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植物病理学导论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者:刘大群董金翱 ISBN:10位[7030198514]13位[978703019851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 定价:¥31.00元 内容提要本教材的编写基于“厚基础、宽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涉及植物病理学的各个领域,如基本概念、植物病原生物、病害侵染循环、寄主-病原物互作、病害诊断、病害流行与预测、病害防治原理与方法,以及各类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等。充分体现了完整性、系统性、启发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等特点的有机统一。 本书适合于作为高等院校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园艺学、园林学、中草药和草业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图书目录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第三节植物的非生物病原与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章植物病原真菌 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一般概述 第二节根肿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三节丝壶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四节卵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五节壶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六节接合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七节子囊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八节担子菌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九节半知菌及其所致病害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一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 第三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第四节植物病原原生核生珠所致病害 第四章植物病原分子生物 第一节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 第三节植物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第四节植物病毒的检测 第五节亚病毒 第六节植物病毒和亚病毒所致病害 第五章植物寄生线虫和原生动物 第六章寄生性植物 第七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第八章寄生-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十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第十一章植物病害防治原理与方法 第十二章作物病害及其综合治理 第十三章果树病害及其综合治理 第十四章蔬菜病害及其综合治理 第十五章其他植物病害及其综合治理 同名图书基本信息书名:植物病理学导论 图书编号:1813614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定价:49.0 ISBN:750259040 作者:(英)理查德N.斯特兰奇 出版日期:2007-01-01 版次:1 开本:16 简介本书向读者全面展示了植物病害,介绍了11类引起病害的病原物——从高等寄生植物到类病毒,并具体记述了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上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病害实例。 目录第1章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及危害 概要 1.1引言 1.2植物病原的确定 1.3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种类 1.3.1寄生性被子植物 1.3.2真菌 1.3.3线虫 1.3.4藻类 1.3.5卵菌纲 1.3.6根肿菌纲 1.3.7锥虫 1.3.8细菌 1.3.9植原体 1.3.10病毒 1.3.11类病毒 第2章植物病原物及其引致病害的检测与诊断 概要 2.1引言 2.2寄主范围和症状学 2.3病原物形态学 2.4选择性培养基 2.5生物化学指标 2.5.1底物代谢反应 2.5.2脂肪酸类型图谱 2.5.3蛋白质分析 2.5.4血清学技术 2.5.5核酸技术 2.5.6诊断技术的选择 2.5.7马铃薯青枯病菌Ralstioniasolanacearum——案例研究 第3章流行学 概要 3.1引言 3.2流行病发展的理论 3.2.1病害的时间动态 3.2.2病害的空间动态 3.2.3用流行学数据拟合病害发展曲线 3.3病原菌的作用 3.3.1侵染体来源 3.3.2介体 3.4寄主的作用 3.4.1寄主植物的分布。 