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直夜 |
释义 | 基本信息1、夜间值班。 唐朝的王湾《秋夜寓值即事怀赠萧令公裴侍郎兼通简南省诸友人》诗:“金省方秋作,瑶轩直夜凭。” 唐权德舆《病中寓直代书题寄》诗:“寂寞闻宫漏,那堪直夜心。” 2、正当夜晚。 汉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典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书项籍传》则云:“于是羽遂上马,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夜直溃围南出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羽。羽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 项羽被刘邦的各路人马追击到垓下,双方相遇,项羽只能就地转入防御。随后两军展开了大会战。会战的结果是项羽军战败。于是刘邦的几十万大军把项羽的不到十万人马重重包围在垓下一带。 随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四面楚歌了。项羽认为局势难以逆转,因此决定带领少数亲随骑兵突围。由此出现了“直夜溃围”。 对于这个“直夜溃围”,一些学者发生了两点误解,需要在此分析阐明。 一、直夜溃围行动是强力突围,而不是偷过包围圈 有学者认为项羽从垓下出发时有八百余骑兵,等到渡过了淮河后只有一百余骑兵了,由此认为:这些项羽最精锐、最亲信的骑兵,如果仅仅从安徽灵璧的垓下跑到淮河就失散了七百骑兵,不太可能,只有当这段路程很长时,才会出现大部分骑兵跑丢现象。由此认为垓下可能在河南鹿邑。 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考虑到项羽是带领八百骑兵强力突破刘邦的重重包围,才到达淮河边的。要知道包围项羽的刘邦大军,仅仅韩信所部就有三十万之众,而刘邦所部此前一直在与项羽直接对抗,其人马至少在十数万,如果再加上彭越军团数万、刘贾二万、黥布军团数万,以及原项羽的大司马周殷所部,则刘邦的军队足足有五十万之众。因此对于垓下的包围,必然是即严密又不止一层。同时,垓下的南面,是项羽逃跑的最可能方向,也必然是刘邦军重点布防的地区,项羽八百骑兵怎么可能偷偷地溜出包围圈呢? 史书中,对于这次突围行动,使用的是“溃围”,所谓“溃”,也就是“冲破”之意,即冲破包围圈,显然是必然要经过激烈战斗才能冲破如此严密的包围的。 例如,就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记载: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这段话里也有“溃围”,就是项羽打算要作的三件事之一:突破包围、斩将、夺取敌人的战旗。而汉军也是围之数重的情况。 因此,项羽的八百骑兵跑过淮河只剩下一百余骑,并不是半路上跑丢的,而是在拼死突围的激战中阵亡的。突围之后,项羽率部不敢停留,一直向南跑,直到渡过了淮河,才松了一口气清点人数,竟然损失了七百骑兵。 以项羽骑兵的突击能力,按说是没有能挡得住他们的,这一点,后来在东城面对数千汉军精锐骑兵时,项羽已经给出了证明。但是项羽在溃围时,还是选择了夜里行动,其一是利于隐藏自己的行踪,其二就应当是汉军的包围圈很严密,白天突围很艰难,这才选择夜间突围。 这让我们想起了三国时期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后,在马鞍山也是选择夜间突围,才冲破了陆逊的重重包围逃回益州,可知夜间突围乃是败军经常使用的招数。 二、项羽率骑兵突围后,汉军为何到天明才察觉? 这个问题其实学者们也有一种误解,以为项羽是偷偷溜过包围圈的,并以此为证据。实际上,项羽骑兵大队强力突围,根本不可能一点动静没有,汉军也不会到了天明才察觉有人突围了。 项羽被包围的有八万多人,汉军在黑夜里是不能确定突围出去的这一小队人马到底是什么人,比如说,很可能是项羽声东击西的策略,以这支队伍吸引汉军快速骑兵军团去追击,自己再随后从其他方向突围,这样就不会有汉军精锐骑兵来追击了。 韩信也是久经战阵之人,在没有判定清楚突围之人情况的前提下,是不会派出其最精锐的骑兵军团:灌婴的。或许是到了天明之后,在突围作战中阵亡的项羽骑兵,才被确认是项羽的直属部队,由此判定突围出去的应当是项羽本人,这才派出灌婴骑兵军团展开追击。 因此,项羽当夜溃围而出时,汉军并不是没有察觉,而是发生了激战。汉军只是不能确定溃围而出的是不是项羽本人,才没有立即派精锐骑兵去追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