马寺初建于加毛山下,并建有显宗学院。约在清嘉庆年间,由三世活佛曲丹增嘉措(1778—1837年)搬迁白马寺于现在地址。四世、五世活佛均对该寺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工作,使之规模不断扩大。一世至五世活佛均任塔尔寺密宗学院堪布、大法台,在塔尔寺建有自己的“噶尔哇”(府邸)。白马寺很早就是塔尔寺所直辖的属寺。

白马寺闻名省内,不仅在于它的寺院地位,还特别在于它精美奇特的门楼。白马寺门楼为三层横枋斗拱歇山顶式阁楼,每层四周皆以斗拱托起屋顶,第一层每面六拱,二、三层每面各三拱,每一层屋顶重檐双椽,筒瓦铺面,四角高挑,横脊竖脊以镂空雕花青砖砌成,上饰龙头砖雕。最高层横脊上塑有馏金双鹿灵芝,光彩夺目。门楼木结构,以矿物颜料绘以金龙金凤、浮云花卉,色彩艳丽,经久不褪。门楼整体巍峨险峻,又雍容华贵。据说,像白马寺这样的门楼在省内再无第二。不仅如此,其门楼尚有玄妙在内。那就是,当大风吹来时门楼会颤颤悠悠,有时甚至左右摇晃,初次登临不免让人害怕,但自建成至今已200余年,却能够完好如初。

传说

白马寺门楼是在寺院其它建筑全部完工后才动工修建的,当时寺院主持心高胆大,决意把门楼修建得别具一格。于是寺院派人四处寻访,最后在河州白塔寺访得一位年过半百的著名木工(俗称掌尺)。这位木工不带同行,不带学徒,只身一人来到白马寺,在当地选中一位木匠作他的副手。这位副手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木工师傅,但他尊师重教,虚心好学,深得河州掌尺的信赖。他们同心协力,配合默契,准确施工,经过3年时间建成这座门楼。掌尺离去时将一块不大的木楔交给副手,说共事3年无以为念,送木楔一块,3年以后你会派上用场。

3年时间一晃而过,白马寺门楼出现倾斜,大风吹来摇摇欲倒,这可急坏了白马寺活佛,于是他派人赶往河州情当年的木工。去的人昼夜兼程,却失望而归,回来报告说此人已辞世西去。活佛只好请来当年修建门楼的副手,让其设法补救。这副手成竹在胸,与活佛讲好了工钱,便怀揣木楔,腰别斧头,爬上梯子,在师傅当年的指示处插入木楔,砰砰砰四斧头打下去,木楔恰如其分地嵌进缝隙,门楼便即刻端正如初。

走进寺门,便是青砖铺面的平整宽大的经堂院,东、西、南三面建有两层回廊式楼房。大院是跳“官经”的场所。

踏上正北十多层砖砌台阶,是寺院建筑的第二层,3米高的土筑砖包台地上建有大经堂。大经堂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二层空心楼,面阔九间,进深九间,屋顶重檐叠堆,雕花砖砌。横脊上装饰着双鹿灵芝,卧姿双鹿与真鹿一般大小。

大经堂第一层不设窗户,正门两侧各二间绘四副壁画,上绘《封神演义》中所写的魔家四将,即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大经堂二层正面是屏风式门扇花窗,经堂内的光线主要由此射入。东西两侧的藏式梯形窗,虽设而不常开。打开经堂正门,里面幽暗深造,朦朦胧胧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百根方形红漆大柱,纵向望去,一排排走向深处,真不知经堂深有几许。特别是那正中数根托起殿顶的通天巨柱,真有顶天立地之势。

大经堂后墙前净台上塑有一排胜乐金刚等佛像,一座座描金涂银,染色着彩,在台前一溜儿百十盏灯火照耀下金光烁烁。这些佛像大小不一,神态各异,有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有的端庄文静透露着灵气,有的威严庄重望而生畏,也有的青面獠牙面目狰狞,充分展示了热贡绘画和泥塑艺术的特色。

大经堂后是大“赞康”,即大佛殿。这是白马寺建筑的第三台梯。高台上建有两层歇山顶式空心楼,内塑大佛一座,高约10米,走进大殿须仰视才能见到佛面。

相传九世班禅从西藏回青海塔尔寺传经说法,白马寺活佛曾派遣使者牵白马去塔尔寺邀请班禅。白马寺距塔尔寺有百十里路程,途中还得穿过乱石堆积的峡谷,翻越白雪皑皑的拉鸡山,但这匹白马往返只用了一日时间,因此被视为神马,白马寺也因此而得名。

