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龙潭自然风景区 |
释义 | 白龙潭自然风景区位于密云水库东岸太师屯镇,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距县城25公里的龙潭山中,距北京东直门90公里,是一处集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景区简介有一处古老名胜,这就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的白龙潭自然风景区。它西临密云水库,北靠司马台、古北口、金山岭长城。这里古柏石上长,古刹石上修,古潭石上涌,古像石上刻,四殿十八亭台及行宫均经金、宋、元、明、清几朝修建而成。 “风水宝地白龙潭,皇帝行宫在潭边”。白龙潭风景区位于密云县城东北20公里,距北京95公里,西临密云水库,北靠司马台、古北口、金山岭长城。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秀水灵山、叠潭垂瀑。北宋大诗人苏轼曾为此赋诗“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 景区介绍景区内至今保存着始建于北宋年间的五龙祠、建于元代的龙泉寺、清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宫、万福山等多处古迹。龙泉寺内有戚继光的龙潭序和李鸿章的碑刻,对书法和古诗文有兴趣的游客不可错过良机。白龙潭位于一条10多公里长的峡谷中,深不可测。泉水沿43米高的天然峭壁急落而下,悬为瀑面,飞帘溅玉,雄伟壮观。经年累月,因流经三个大石阶,瀑布在石阶下面冲凿出三个溜儿圆的石潭,合称白龙潭。阴雨天时,白云缭绕,青山朦胧,似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莅临此地,飘然欲仙。 白龙潭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风景区,宋、元、明、清各代帝王将相、社会名流在这里留下了不少遗迹。“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是宋朝著名诗人苏辙的吟诵;“同游不少攀鳞志,独有波臣愧此身”是明朝戚继光的诗句,现在碑碣尚存。历代皇帝都把这里视为灵境,建有龙泉寺、菩萨殿,到了明、清两朝又重建了“五龙祠”、石牌坊及乾隆的避暑行宫。石坊两侧竖有乾垄嘉庆的御牌,牌坊中央的匾额上有“石林水府”四个大字。石坊下方便是形似巨盆般的石潭,瀑布飞星溅玉,激雪荡雾,洋洋洒洒汇作了一潭,流出一条河,为白龙潭风景更添了神韵与野趣。 行宫原建 19 世纪已经塌毁,原址应在现普荫殿位置。相传某年大旱,乾隆派大臣到白龙潭求雨,第二天果真雨至,乾隆大喜,遂亲自临白龙潭祭龙,并表示以后要常来,因此建了行宫。由于行宫的设立,白龙潭古建有了完整格局,有了灵魂,形成了以皇家文化为统的各种文化的结晶绘粹。旧时三大古建有边关墙 ( 老百姓语 ) 围绕,有禁牧碑 ( 现移位 ) ,以显皇家尊严。当时已有庙会传统。至于那时百姓能否入边关墙,待考。 行宫南建有探海楼(也叫望潭楼或观瞻台):在拱形的宫洞子上建有两层楼,(现已塌毁)。清皇帝坐在楼上,就可以看到白龙三潭美景。 白龙塔白龙塔,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军人建造,主要功能为了望。砖混结构,铁梯木栏。 龙泉寺始建于元世阻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清雍正年间重修(民国二十七年密云县志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于“应祷普被霖”,“特发内奴万金”,对龙泉寺及五龙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日下旧闻考》载)。光绪元年及民国时期都有维修。 龙泉寺坐东朝西,外四合院式建筑,由山门殿、大佛殿、及南北配房组成。现存山门殿、大佛殿为清代建筑,南北配殿为民国时期所建。1996年,白龙潭管理处对龙泉寺修缮时,将原来灰筒、板瓦阴阳合瓦,改为黄绿琉璃瓦,其他主体建筑均按原样修复。 山门殿三间,砖木结构。由于庙朝西,所以建庙时山门殿的匾题为“回光返照”。现为“龙泉寺”木匾,是李鸿章所书,镌刻于光绪二年闰五月。殿内两侧为泥塑四大天王立像(塑像年代待查)。山门前踏垂带跺为61阶。大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式。