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制约逻辑
释义

制约逻辑是传统形式逻辑与正统数理逻辑(现代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运用现代逻辑提供的严格精密的数学方法,去构造一个能确切地体现传统形式逻辑的深刻正确的主导思想的非正统的制约逻辑系统。

特点

既具有传统形式逻辑的深刻而正确的主导思想,又有正统数理逻辑严谨和精密。

历史起源

二千三百年前

二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és,前384-前322年)以《工具论》创立了传统形式逻辑,为逻辑发展史树起了第一座丰碑。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过英国数学家布尔、德国数学家弗雷格、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等人接连不断的努力,吸收莱布尼兹的成果,建立了后来作为电子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正统数理逻辑”的现代公理系统,这数学进展被认作是逻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1968年

1968年,中国形式逻辑研究会理事、北京开关厂工程师林邦瑾创立了一门新的逻辑学说——制约逻辑,向前两座丰碑提出了挑战。1978年,在我国逻辑学界元老沈有鼎教授的举荐下,经华裔美籍逻辑学家王浩教授推荐,林邦瑾在美国数学会刊物《文摘》上发表论文《制约逻辑简介》。1985年12月,林邦瑾的专著《制约逻辑》在国内正式出版。制约逻辑独树一帜,震动了逻辑学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科学分支

制约逻辑是逻辑学中的一个新型、独特的分支,它与传统逻辑学和正统数理逻辑并立。它既具有传统形式逻辑的深刻而正确的主导思想,又有正统数理逻辑严谨和精密的特点。

研究对象

传统形式逻辑的当代发展

制约逻辑是传统形式逻辑与正统数理逻辑(现代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运用现代逻辑提供的严格精密的数学方法,去构造一个能确切地体现传统形式逻辑的深刻正确的主导思想的非正统的制约逻辑系统。林邦瑾认为,传统形式逻辑密切结合人类普通思维和自然语言实际,把从已知进入新知的推理格式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坚持贯彻不许循环论证,这是它的深刻而正确的主导思想。但它对一些极简单的推理却不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演算技术也十分简陋、陈旧,远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正统数理逻辑系统地采用了现代数学方法,论证严谨,演算精密,但它却舍弃了推理格式中起决定作用的非数学的逻辑含义这一精髓,将其处理成真值函数、个体-真值函数关系,因而远离了传统形式逻辑的主导思想。林邦瑾大胆地综合融汇了上述两种逻辑的优点而摒弃二者之缺陷,创造出自外于传统、正统两家的新逻辑体系——制约逻辑学说,即继承传统形式逻辑的正确主导思想和有效的推理格式,并采用正统数理逻辑所提供的数学方法来处理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逻辑问题。它是久盛不衰的传统形式逻辑的当代发展。

制约关系

制约逻辑学说指出,制约关系就是刻划清楚后的充分条件关系。制约关系事实上构成了传统形式逻辑中可据以进行不循环论证的推理格式的理论核心:推理式的前后件之间必定满足普遍有效的制约关系,而在前件或后件中也必定出现制约关系。制约逻辑最具特征的元逻辑思想是:客观世界不仅具有像物质的化学结构一样客观的事件的逻辑结构,而且,还具有像按照一定的化学结构从原有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化学反应能力一样客观的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从原有事件必然过渡到新事件的逻辑运演机制。人类认识这种客观的逻辑运演机制后,便成了从已知(对原有事件的认识)得出(对必然过度的认识)新知(对新事件的认识)的推理论证。制约逻辑体系由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三者组成。制约逻辑语义学研究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而以其中的客观的制约关系和有关制约关系的客观的逻辑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制约逻辑语构学研究刻划客观的逻辑结构和规律的表意的人工符号的机械的排列结构和变形规则。制约逻辑语用学研究在指谓同一的原则下符号语言与自然语言的互相翻译。总的说来,制约逻辑所研究的领域是:现实世界对象域上的个体、集、一元或多元函数、一元或多元关系、关系间的真值函数关系、关系间的充分条件(即制约) 关系,和上述种种关系的客观规律,以及它们在意识中的反映——概念 (词)、命题和推理。其中,制约(充分条件)关系为研究核心。