旅游景点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点)。白马寺-

寺院布局

白马寺北依邙山,南临洛河,目前占地约3.4万平方米,有大小建筑百余间。寺院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白马寺六景:如琇和尚于“禅诵之余”,“偶拈古迹六事,缀以韵言”题为“白马寺六景”,从此便有了著名的“白马寺六景”之称。由如琇和尚赋诗并楷书的白马寺六景碑刻,现嵌于竺法兰殿门外南侧壁间,

其碑文如下:

清凉台:兰台画阁碧玲珑,皓月清风古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爽籁落空濛。

焚经台:榆档贝文是也非,要从烈焰定真机。虚空说偈人西去,剩有荒台锁翠微。

夜半钟:古寺云深藓径封,离离百八动千峰。洛阳多少卢生梦,枕上惊回第几春。

腾兰墓:堂封对峙依林隈,断碣模糊长绿苔。金骨流香天地永,不随人世化飞灰。

齐云塔:风回铁马响云间,一柱高标绝陟攀。舍利光含秋色里,崚嶒直欲压嵩峦。

断文碑:笔锋磨灭失真踪,天妒奇文藓尽封。会有秋风生怒雨,森森鳞鬣起蛟龙。

寺院僧众生活

白马寺白马寺自1984年归还僧人管理以来,日常生活皆按照丛林规矩,集体化、制度化进行。白马寺的一天以晨钟为开始,暮鼓为结束。通常凌晨3点钟即开始击钟,敲108声直至3点半开始打板,全寺僧人开始起床,上早殿,于4点正齐集大佛殿。按戒腊(受戒后安居的年限)高、低分东西单站立,念诵楞严咒、大悲十小咒、心经等,然后唱赞偈绕佛、三皈依、韦驮赞等。早课约需一个半小时结束。僧众下殿后,入五观堂用早斋,当然过堂吃饭也有很多规矩,僧人必须严守不犯。饭后回大殿回向,然后各自回寮房脱衣袍,打扫各自的卫生区。于上午8点钟开始一天的劳作,或看殿、或看门、或在念佛堂、或在客堂值班等。

白马寺的劳作是半日制,即半天学习、半天劳动。上午上班者,下午学习;下午上班者,上午学习,直到下午5点开始击鼓至6点结束。按佛教戒律,出家人是过午不食的,即过了正午12点后,除白开水外,不得食任何食物。但病者除外,故此寺院在下午6点还准备药水(即晚饭)病者可饮用。晚课于下午7时打板,要念弥陀经、礼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心经、绕佛、回向、三皈,祝赞,约于20点30分结束。20点30分至22点为自修时间,或拜佛、或诵经、或参禅。于22点整,以暮鼓结束一天的生活,然后打板养息。这就是僧人身累心不累既紧张又自在的出世生活。

主要建筑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白马寺

山门

白马寺的山门为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单檐歇山顶,正面镶嵌“白马寺”匾,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寺门外有相对而立的青石马两匹,造型优美,形态温顺,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生,1935年方迁至此。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圆冢墓,东为“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为“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墓周还有钟鼓二楼等。山门内为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其实是白马寺原先的山门,元代置四大天王和韦驮、弥勒佛像,明代时在它的前面再建了一座山门,于是原山门就改称天王殿。

山门外,山门外总占地面积23亩,面向国道有四柱三间石牌坊一座,过牌坊即放生池,有三石拱桥跨池南北,池周围石栏环绕,水中鱼吮残红,善男信女可临池放生。左右两侧绿茵铺地,中心设花池,形成一种风格自然的人间净土。 弥勒佛龛,乃一贴金雕龙木龛,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乃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在弥勒佛背后的站像,乃韦驮菩萨,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他左手持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担任护持道场,而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

齐云塔

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为中国第一古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据《释源大白马寺齐云塔灵异记》记载:己巳年二月八日,汉明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腾、兰二位印度高僧。当时摄摩腾问:寺之东南是何馆室?帝曰: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土阜,高丈余,人们把它铲平,接而复出。其上时放光明,百姓皆以为奇,故称"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祈求灵验,然情由未知。摄摩腾道:《全藏》有云:如来灭度百年之后,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有八万四千处,东土中国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冢",即十九处中之一处。由此,帝便下诏,于"圣冢"之上,依二高僧所传印度佛塔样式,建佛塔九层,高五百余尺,岌若岳峙,号曰:"齐云"。