殿内佛龛上原大佛已毁,现三尊三世佛铜像为密云县文物管理所协助于1996年由市文物局调请而来。两侧泥塑罗汉十八尊。南北配房各三间,规模较小。原北配殿供达摩,南配殿供地藏王。院内现存碑刻四通,分别为戚继光的诗碑,李鸿章、袁世凯及宁氏地主的记事碑。石?暌欢裕?古树6棵,年轮约800年(待考)。院内地面原为青砖铺就,2002年改为石板。 五龙祠建于宋代,其前身年代更早。神奇的白龙潭镶嵌在两山之间的龙脉连山石上,五龙祠也在这块石上,面对神潭,肃然千载。内供东海龙王子小白龙,旁为四海龙王。供奉五龙,实为罕见。多数龙祠,恐龙内哄,只供一龙。此祠五龙,相安无事,大概寓含得道多助之意。据传说原白龙塑为白衣慈祥长者,两侧为雷公闪婆,有拿账薄的,有举景天尺的,形象生动,贴近生活,极显农耕文化。 祠前立有乾隆、嘉庆二帝之碑。乾隆碑二十韵中有“所见奇谈多,似此颇鲜并”句,可证他认为白龙潭在天下景色中一席之地。旧有碑楼,如今不见。两碑之间,立一牌楼,上题“石林水府”,传为乾隆御笑声,概括眼前景色。五龙祠前,人们观神潭美景,思白龙惠恩,心诚意快,香焚火盛,求雨祀顺,千年不断。每逢三月初三,人们络绎而至,万头攒动,喜气洋洋。燃香洒酒,投潭猪羊;杂耍唱戏,摆摊生意;庙会传统,延数百年。 基本信息密云白龙潭风景区地处燕山长城脚下,密云县城东北三十公里的龙潭山中。距北京市区一百公里。自汉世以应龙能致云雨之说,一白龙久居深潭,广布细雨,为庶民耕云造福。 白龙潭位于一条10多公里长的峡谷中,深不可测。泉水沿43米高的天然峭壁急落而下,悬为瀑面,飞帘溅玉,雄伟壮观。经年累月,因流经三个大石阶,瀑布在石阶下面冲凿出三个溜儿圆的石潭,合称白龙潭。阴雨天时,白云缭绕,青山朦胧,似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莅临此地,飘然欲仙。 传说潭中住有一条白龙,广布细雨,为庶民耕耘造福,有求必应,极为灵验。清代每年都定期举行开潭、祭龙仪式。万福山上有凿刻于万吨花岗岩巨石上的一个“福”字,字体大约百余平方米,入石15厘米,号称“天下第一福”。 白龙潭山高林密,水资源丰富,气候凉爽宜人,据国家环保部门测试,这里的水质、气温、温度、氧气含量、风向等有关数据指数,全部好于国家一级疗养区的标准。近几年来,这里重新规划,修复古建,保护自然,建起了三百床位的中档宾馆饭店,园林道林已修葺一新。登上白龙宝塔极目远眺,烟波浩渺的密云大水库天水一色,京师雄关,长城之最司马台举足可攀,燕山最高峰雾灵积雪尽收眼底。 景区内山灵水秀、叠潭垂瀑、峰多石怪、松柏满坡,还有戚继光、乾隆、李鸿章等人的碑刻和元代的石像浮雕。据国家环保部门测试,这里的水质、气温、氧气含量、风向等指数全部好于国家一级疗养区的标准。1986年被选入”北京十六景”之一。 1991年亚运会期间和1992年北京旅游黄金年被列入“紫禁城外皇帝游”专项旅游线。 白龙潭西临被誉为华北第一内湖的密云水库,北靠长城,整个景区内山清水秀,水资源丰富,气候凉爽宜人,据国家环保部门测试,这里的水质、气温、湿度、氧气含量等有关数据指数,全部好于国家一级疗养区标准。景区内山灵水秀、叠潭垂瀑、峰多石怪、松柏满坡,区内建有白龙潭旅游度假村,分别墅区、游乐区、登高区、果林区、狩猎区、古建筑区和特区7大部分。另建有龙潭山庄、黑骑士古城堡花园等。 双龙壁坝体上塑双龙,有须者年长,代表黑龙,无须者力弱,象征白龙。古时两龙争潭,现在共处一坝,口喷水注,美其名曰“双龙嗽玉”。坝面六字:“飞圣境,则灵潭”,传为清末康有为所书。 卧龙亭位于三小峰南边一个的峰顶上,有石阶西接橡树王,东通双龙壁坝顶,北下万福山叠石。于此亭,可望白龙潭游人路线全景。 龙涎池为双龙壁大坝蓄水。水源由山洪和泉水组成,水质极佳,其味甘美。为山、水、古迹三位一体的 U 字形底部。 万福山原名“龙潭山”,山上搜集了众多名人的数百“福”字,请工刻于石上,是白龙潭皇家森林公园的著名景点。该山为雾灵崇山的支脉四杆顶山的余峰。站在对面笑声架山上同望,白塔下有三个小山峰,树木葱茏,种类不一,内有古松橡王,这是皇家、僧人、民间共同保护爱护的结果。原景区还修了登山石阶,并于阶侧每隔二三十米一个造景,琳琅满目,不亦乐乎。万福山上刻有百米金冠大福,又称“天下第一大福”,为一直立巨石。当年,乾隆御驾东行前往承德,在白龙潭行宫休息,信步登山,游至金冠大佛处,面对百米巨福,龙颜大悦,于是赐名为“万福山”。白龙潭的万福山与颐和园的万寿山遥相呼应,意味着“民万福”、“君万寿”。在此基础上,后人又修造了“祝福台”,就是在金冠大福前的巨石上围以栏杆,内可焚香,用以祈福。整个山上还有卧龙亭、万福亭、神柱、天翁棋台、白龙塔等景观。 景区特色每年农历“三月三”为传统的白龙潭庙会,方圆百里的百姓都到这里祭龙神,庆开潭。庙会上有少林会、走高跷、唱大戏、耍中幡等。还有做生意的各种小摊,车水马龙,非常热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