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知到做到 |
释义 | 知道做到作者:(美)肯·布兰佳,(美)保罗·梅耶,(美)迪克·卢赫 著,刘祥亚 译。布兰佳,畅销书作家,肯·布兰佳公司首席精神官,最伟大的商业管理思想家之一。肯·布兰佳以善于“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著名,他与斯宾塞·约翰逊合著的《一分钟经理人》已成为美国20多年来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27种语言全球发行,销量突破1500万册。他还与人先后合著了40多本书,累积销量逾1800万册。 知到做到作 者: (美)肯·布兰佳,(美)保罗·梅耶,(美)迪克·卢赫 著,刘祥亚 译 出 版 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 字 数: 80000 版 次: 1 页 数: 147 开 本: 大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7289050 包 装: 平装 分类: 图书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经营管理 编辑推荐美国20年来最畅销的知行合一作品。知道——告诉你高效学习的方法;做到——得到你最终想要的结果。 前程无忧总裁,甄荣辉。葛兰素史克副总裁:张国维;通用磨妨人力资源总监:陆志勇;格兰仁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蒙牛集团冰激凌总经理:张荣;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知到做到》旨在改进人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人们的学习技能、帮助人们改正错误的学习习惯。 《知到做到》是肯·布兰佳商务畅销书籍中一则传统的教学寓言。一位著名作家被人们所拥有的Know-How与其实际行动之间的鸿沟所困扰,他发现每当人们应用Know-How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这里说的Know-How,包括从书籍、研究和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以及所有好的建议与忠告,等等。 书中指出人们无法完成从Know-How到行动的飞跃主要有三个原因: 1.所拥有的Know-How过多—— 知识量超负荷 2.消极性过重—— 不恰当的过滤系统 3.坏习惯—— 不适当的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布兰佳,畅销书作家,肯·布兰佳公司首席精神官,最伟大的商业管理思想家之一。肯·布兰佳以善于“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著名,他与斯宾塞·约翰逊合著的《一分钟经理人》已成为美国20多年来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27种语言全球发行,销量突破1500万册。他还与人先后合著了40多本书,累积销量逾1800万册。 图书目录前言第1章 问题 第2章 缺失的一环 第3章 重复的力量 第4章 原因1:信息超载 第5章 应用“少而精”哲学 第6章 原因2:消极过滤 第7章 积极聆听 第8章 使用绿灯思维 第9章 原因3:缺少跟进 第10章 强调积极面,帮助人们取得成功 第11章 提供更多指导、支持和问责 尾声 致谢 关于作者肯·布兰佳获得的荣誉 肯·布兰佳集团获得的荣誉 肯·布兰佳集团荣誉客户 媒体评论肯·布兰佳的商业及个人管理理念正影响着全球几千家知名企业和组织中的数千万人,他们来自: IBM、苹果电脑、惠普、康柏、爱立信、诺基亚、埃克森石油、默克、通用汽车、宝马、本田、雪佛龙、辉瑞等。 学习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企业行为。《知道做到》强调以企业目标为导向的学习,从“能够做到”的结果出发,强调好的学习习惯对执行的重要性。文章用字非常浅显易懂,案例生动普遍,阅读轻松,很有示范和启发效用。 ——甄荣辉前程无忧51job首席执行官 《知道做到》这本书从根本上剖析了“知与行”之间存在的鸿沟。我认为可以将书中讲到的三个问题,运用到提高个人和组织执行力的层面上,与其夸夸其谈,不如有效行动。 ——段冬新浪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人们通常知道的往往是“道理”,而要真正做到却需要“方法”,所以掌握如何做(How)比知道应该做什么(What)更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在给大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建华中国惠普公司前助理总裁及首席知识官 书摘插图第1章 问题 有一位成功的作家,写了一些简单的真理。他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和其他人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和激励身边的人。 所有读过他的书的人都喜欢他的故事和他所传达的信息。他的书大受欢迎,卖了成百上千万本。但有个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他。 每当有人告诉他“我读过你所有的书,真的非常喜欢它们”时,这个问题便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多年来,这位作家的学习经历让他懂得,真正的学习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在他看来,学习本身就是一段从“知道”到“做到”的旅程。所以每当听到有人表扬他的作品,并大谈自己最喜欢的某个理念时,他通常会问:“这些知识和理念到底对你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大多数人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他们最终常常会转而谈论另外一个理念,或是作家创作的其他书,以此来转换话题。 