齐云塔初建为木塔,后毁于雷火。现存之齐云塔,三十五米,共十三层,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称"金方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齐云塔另有一奇,当您站在齐云塔南面,大约二十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处发出"哇哇"的叫声,和青蛙的叫声十分相似。这也是齐云塔独特造型所致,一种声学的物理现象,因塔面上凸凹不平,故使回声不齐所致。齐云塔院座北面南,占地面积四十余亩。自一九八九年以来,在市宗教局领导下,白马寺已故方丈海法法师积资百万,修建齐云塔,建有禅堂、教室、观堂、僧房等三十余间及山门、碑廊,成为河南第一座比丘尼道场。现有尼众三十余人在此修学佛法。

马寺钟声

马寺钟声,在白马寺的东南角、西南角,有二座方形角楼,东楼悬钟,西楼架鼓。"晨钟暮鼓",不但警醒了世间上的迷梦客,而且也给来此击钟鼓者带来了吉祥如意!作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的"马寺钟声",是历代文人骚客叹咏礼赞的古都文物胜景。史载:白马寺原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更妙的是,只要白马寺的大钟一响,远在25里之外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鸣!"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这口大钟是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高1.65米,重2500公斤,造型古朴大方,钟声浑厚悠扬,轻轻一击,余音袅袅,历久方息。为了恢复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三年前,由日本朋友出资修建了现在的新钟、鼓楼,敲响了数十年不闻的"马寺钟声"。此钟声又一如既往的迎送着人间岁月及海内外来朝拜祖庭的佛子及游客。

天王殿

天王殿,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层大殿。歇山顶,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雕龙塑莲,两端饰鸱尾,脊正面有"风调雨顺"四字。脊背面有"国泰民安"四字。此殿是元代的建筑物。经明、清两代重修。殿内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像,故名天王殿。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造像以各自所持法器不同分别表示风、调、雨、顺,皆体躯魁梧、威风凛凛,是清代的泥塑作品。殿中间供奉的是一尊满面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的弥勒佛,又称"欢喜佛"。

据说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原非如此,只是在隋唐后,即五代时,浙江奉化有一位名叫契此的僧人,经常身背一条布袋,四处行乞,随地卧寝,出语不定,形如疯癫,被称作"布袋和尚"。他所提的布袋,真乃宝袋,一切所需,应有尽有。圆寂时他留下了四句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故此后世人皆以为他即是弥勒佛的化身,并供奉在佛寺的第一层殿中,使人们看到这一乐哈哈的佛像后,有一种解脱自在、法乐无比的感觉。

大佛殿

大佛殿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主体建筑物,殿顶九脊、筒瓦覆盖,飞檐挑角,斗拱华盖。正脊上有"佛光普照,法轮常转"八个大字,是明代所建。大佛殿供奉的主尊佛像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觉,法力广大",故名"大佛殿"。释迦牟尼左旁站立的是摩诃迦叶尊者,乃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释迦佛右边站立的是阿难尊者,也是十大弟子之一。释迦佛左右两侧的坐像分别是:文殊菩萨(手持经卷)、普贤菩萨(手拿如意)。二菩萨作为"智慧"与"德行"的化身,来胁侍释迦牟尼佛。此三尊像又称"释迦三圣",为明代泥塑作品。外边两侧站立的是散花天女。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为明代建筑。它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佛光普照”和“法轮常转”。殿的中央供奉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弟子、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殿后有观世音菩萨像。殿东南角悬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前洛阳城内也有一口大钟,两钟会产生共鸣,民间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俗语,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也是指此。目前每年元旦时,这里都要举办传统的撞钟活动。

大雄殿

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后在明清时期曾予以重修。该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十分壮观。上有大鹏展翅,蛟龙飞舞。旁设楼梯,可供人上下,可谓是"殿中楼阁"。天棚上画着莲花图案,色彩艳丽,墙壁上挂着万尊木刻"壁佛"。三尊主佛慈眉善目,端坐中央,两位天将韦驮、韦力,手持法器,守卫左右。十八罗汉分列两旁,栩栩如生。这是寺内造像艺术最为精湛,装饰最为富丽的一层大殿。殿内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佛,乃娑婆世界教主。