3.4.2寄主抗性对接种体繁殖的影响 3.5环境的作用 3.5.1土壤 3.5.2大气 第4章接种体与病害严重度的测定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概要 4.1引言 4.2病害的参数及其测定 4.2.1土壤中病害压力的测定 4.2.2土壤中病原种群的测定 4.2.3空气中病原种群的测定 4.2.4植物中病原物的测定 4.3症状的测定 4.4产量与品质的测定 4.5建立病害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4.5.1临界点模型 4.5.2多点模型与病害发展曲线下的面积 4.5.3将病害发展与植物生长相关联 4.5.4将病害预测与经济损失相关联 第5章侵染源的控制 概要 5.1引言 5.2减少侵染源 5.2.1铲除种子和繁殖材料中的病原物 5.2.2通过去杂和修剪铲除侵染源 5.2.3减弱作物残体作为侵染源的作用 5.2.4清除土壤中的接种体 5.2.5通过施用矿物质和添加剂及改变pH值来控制土传病害 5.2.6通过淹水控制土传病原物 5.3减少接种体的繁殖 5.4降低接种体的侵染效率 5.4.1预报的作用 5.4.2生物防治 5.5生防制剂的筛选、开发和应用 5.5.1生防因子的筛选 5.5.2生防制剂的开发 5.5.3生防因子的应用与建立 5.6减少接种体的传播 5.6.1控制风传接种体的传播 5.6.2控制水传接种体的传播 5.6.3控制土传接种体的传播 5.6.4控制被侵染繁殖材料中的接种体传播:植物检疫的作用 5.6.5利用介体控制接种体的传播 第6章定位、侵入和定植于寄主 概要 6.1概述 6.2植物表面覆盖物的理化特征 6.3植物细胞壁的物理和化学特点 6.4趋化性、胞囊形成和向化性 6.5经自然孔口的被动进入 6.6物理和化学信号在植物病原菌繁殖体萌发和侵染结构分化中的作用 6.6.1疏水性 6.6.2硬度 6.6.3化学信号 6.6.4形态特点 6.7附着 6.8靠机械力量穿透细胞壁 6.9通过产生降解酶穿透细胞壁 6.9.1降解植物表层蜡质、角质和木栓质的酶 6.9.2果胶酶类 6.9.3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 6.9.4降解木质素的酶 6.9.5蛋白酶 6.9.6膜裂解酶 6.10降解酶的全局性调控 6.1l病原菌的营养 6.12病毒在植物中的运动 第7章病原对寄主新陈代谢的干扰 概要 7.1引言 7.2激素在健康植物中的生物化学和作用机理 7.2.1生长素 7.2.2细胞分裂素 7.2.3赤霉素 7.2.4乙烯 7.2.5脱落酸 7.2.6茉莉酸酯 7.2.7芸薹素类固醇 7.2.8肽类激素 7.3激素水平的变化在显症中的作用 7.3.1畸形生长 7.3.2营养重新分配 7.3.3矮化 7.3.4褪绿和坏死 7.3.5偏上性 7.3.6脱落 7.4冠瘿 第8章植物致病过程中病原毒素的作用 概要 8.1引言 8.2肉眼可见的症状 8.3生物检测 8.4寄主选择性毒素 8.4.1链格孢属真菌产生的寄主选择性毒素 8.4.2长蠕孢属真菌和玉米球腔菌产生的寄主选择性毒素 8.4.3其他病原产生的寄主选择性毒素 8.5非寄主选择性毒素 8.5.1细菌产生的非寄主选择性毒素 8.5.2卵菌产生的非寄主选择性毒素 8.5.3真菌产生的非寄主选择性毒素 8.6毒素生物合成的控制 第9章植物组成性防卫机制 概要 9.1引言 9.2物理防卫屏障 9.3化学防卫屏障 9.3.1低分子量化合物 9.3.2高分子量化合物 第10章亲和性与非亲和性的遗传学 概要 10.1引言 10.2早期试验 10.3导致基因对基因学说形成的一些试验 10.4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变化 10.5基因对基因学说的分子验证 10.5.1无毒基因的克隆、结构与表达 10.5.2无毒基因的功能与组成 10.5.3抗病基因的克隆、结构与表达 10.5.4抗病基因的功能与组成 10.6无毒基因与抗病基因的协同进化 10.6.1无毒基因的进化 10.6.2抗病基因的进化 10.7Hrp基因 第11章植物的主动防卫机制 概要 11.1引言 11.2抗性中涉及的快速反应 11.2.1氧爆发 11.2.2N0的产生及其在抗病中的作用 11.2.3细胞壁蛋白的交联 11.2.4胼胝质的合成与沉积 11.3抗性中表现的较慢反应 11.3.1过敏性反应 11.3.2植保素 11.3.3木质化 11.3.4木栓化 11.3.5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的合成 11.3.6病程相关蛋白 11.3.7系统获得抗性 11.3.8诱导的系统抗性 11.4防卫反应的激发子 11.4.1非生物激发子 11.4.2生物激发子 11.5激发子的感受 11.6信号转导 11.6.1细胞质钙离子增加 11.6.2促细胞分裂剂激活的蛋白激酶 11.6.3水杨酸 11.6.4茉莉酸酯 11.6.5乙烯 11.6.6信号途径的整合 11.7克服诱导抗性 第12章植物病害过程的控制 概要 12.1引言 12.2侵入前和侵入过程的控制 12.2.1化学引诱剂、驱避剂和麻醉剂的利用 12.2.2影响病原菌繁殖体萌发和生长的化学信号的利用 12.2.3黏着性的利用 12.2.4侵入生理信号及侵入障碍的利用 12.3通过增强植物对病原物毒性的耐力来防治病害 12.3.1降解酶抑制剂的产生 12.3.2对毒素的耐性 12.3.3识别病原物主要毒性组分的植物基因的鉴定 12.4增强植物的抗性机制来控制病害 12.4.1Phytoanticipins的利用 12.4.2植保素的利用 12.4.3植物获得抗性的利用 12.5通过遗传途径控制植物病害 12.6植物转化 12.7通过转化以增强植物抗性的候选基因 12.7.1转抑制病原物酶活性的基因 12.7.2转降解病原物毒素的酶基因 12.7.3提高皂苷的浓度 12.7.4转编码抗菌肽的基因 12.7.5能增加活性氧水平的基因 12.7.6调节植保素反应 12.7.7过量表达在系统获得抗性中必需的调控基因 12.7.8来自于病原物的抗性 12.7.9转抗性基因 结语 词汇 参考文献 索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