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志贺菌属 |
释义 | 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根据生化反应与血清学试验该属细菌分为痢疾、福氏、鲍氏和宋内志贺菌四群。CDC分类系统(1989)将生化性状相近的A、B、C群归为一群,统称为A、B、C血清群,将鸟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阳性的宋内志贺菌单列出来。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常见。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年病例数超过2亿,其中500万例需住院治疗,年死亡病例达65万。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短小杆菌,(2~3)μm×(0.5~0.7)μm,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在普通琼脂平板和SS培养基上形成直径2mm左右的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宋内志贺菌可形成扁平、粗糙的菌落。 3.生化反应:生物化学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菌株迟缓发酵乳糖(一般需3—4d)外,均不分解乳糖。故在SS等选择鉴别培养基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在克氏双糖管中,斜面不发酵,底层产酸不产气,硫化氢阴性,动力阴性,可与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区别。志贺菌属的细菌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酶-,氧化酶-,不产生赖氨酸脱羧酶,氧化酶试验阴性。 4.抗原结构:志贺菌属主要有O抗原而无鞭毛抗原,个别菌型及新分离菌株有K抗原。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分群特异抗原和型特异抗原,借此将志贺菌属分为4群(种)40余血清型(包括亚型)。K抗原在分类上无意义,但可阻止O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从生物化学特性看,除A群外,B、C、D群志贺菌均能发酵甘露醇;除D群外,A、B、C群志贺菌均无鸟氨酸脱羧酶。 A群:即痢疾志贺菌。有10个血清型,其中8型尚可分3个亚型。是惟一不能发酵甘露醇的一群志贺菌。 B群:即福氏志贺菌。有13个血清型(包括变型和亚型),各型间有交叉反应。 C群:即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D群:即宋内志贺菌。抗原单一,只有一个血清型。是惟一具有鸟氨酸脱羧酶的一群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有I相和II相两个交叉变异相。I相呈S型菌落,对小鼠有致病力,多自急性期感染病人标本中分离得。II相为R型菌落,对小鼠不致病,常从慢性患者或带菌者检出。 5、抵抗力:志贺菌的抵抗力比其他肠道杆菌弱,加热60℃10min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各群志贺菌中,以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在粪便中,由于其他肠道菌产酸或噬菌体的作用常使本菌在数小时内死亡,故粪便标本应迅速送检。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志贺菌可存活10—20d。在适宜的温度下,可在水及食品中繁殖,引起水源或食物型的暴发流行。由于磺胺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志贺菌的多重耐药性的问题日趋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诱导细胞内吞。 内毒素:破坏肠粘膜;肠壁通透性;肠壁植物神经——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外毒素(志贺毒素,ST):肠毒素活性;细胞毒活性;神经毒活性。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1.急性菌痢。 2.中毒性菌痢。 3.慢性菌痢。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经粪口传播。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尽可能在发病早期及治疗前采集新鲜粪便,选择脓血便或粘液便,必要时可用肛拭子采集。 2.检验方法及鉴定 (1)分离培养:取粪便(粘液或脓血部分)或肛拭标本接种GN肉汤增菌及再进行分离培养。一般同时接种强弱选择性不同的两个平板。强选择鉴别培养基可用沙门、志贺菌选择培养基(SS);弱选择培养基可用麦康凯或中国蓝培养基。培养18~24h后选取可疑菌落进行下列鉴定。 (2)鉴定 1)初步鉴定:挑选可疑菌落3~4个先用志贺菌属多价诊断血清作试探性玻片凝集试验。将试探性凝集试验阳性的菌落至少接种2~3支KIA和MIU,经35 ℃培养18~24h,凡符合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酶-,并结合试探性玻片凝集试验阳性结果可鉴定为志贺菌属。 2)最后鉴定 3.与类志贺邻单胞菌和伤寒沙门菌的鉴别:可用动力和氧化酶试验加以鉴别,志贺菌均为阴性,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阳性。伤寒沙门菌硫化氢和动力阳性,能与沙门菌属因子血清(0多价A-F群或Vi)凝集而不与志贺菌属因子血清凝集。 (四)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用于预防目前尚不理想,治疗细菌性痢疾一般首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