左边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右边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故又称此三尊佛为"横三世佛"。罗汉,为梵语的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果位。此殿中的十八罗汉造像,坐姿不同,手持各异,神情奇特,栩栩如生,真乃造像大师的独运匠心,无比卓越的精湛技巧。该殿的三尊主佛、两位天将、十八罗汉,皆为元代"夹纻干漆"造像作品。大雄殿后门面北站立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作品。

大雄殿是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在唐代时,它是寺院的主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佛均面南而坐。佛前站立着韦力、韦驮二天将,十八罗汉分坐东西两侧。这些造像原先均由北京故宫收藏,1972年被调拨给了白马寺,集中放置在大雄殿内。除此以外,该殿的侧壁还有木雕佛龛,供奉着壁佛5056尊。

接引殿

接引殿 ,此殿是寺内最小的一层殿。原殿火焚于同治元年,再建于光绪九年。殿内供奉主尊佛像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手呈接引状。左侧手持净瓶的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手持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这一佛二菩萨称为"西方三圣"。是清代泥塑作品。《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意思是说,只要一心不乱,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放光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

清凉台

清凉台,清凉台位于寺院后部,是一座雄浑古朴、蔚为壮观的砖砌高台,东西长42.8米,南北宽32.4米,高约6.5米。重修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乘凉、读书的地方。永平年间,蔡愔等取经回来后,即把所取经典和佛像供奉在此台上,同来的印度二高僧也在此台上禅居和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便是在这里译出问世的。自东汉后,此台均为历代藏经之处。在清凉台西北隅挂有"方丈"二字,为现任方丈禅居之处。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层殿,高耸于清凉台之上,重檐歇山,飞翼挑角,巍峨峭拔,古香古色,具有古建筑的独特风格。该殿面阔15.8米,进深10.6米。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明代重修。毗卢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佛坛上供奉着三尊塑像,正中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左边为文殊菩萨,背光中有青狮;右侧为普贤菩萨,背光中有白象。

毗卢阁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该像为清代所塑。毗卢阁前,东有摄摩腾殿,内供印度高僧摄摩腾大师塑像;西有竺法兰殿,内供印度高僧竺法兰塑像。金人西应,宝笈东来。二高僧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后人为纪念二位开山始祖弘法布教之功,特在中国第一译经道场――清凉台,建腾、兰殿以记之。

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今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

齐云塔

在白马寺以东250米处,有一座齐云塔,又叫做释迦舍利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是寺院的附属建筑。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13层。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为金兵烧毁。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原是五代后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级木结构佛塔, 高500尺。现存宝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层的四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风格,轮廓采用抛物线设计,玲珑挺拔、古雅秀丽。塔的底部为方形须弥座,各边长7.8米,塔顶置宝瓶式塔刹。这座塔是洛阳一带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与白马寺东西相望、交相辉映。

高土台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

7 四川省广汉白马寺

简介

四川广汉三星堆白马寺地处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毗邻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广汉三星堆古城遗址。近年考古证明,广汉市三星堆是东汉时期、也是古代蜀国的中心都邑。

据清朝乾隆《汉州志—建置志》载,治西的寺院(治,即治理,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就有白马寺(院)。又据最近广汉市文物管理部门鉴定考查,已挖掘出一批东汉年间的古砖墙。

位于中原河南洛阳市的著名白马寺,是佛教从印度第一个传入中国后,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东汉时蔡、秦景去西域(印度)取经,途中遇天竺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携经东来,乃用白马驮经回洛城。次年建寺,遂以白马命名,后经历代修饰增建,曾盛极一时。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因此洛阳白马寺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又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古代广汉三星堆白马寺,因洛阳白马寺派高僧用白马驮经送至广汉市,所以遂以“白马寺”命名,亦因分送西域藏经至三星堆,所以亦名“分经寺”。其规模甚大,宏伟壮观,中轴线上,重重殿宇错落有致,山门面前,双双白马巍然屹立,寺院两旁河水如带,景色宜人,各种珍贵树木成行,树梢小鸟宣讲法音,树下花卉竞相开花,争奇斗艳,真是“鸟语花香游园乐,人间仙境天上无(稀)”。明末清初之际,白马寺主持方丈法藏大师,特恭请大德噶玛巴法王、阿旺大活佛、章加大活佛及热巴大活佛亲来本寺传法灌顶。全国各地高僧及满、汉、藏多民族四众弟子云集白马寺(院),学密常住僧有八百之多,居士二千余,曾盛极一时,远近闻名。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黄教汉僧藏传佛教领袖,全国佛协副会长能海大师曾亲率高徒在本寺弘传“文殊五字真言”,举行“大威德金刚”和“大时轮金刚”、“大胜乐金刚”灌顶大法会,多次举办长、短不定期闭关实修,学密者多如云,得度者如天上繁星。