研究方法

逻辑思维

林邦瑾在深入分析人类普通的逻辑思维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数理逻辑的演算技巧,在制约逻辑语构学中提出了三个前者隶属于后者的形式系统:命题演算 Cm系统、名词演算Cn系统和带等词的名词演算Cnd系统。Cm中的“制约”命题p→q 跟p和q的真假共有七种,p→q获得三真四假的纪录。这点与莱维斯 (Lewis) 的严格蕴涵一致。但Cm 跟莱维斯的模态系统是有区别的。Cm 系统有以下主要特征:(1) Cm 中,所谓“必然”,并非某命题的性质,而只能是两个命题间的联系。p→q 表示p 和q 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2)除了为一般模态系统所避免的象p→(q→p) 等著名的蕴涵怪论以外,Cm 还避免了象p∧ ┐p→q 这一类最难避免因而为一般模态系统所容纳的蕴涵怪论。(3)跟一般模态系统不同,Cn有象 [p→(q→r)]→[q→(p→r)] 这一类公式。(4)相当于在一般形式逻辑书中列出的传统命题逻辑推理式(包括选言推理)的定理它都具有。(5)凡是在传统形式逻辑中看起来好像是用了相当于被Cm排除了的二值系统中的定理的地方,Cm 都有很好的处理方法。在Cm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的Cn系统,只是扩充形式语言(引入个体变元、函数词和谓词),而不用量词。这样不仅在技巧上可避免含有量词的形式系统所不可避免的许多麻烦,使演算的进程原则上是命题演算,而且更接近于普通逻辑思维实际。同时,Cn系统将对解决判定问题提供明朗的前景。

两个独立性

林邦瑾在演绎推理问题上提出了两个独立性,具有逻辑性质“可独立于前后件的真假确定不会是前真而后假”的制约式定理称为具有第一独立性。具有逻辑性质“可在无需确定后件为真的情况下确定前件为真”的推理式定理称为具有第二独立性。“两个独立性”是为在论证中出现的推理式所必具的确保论证不循环的逻辑精髓。这是深刻的逻辑理论观点。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制约逻辑在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等方面有重大的意义:(1)它可以分析、处理一系列逻辑史上迄今争论不休、久悬末决的难题。对命题的真假对错、主词存在、宾词周延和演绎推理能否推出新知,已证明的结论是否已证实,以及在数学史上引起第三次数学危机的悖论等问题,都给出了确定的解决。(2)以它为逻辑基础建立的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N,当Cn的判定问题一经解决,就可能为最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提供新的思路。这种建立在客体逻辑基础上的数论系统还可能满足相容性和完全性(与建立在思辨逻辑理论框架内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正好相反)。(3)制约逻辑形式化公理系统,为计算机语言创造了符号语言体系。以它作为计算机科学的逻辑理论基础,可为研究、设计新一代的内涵智能机以及软件可靠性确认、程序正确性证明等方面提供新的途径。(4)以它来分析科学理论和科学创造中的逻辑机制,可使科学工作者掌握有效而实用的科学方法。

目前学科发展

《制约逻辑简介》

国际逻辑学界和计算机学界对制约逻辑理论非常敏感。当林邦瑾的简短论文《制约逻辑简介》在美国刚发表不久,联邦德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就积极组织专家研究班进行翻译和讨论,他们认为林邦瑾“构造的这种逻辑体系是重要的,因为这种逻辑与计算机科学,特别是‘判定程序’关系密切”。美国数学会秘书长利弗库博士推荐《制约逻辑》英文摘要给下届国际逻辑讨论会。第八届国际逻辑讨论会第一副主席、奥地利兰兹堡大学教授瓦因加特纳博士正式邀请林邦瑾参加198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逻辑学术会议,并作了专题发言。在国内,林邦瑾的制约逻辑早已引起学术界注意,国家科委于1986年12月在清华大学组织了高层次研讨班对制约逻辑进行深入探讨。在《研讨会纪要》中,与会专家、学者对制约逻辑的创造性、科学性及其在人工智能中应用的可行性作了充分肯定的评价。

