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致命白毒伞 |
释义 | 致命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剧毒,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中文学名:致命白毒伞 别称:致命鹅膏菌 界:植物界 门:真菌门 纲:担子菌纲 目:伞菌目 科:鹅膏科 属:鹅膏菌属 (Amanita) 简介一种毒蕈。 学名:Amanita exitialis Zhu L. Yang & T. H. Li中文名:鹅膏菌(白毒伞) 分类:担子菌亚门,无隔担子菌纲,伞菌目,鹅膏科。 分布:广州、清远、肇庆等地。 常在黧蒴树Castanopsis fissa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菌,大量发生于广东春季温暖多雨的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 形体特征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白色。菌盖直径4—7cm ,凸镜形至平展形,白色,但中部奶油色。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至近白色,较密。菌柄长7—9cm ,粗0.5—1cm ,近圆柱形或略向上收细,白至近白色,基部膨大,近球形。菌环生于菌柄顶部或近顶部,薄,膜质,白色,不活动或在菌盖张开时从菌柄撕离。菌托肥厚呈苞状。菌托薄,膜质,内外表面白色。 毒性剧毒,一个约50g(一两)的白毒伞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致使人体内各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 以上。 “白毒伞”的中毒潜伏期长达24小时,一般为8至10小时。误食大约一天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类似急性胃肠炎的症状,经过处理后,第二天这些症状会缓解,进入“假愈期”,但第三天就会进入肝损害期,病人转氨酶急剧升高,严重的出现肝衰竭,抢救成功机会非常微小。 相关新闻民间流传一种毒菇识别方法:蘑菇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一旦变黑即证明有毒。这实际上是错误的,‘致命白毒伞’和银器、大蒜同煮后并不会变色。 又现广州近年曾导致数十人死亡的致命白毒伞2008年又现广州。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泰辉博士等人2008年3月5日在华南植物园的藜蒴树林采到了约半斤的剧毒蘑菇———致命白毒伞。 据李泰辉博士介绍,每年3-4月的潮湿温暖季节,是广州地区致命白毒伞等毒蘑菇大量生长的时期。由于冬天刚过,雨水充分,估计今年春天毒蘑菇的生长较旺盛。致命白毒伞这种剧毒蘑菇生长在藜蒴树林下,在广州及周边地区相当普遍。白云山、华南植物园及天鹿湖等地的藜蒴树林均可见这种大量生长的致命白毒伞。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千万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特别不要采食不熟悉的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 冬天现身2010年1月3日,广州有一家8人(包括2个小孩)因误食在白云山采集的白色毒蘑菇而中毒!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毒蘑菇专家李泰辉研究员鉴定,该白色毒菇就是广东大名鼎鼎的头号毒菇杀手——致命白毒伞! 据了解,这次在寒冬1月就有人采集并误食致命白毒伞中毒事件尚属首次。往年致命白毒伞均在早春时节(3月份左右)出现,最早出现的记录也是2月中旬。自2000年广州发生误食致命白毒伞的严重中毒事件(9人中毒8人死亡)以来,每年都有此类悲剧发生,目前已有数十人因误食致命白毒伞中毒死亡。 中毒事件发生后,李泰辉、邓旺秋等人在白云山西门附近的山上又采到了约半斤的致命白毒伞。李泰辉提醒公众:这种白色毒菇外形类似某些可食蘑菇,但它含有剧毒毒素,50克即可使人致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