广汉三星堆白马寺自建成以后,历经多个朝代的重修,逐渐形成了占地2000多亩,常住僧人1000多人,在中国佛教界极具影响力的重要寺院。到了近代,战火纷飞,广汉三星堆白马寺屡遭劫难,文革期间,更是毁坏殆尽。宗教政策恢复以后,政府决定重建广汉三星堆白马寺。2002年,广汉市统战部和宗教局,以及当地的信众寻访到桑吉俄热活佛,恳请他老人家主持道场,他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欣然同意。为此,献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并不顾高龄、身体有病,到处宣传化缘,终于在2004年修建完成了大雄宝殿。现在,桑吉俄热活佛正在为修建时轮金刚坛城而筹集募款,愿每一个见闻的人都发清静心,共同来建设这座殊胜的时轮金刚坛城。

广汉白马寺名称由来

推究当时的分经寺何时改名为白马寺,确切的原因似乎已无法证实。但大致有两种可能:其一,当时洛阳白马寺分送经函时,也是白马驮经,所以当时就有称分经寺为白马寺的。其二,在魏蜀吴三国争霸时期,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常胜勇猛大将军赵云赵子龙,曾领兵驻营此地。现白马寺附近的白果乡,又称赵家营,有两颗千年以上的白果树,有说是子龙将军亲手裁下,又有传说白果树乃将军拴马之处。虽然真实的原因早已隐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树似乎总是在默默的见证历史的变迁。因赵子龙骑白马,后人为了纪念子龙将军,称寺院为白马寺。

8 山东省白马寺

山东省的白马寺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朱老庄乡境内,相传是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修建的,并在这里传经布道。如今,遗址上散落的石窗等碎石构件,向世人诉说曾经的辉煌。旅游部门规划,将重建千年白马寺,再现当年庙会的繁华。

这座唐朝白马寺曾在明万历年间重修,清代末年渐渐衰败。在东昌路开发区段东城办事处广付刘村村北的一座桥梁上,有三十多块关于聊城古建筑的浮雕,其中一块就记载了聊城唐代白马寺。“白马寺位于聊城五乡社,建于明清时期”,这里的建于明清时期,大概就是重修该寺庙记载的文字。民国和文革时期,白马寺接连遭到损毁,寺院毁坏殆尽,难寻原貌,仅保留有残破殿堂数间以及相关文物若干。

9 唐河白马寺

集镇

?

白马寺作为集镇存在,是1984年的事。当时为纪念革命烈士闫普润,唐河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此地设立普润镇集市。原规制南北长100米,逢农历双日开集, 郭滩、苍台两镇对辖区均分各管。后被人们沿袭 当地一古寺名,称白马寺。

该集镇经二十几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主街道经路面硬化、门面扩展后南北300米,东西400米。常住人口大约3000人。商品经营以唐河、郭滩、苍台等城镇为批发中心,涉及香烟、副食、建材、服装、餐饮、摄影、农资、医药等基本领域,服务周边二十多个村庄。并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在夏秋两季,建立购销网络,向广大内地提供小麦、花生、棉花等粮棉原料。街东有桐苍公路经过,可方便抵达唐枣公路、312国道,及唐河、新野等地的高速入口。