《制约逻辑诞生记》

1986年8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王有恭的《制约逻辑诞生记》(简称《制》文)。同年9月,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周礼全等向中央领导同志和一些新闻单位发送《关于〈制约逻辑诞生记〉严重失实的报告》(简称《报告》)。同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科教部写出《关于〈制约逻辑诞生记〉一文是否失实的再调查》(简称《再调查》),依据再调查中获得的事实,对《报告》中涉及的“周礼全等不作调查,仅凭主观臆断就向中央写报告,态度是极不严肃的”(语见《再调查》)与事实不符的责难,作出了严正批驳。鉴于《制》文和《再调查》首次综合了国内外一些正直学者在理解制约逻辑的基础上作出的学术评价,同时,还首次披露了关于制约逻辑在诞生过程中若干重要历史事实,因此,在制约逻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再调查》指出:“关于制约逻辑是否一项创造、是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今年8月2日(《诞生记》发表的日期)之前,只有持肯定态度的公开的、正式的评论文章(相继发表在《自然辩证法报》、《鞍山日报》、《锦州师院学报》、《思维科学》等十几家报刊上),而且,迄今仍然只有持肯定态度的公开的、正式的评论文章(相继发表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抚顺社联通讯》、《辽宁商专学报》等十几家报刊上)。除了今年九、十月份,有一些人以个人名义向有关领导打报告或写信提出相反意见外,直到今天,仍然不曾见到一篇公开发表的持反对态度的文章。上述事实说明,对制约逻辑的新颖和重要,迄今只有学术界公开而又正式的肯定评价,没有公开而又正式的争议。”作为对此的回应,在此之后,一些态度类似对制约逻辑“没听懂,也没兴趣”(语见《再调查》)的周礼全的逻辑界的学者在几家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指责制约逻辑的文章。制约逻辑体系由三位一体的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组成。指责集中在语构学中的命题演算Cm系统、名词演算Cn系统(对最大的一个系统“带等词的名词演算Cnd系统”未涉及)和建立在Cnd之上的初等数论形式系统N(未涉及语义学和语用学)。

《蕴涵理论研究》

贵州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点2008届研究生盛作国的学位论文《蕴涵理论研究——从<墨经>到<制约逻辑>》(简称《蕴》文)在严密考察、系统分析了他所能收集到的对制约逻辑的指责后提出结论:这些指责全都是在误解、曲解制约逻辑的基础上作出的,全都与事实不符,从而全部不能成立。

《评<制约逻辑>中的几个形式系统》

例如,郭世铭、董亦农发表在《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第3期上的《评<制约逻辑>中的几个形式系统》(简称《评》文)中,将Cn中明确规定的“当p不在p(x) →p(x)之外的场合出现时,缩写为U(x)”这个限制条件删去,在不满足此限制条件(亦即,p在p(x) →p(x)之外的场合出现)的情况下“证明了“必然与可能互相制约”,这个荒谬结论只在被郭、董二位篡改过的系统中可证,在原来的Cn中原本事实上不可证(因为,可证明不可证);《评》文还在此基础上说“Cn无法定义‘必然’、‘可能’这类概念,不可能证明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必然命题和可能命题”,而在事实上,Cn不仅可以定义 “必然”、“可能”,而且还可定义“不可能”、“彻底的偶然”(又称“风马牛”),在Cn中证明了一系列重要的关于“必然”、“可能”等的定理(如,关于“必然”、“可能”的逻辑方阵)。《评》文说:“在N系统中可证明1=0,从而N是矛盾的”;而事实是,郭,董二位将下述N的二具体公理进行切割:

0=0∧[0=0∧T→h(0)=0] →0=0

h(0)=0∧[h(0)=0∧T→h(h(0))=0] →h(0)=0

然后拼合成下面这个不具有N的公理模式的形从而并非N的具体公理的式:

0=0∧[h(0)=0∧T→h(h(0))=0] →h(0)=0

并将这个式强加给N,充作N的具体公理,这才“证明”了他们渴望的荒唐的“1=0”,这个荒唐结果仍然只属于被他们篡改以后的系统,不属于N系统;《评》文还在此基础上说:“N系统无法定义‘整数’、‘素数’、‘减’之类的基本数论概念,无法表示像哥德巴赫猜想这类的命题”,而事实上,N不仅能定义全部初等数论基本概念,而且还明白无误地用N的形式语言完整地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符号表达式;《评》文中“N系统是一个罕见的百病缠身的系统”这个评语只适用于郭、董二位在误解或曲解N从而对之进行篡改后产生的“郭、董系统”。

《等价》

再如,张清宇发表在《数学通报》1987年第二期上的《制约逻辑Cm系统与相干逻辑R系统的等价性》(简称《等价》)认为“制约逻辑命题演算Cm系统与相干逻辑命题演算R系统等价”,从而认定制约逻辑重复了相干逻辑已做过的工作。《蕴》文指出:语义、语构、语用三位一体的制约逻辑体系的语构学部分含有一个隶属于一个的三个形式系统----命题演算Cm系统、名词演算Cn系统、带等词的名词演算Cnd系统;制约逻辑着重独立性而相干逻辑关注相干性,Cm系统容纳而R系统排斥选言推理,故此,CmR不等价;《等价》文在并未涉及Cn与相干逻辑谓词演算QR是否等价的情况下便认定制约逻辑重复了相干逻辑,而事实上,着重内涵分析从而不用外延量词的Cn系统跟依赖外延列举故此引入外延量词的QR系统的深层区别在于形式语言这个层次上(由于Cn不用量词而QR用量词,决定了Cn中的式和QR中的式不能纯语构地对译),这种形式语言层次上的区别比起公理、规则这个层次来是更其深远、根本的区别,从而决定了CnQR “绝对不等价” (这是制约逻辑术语,是制约逻辑出现后产生的新现象,意指:即使任意改变二者的公理或规则,仍然不能使二者等价,这是一种比在此前通常意义下更强的“不等价”----在不改变形式语言的条件下无法使之等价的不等价);《等价》文也未涉及制约逻辑语构学中一个最大的形式系统Cnd,而在相干逻辑中并无与之对应的形式系统;

《蕴》文中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蕴》文中得出结论:即使撇开根本对立的语义学和完全不同的语用学不论,仅就语构学而言,制约逻辑与相干逻辑殊异。耐人寻味的是,上述两种在总体态度上类似周礼全的对制约逻辑的责难者的具体指责之间却存在下述有趣的矛盾:前者为了否认制约逻辑的科学性,把制约逻辑涂抹得一无是处,百病缠身;而后者为了否认制约逻辑的创造性却又将其拿捏成与他们并不认为有什么错误的相干逻辑等同。

真理越辩越明。

“真理就像燧石,越是用力敲击它,发出的火花越明亮。”(马克思)“真理是时间的儿子,而不是权威的儿子。”(伽利略)随着时间的进展,在长期实践的严格检验下,凭借正直人士的学术良知和道义力量,对由中国人创建的制约逻辑的自主创新、科学严密以及在真正的人工智能中应用的切实能行,必将作出客观的、公正的、全面的、历史的评定。可以预见,在中国的有志者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努力下,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以制约门为核心元件的具有真正智能的内涵智能机一定会在神州大地上显现。有志者事竟成。

著名理论

《制约逻辑简介》,林邦瑾,1978

《制约逻辑学》林邦瑾,1985.1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