这种类型的沟通最终让作家得出结论,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他们从书本、录音、录像、研讨班上学到的东西,与他们的实际做法(他们是如何应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一条非常巨大的鸿沟。作家意识到,时至今日,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知识,这就让这种鸿沟变得尤为巨大了。他发现,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他的研讨班上,作家想尽办法让人们变成真正的学习者,能够将自己想要教会他们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读研究生时,作家曾经从一位多年研究“学习问题”的教授那里学到了三样东西,在他的研讨班里,作家督促所有人学会这三样东西。 第一样是:坚持记笔记。除非一个人能够拥有一对照相机般的耳朵(这种人只占人口总数的0.0001%),否则他根本不可能仅靠听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事实上,研讨班结束30小时之后,那些仅靠听来学习的人就能记得不到50%的内容。24小时之后,他们会忘记一半自己学过的东西。而1个月之后,他们所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5%了。 每次受邀在公司的年度会议上发表演讲时,作家都会强调这一点。他总是问大家:“去年是谁为你们做的演讲?”这时大家就会大挠头皮。 “那位演说家都说了什么呢?”接着他又会问,这时听众就会绞尽脑汁去回忆,可他们真的记不起自己到底听过了什么。所以作家总是强调前来参加研讨班的学员一定要记笔记。 作家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督促学员们在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即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译者注)的东西,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理念。他建议他们将之清楚、整洁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或者把它们储存在计算机里。为什么一定要清楚、整洁地记录呢?因为他发现,在参加完研讨班之后,大多数做了笔记的学员都会立刻把笔记归档,而不是复习。过了一段时间,当有人问:“你去参加过那个研讨班了——到底说了些什么啊?”这时他们就会打开自己的文件,左看右看,可他们甚至认不清自己的笔迹了。这样的笔记毫无意义。 最后,作家督促学员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他建议,在结束培训回到家里一个星期之内,他们最好能预定一间会议室,邀请自己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伙伴来待上半天时间,和他们分享自己从研讨班上学到的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的东西。作家知道,要想开始应用新知识,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它传授给别人。 但只有很少的学员能够真正听从这些建议。只要一回到办公室,他们似乎就重新忙碌起来。这就凸现了一个问题:让人们应用自己刚学到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有些失望,但作家似乎并没有因此灰心,他开始寻找填补这一鸿沟的方法。他前往大学校园,向教授请教;拜访公司,向培训主管请教;他还拜访了基金会,向那些学习专家们请教。结果他发现,大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找到有效的答案。一段时间后,作家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了。 一天吃完晚饭后,作家突然在一期《财富》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传奇商人菲尔·莫雷(Phil Murray)的文章。他知道菲尔·莫雷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旗下拥有多家获利丰厚的公司,他也了解了莫雷的创业史,但吸引作家的并不是这一点。真正让他感兴趣的,是他发现莫雷原来早已在个人培训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最让作家感到兴奋的,是莫雷公司学员的评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引用了大量案例,受访者都谈到自己在莫雷的项目中学到的东西已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真的!他们真的学以致用了!”作家大叫了起来。 第二天早晨,作家找到了菲尔·莫雷的网站,拨通了他公司的电话。幸运的是,作家发现,菲尔公司的总部距离自己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一位名叫艾弗林(Evelyn)的行政助理告诉作家莫雷不在,“他和妻子正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度假小屋休假”。了解了作家的情况后,艾弗林坚持要他给正在度假的莫雷先生打个电话。 “我不想让工作上的问题打扰他的休假。”作家说。 “不用担心。”艾弗林大笑着说,“菲尔对工作和休假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楚,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别人。我相信他会很高兴接到你的电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