寺庙

解放前一古寺,位于现白马寺街正北。据说香火也曾鼎盛一时,佛塔林立、香客云集,方圆几十里地广说其名,后八路军经留此地时遭遣散。 寺内有一大钟,解放后作为文物被缴送南阳,具体不详。寺内建筑曾一度作为校舍使用,大殿等旧舍已不存。现经改造重建成为白马寺小学。2005年,当地居民在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并稳定后,经有关信士倡议、募捐,在原白马寺旧址、现小学校舍北麓,新建殿舍一所以供奉三宝,并迎汉白玉马两尊立于殿前,寺名仍号白马寺。 白马寺由来:中华神州大地,有三所佛院,统称白马寺。其中称为龙腹的位于唐河西南三十五公里处的白马寺,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根据原旧居白马寺遗留的碑文与史书记载:唐玄藏在印度取到真经后,又来到释迦牟尼佛祖出生地(据说现在的尼泊尔)拜望了圣祖圣佛后,路过西藏,经四川到汉水乘船,顺流直下,到襄樊上岸走旱路,时值炎热的六月天,因白马驮经卷到此伤热中暑,玄藏牵着白马到湖中滤马后向东走一里处,有一座寺院(原建于汉朝),玄藏在此借宿。当晚玄藏与众僧人一同用井泉水煎药,为白马治病,用大堰水饮马。因白马光临宝地,又饮用了佛泉水煎药喂马,第二天白马精神倍增,从此处玄藏再起程到济阳传经授教,后又到洛阳白马寺定居从事传经授教事业。后来唐玄藏回到长安后,唐王得知取经回来路过此地的详细情况后,唐王派遣尉迟、敬德两员大将调拨专用款项在此原有的寺院基础上按洛阳白马寺之规模加以建设(原寺院内奉有石碑上有记载,尉迟、敬德重修白马寺详情)。之后,命名本寺为白马寺。白马湖,白马堰,白马泉等美名流传至今。

解放前后之间的白马寺旧居共有一进三处大院落,寺院房舍几百间,内有文物佛像几百尊,庭院建筑合理紧凑,殿堂纵横。整个寺院有前殿、中殿和后殿,在中殿前中间设有钟鼓堂,在钟鼓堂两侧各有一处宽敞明亮的大垮院,三大院内古柏参天,每年三四月间春暖花开,百鸟荟萃,莺歌燕舞,春风吹来,春意昂然,悬挂在殿堂顶上的铜铃齐鸣,如同音乐伴奏非常优美动听,令人心旷神怡。在寺院东侧还有高耸入云、雄伟壮观的十几座白石宝塔。宝塔结构精美,每一座有各自的特点,特别是塔上面的雕塑非常精美,独具匠心,巧夺天工,雄伟壮观,深受世人称赞。院内古树参天,寺东石塔耸立,并拥有田产400余亩,和尚尼姑100多人。其规模盛况可想而知.解放后,因多种因素造成寺院面貌改观。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宗教事业得到健康发展,民族历史文化得以弘扬。白马寺所在集镇的居民及其周边百姓,为了满足对佛教文化的信仰,贯彻中央对于人民群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希望有一个宗教活动的固定场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要求,热切希望重建白马寺院。为此以张庶益为首的地方名人志士,顺就广大善良民众的迫切心愿,于2004年秋,成立了由28人组成的重建白马寺院筹备小组。

五年多来,在乔湾村委及白马寺街周边村委的领导与支持下,经筹备小组全体成员的努力运作,先后共筹资五万余元,在原庙址新建殿堂房舍七间,精塑神像七尊,门前栽培风景树木数十株,现在寺院占地五亩有余。侍奉佛祖的女居士一人。

重建后,一年一度举办的三次庙会,一次比一次热闹,每次前来赶会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烟缭绕,真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活跃了地方经济建设,满足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0 福建永春白马寺

寺庙简介

白马寺位于永春县桃城镇环翠村,建于宋朝,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

由来传说

传说当年永春县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唐三藏西天取经所骑的白色神马,执意要到永春拯救百姓的困苦。神马爱民的至诚感动了上苍,上苍普洒甘霖。永春百姓为纪念神马的无量功德,建起白马寺祭拜,并在元宵节举办马灯游艺,以娱神人。而这块石头是不是宋朝年间遗留下来的,还有待考古专家的考证。

文物古迹

2006年12月,在永春县桃城镇环翠村白马寺里见到一块四方形状的石块,四面雕刻有相同的八尊如来佛模样的佛像,佛像栩栩如生。

寺庙规划

白马寺乃河南洛阳白马寺的下院.相传,唐朝时期,祖师爷真宗叔牵着白马,驮着经书,从河南洛阳白马寺出发,途经千山万水,走到桃城镇环翠时, 白马突然消失了.真宗叔遂留此地,修建庙宇.为纪念祖地,故将新建寺庙取名 为"白马寺" .

1,主殿 在唐朝年间所建寺庙的原址上,修建主殿.考虑到空余地不多和保存山势, 主殿仅建一进,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按寺庙的规制修建,供奉三世佛.

2,配殿 在现址的基础上,将其改建为配殿.配殿供奉观音.另将两边的厢房作为僧 人起居之用.

3,天王殿 在配殿的对面,主殿的北侧新建一配殿,即天王殿.天王殿和观音殿对称. 天王殿除供奉四大天王外,还供奉弥勒佛.

4,放生池 将现存的水塘进行扩建,改造为放生池.改建后的放生池位于三殿中间.建 议池内成片密植睡莲科水生花卉,选择的品种可以尽量多,并根据品种不同,进 行分片密植,以形成花型各异,花色多样,花开季节不同的整体效果.选择的品 种如: (1)佛座莲:花型若佛座,重瓣,粉色. (2)千瓣莲:粉红色,花瓣可达 2000 枚以上,是睡莲科中最独特的一种. (3)红边白碗莲:间色品种,花边为红色,花瓣是白色,极为特别. (4)王莲:叶奇花大,飘浮水面,极为壮观.

白马寺宗教朝圣和休闲健身,初步形成设施配套,交通便捷,以水上休闲娱乐, 民俗文化,宗教朝圣,休闲健身,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旅游区,使环翠旅游业在永 春,泉州颇具知名度.

11 成安县封边董村白马寺

清代碑文记载:佛教,达摩慧可始也,世称慈尊,莫不练其钦若,勤其焚遁,此寺之染所由兴也。滏东四十里,有边董村者,旧有古刹,父老相传,白马西来驼经文以遗迹,因此名为白马寺焉。因此可以断定,边董白马寺北齐年间已初具规模,唐朝时兴起,元末明初,因黄河、漳河之患,寺庙墙垣倾圮,荒凉垢敝,及至明朝万历年间,经过大修后的边董白马寺,再度辉煌,开始了有碑文记载的历史,相传至今。

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封边董村内,有一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寺,边董白马寺。据传,边董白马寺原为古庙,老庙起建时间不详。北齐年间,佛教大乘禅宗第二祖慧可大师在继承了禅宗大业后,邺城一代是他传法的重点区域,佛教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大力推广,邺城周围是当时佛教最兴盛的地区,方圆聚集着大小佛寺四千余所,很多的本土庙堂因迎奉佛祖而变成寺院。成安匡教寺是慧可大师讲经说法的场所,成安县二祖村又是慧可大师圆寂的地方。当时边董村东至匡教寺不过二十华里,北至二祖村不过十华里,西南至邺城四十华里,可见,佛教在边董村一带的兴起与慧可大师有着密切的联系。边董白马寺有清代碑文记载:佛教,达摩慧可始也,世称慈尊,莫不练其钦若,勤其焚遁,此寺之染所由兴也。滏东四十里,有边董村者,旧有古刹,父老相传,白马西来驼经文以遗迹,因此名为白马寺焉。因此可以断定,边董白马寺北齐年间已初具规模,唐朝时兴起,元末明初,因黄河、漳河之患,寺庙墙垣倾圮,荒凉垢敝,及至明朝万历年间,经过大修后的边董白马寺,再度辉煌,开始了有碑文记载的历史,相传至今。

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边董白马寺,历经大自然的洗礼,以及人为的毁坏,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以往宏大的建筑规模已不复存在,只有那躺在草丛中的残砖乱瓦和掩埋在土中的碑头、碑身和碑座,在诉说着曾经的磨难和辉煌。边董白马寺现存有明万历十三年、清康熙四十年和康熙四十五年三块巨大石碑,碑文中详细记载了明、清两朝重修白马寺的经过。清康熙四十年重修边董白马寺碑文记载:创始莫稽,重修有据,一修于胜国,神宗十二年高僧兴朗再修。明万历十三年重修白马寺后殿新绘水陆神像创建山门碑记详细记载了那次大修的经过。碑文上说,兴朗,号秋月,临漳县人,十六岁授于东乡白马寺为僧,万历元年用白金三十两前往金陵,绘画寺内水陆诸神之像三十多轴,绘完之后,步行背着回来,安奉于白马寺内,之后,又感叹本寺的后殿因年久失修,眼看就要倒塌,于是又下定决心,号召大家一起修缮后殿。不久,后殿修好,又念寺无山门,于是又集资创建山门。这三件事完成之后,正好于万历十二年冬,辽东广宁教授李应贞赴任途径边董村,虽为重修白马寺沐笔书丹以记载,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十三年乙酉月竖碑以记此大修的经过。这块石碑碑身巨大,高2.48米,宽90厘米,厚31厘米,碑头上双龙雕刻精美,碑座硕大,纵观方圆三、五十里之碑,有如此之大者,少之又少,盖莫能及。可见,当时重修之后的白马寺,规模之宏大,气势之恢宏。正如碑文之中赞曰:栋宇辉煌,如来焕发。此时的边董白马寺规模巨大,气势辉煌,信善者众多,香客之云聚,开始了边董白马寺一段最为辉煌的时期。

直到清初,顺治八年以来,漳河发大水,屡次泛滥,水势凶猛,房倒屋塌。清康熙四十年重修边董白马寺碑文记载:漳水澎湃,楹栋摧颓,风雨飘摇,墙垣倾圮,行人触目惊心,住持扶胄扼腕。当时,边董村张学鲁、封尔公等九个人集资,带领附近的善男信女,不分昼夜,不到一年的时间,除了大雄宝殿以外,其余建筑修缮一新。碑文中详细描述大修后的白马寺:千年古刹,焜燿殿宇,辉煌玉像,重光金容。焕杉祗园之树,又见华开日,叶之林,重闻鸟啭。及至康熙四十五年,又在住持僧人庆玉的带领下,重修了白马寺大雄宝殿,碑文记载:四围已毕,而顶盖未冠,中途辄止。后又有善人张学鲁、康必兴、陈宗保、吴自茂等,塑佛出像,杉画金桩,合堂神祖,焕然唯新,财需万贯,功始告成矣。此次大修,历时五年多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至此,边董白马寺盛极一时,迎来了康乾盛世时期的又一次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次厄运降临了。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边董白马寺同样也遭受了灭顶之灾。寺院建筑悉数被拆,塑像被砸,画像被烧,所有石碑全部推倒。白马寺毁于一旦,随后在其旧址上成立了边董供销社。及至改革开放,在当地村民以及方圆众信善者的努力下,重新塑像佛祖,再造白马之身。每年的春节前后,在白马寺前的饮马坑内,都要搭台唱戏,广传佛之教化,以祈国泰民安。然而,此时的边董白马寺大殿房屋破旧,后殿一片荒芜,与万历、康乾时期,已今非昔比。2012年1月28日,农历壬辰龙年正月初六,遗失四十六年之久的边董白马寺之石雕白龙马,在白马寺旁一农户院中出土现世。至此,由于在文革之初的破四旧运动中而被深埋地下的千年镇寺宝马,伴随着盛世龙年的到来将龙图大展,马到功成。

边董白马寺期待着志士仁人,进步归矣,佛之信徒,发心齐力,重现佛教之胜景,再铸盛世之辉煌!

12 四川省会理县白马寺

简介

四川省会理白马寺古刹,位于会理县城之东北,距城约两公里。该寺始建于明,初为社祠,后改祠为庙,1993年重建,改庙为寺。

历史

白马寺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上也占有一席。据县委党史工委查明,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境,毛泽东主席和红三军团曾在白马庙驻跸。为此,国民党军薛岳部曾派飞机对白马庙狂轰滥炸。至今,当地群众把红军在树荫下躲过轰炸、开过会的大树,命名为“红军树”,重点加以保护。解放前夕,白马庙曾成为国民党囚禁会理地下党、金江支队革命者的地方。1950年3月23日,在黎明前夕,地下党员王培舜、康秉崇、张树仁等烈士就是在白马庙附近英勇就义的。所以,白马寺又是对会理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今天的白马寺仅是初具规模,无论从规模、管理上都亟待进一步配套、完善。

六百多年来,白马寺以“山幽、树密、寺古“而闻名于建昌之南,影响波及云南省之大理、下关。由于朝代更迭,战事纷争、捣神灭佛,白马寺曾衰败为坟莹。但大历史的长河中,总体上说,白马寺还是衰短盛长。特别是重建后,白马寺殿宇毁而复兴,香火衰而复盛,佛事替而日隆。

文化

白马寺集宗教、文化、园林于一身。寺中匾对皆出自大家手笔,不仅作工精细,而且内容典雅,常为游客争相抄录传颂。如大雄殿巨匾“庄严国土”,乃浙江焦山全国著名高僧茗山法师所书。大悲殿“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布雨曰旸税率土丰禳长众生蒙乐利;诸善信愿登岸说法非法相非相学普六菌德只凭片念起修行”,系清林则徐联句。放生池“血肉淋漓味足殄,一般痛苦难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0: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