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蜘蛛螺
释义

蜘蛛螺(学名:Lambis lambis lambis)雌雄异体。螺层为锥形,壳轴的滑层很发达,在外唇通常有指状突起。最具特色的是双眼发达,眼柄上有长而尖的触手,可自由伸缩。壳表面饰纹雕刻丰富多彩。壳口多狭长,具前、后水管沟,外唇宽厚,前端常有虹吸道。壳边近前端呈锯齿状,称为“凤凰螺缺刻”,这个缺刻是该螺类右眼伸出偷窥外界环境变化的管道。厣角质,小,边缘常呈锯齿状。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从潮间带至浅海沙、泥沙和珊瑚礁环境中均有栖息,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分布于印度至太平洋西部。

中文学名:蜘蛛螺

拉丁学名:Lambis lambis lambis,Strombus camelus,Lambis cerea,Lambis hermaphrodita,Lambis laciniata,Lambis lamboides,Lambis lobata,Lambis maculata

别称:普通蜘蛛螺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目:中腹足目

科:凤凰螺科

属:蜘蛛螺属

命名者及时间:Linnaeus, C., 1758)

英文名称:Common Conch

英文名称:Smooth Spider Conch

外形特征

蜘蛛螺长90 - 275 mm,属大型螺,雌性较雄性大。贝壳大,螺塔与体层高度相当。壳口向外伸张,有六根管状长棘,一侧开裂,大都向上弯曲。前水管沟与最上端的棘对称而相似;凤凰螺缺刻深。体层上具有钝结节,最靠近唇的结节最大。壳表螺肋不发达。每一螺层均内凹。内唇滑层遮盖住壳口的侧边。壳表呈肉色,有褐色斑纹。(注:雌性贝壳上的突出比雄性的长。)

贝壳坚固结实。螺层9-10层。壳面具细密的螺肋。缝合线上方各层壳面扩张成肩角,并具结节突起。壳表黄白色杂有褐色斑点和花纹。壳口窄长,内面桔红色。外唇扩张,边缘具有7条爪状长棘;内唇弧曲。前沟半管状,稍长。靥角质,可防止壳体陷入泥沙中。有六只反曲的足和明显的“凤凰螺缺刻”(stromboid notch) ,前水管较足短且宽,也较弯曲且不密合。有螺肋;体层上有两排瘤,第一排的瘤较大。轴唇和壳口平滑,外唇厚。壳色:壳色泽变异性大,以淡黄色为底,有棕色至红棕色的色块或条纹、斑点。壳口及轴唇的颜色变异性也非常大,从淡黄色到棕色,偶尔尚有粉红色或浅橙色。

神经系统相当集中,没有唇神经连索。平衡器1个,仅仅有1枚耳石。唾液腺位于食道神经节的后方;通常没有食道附属腺、吻和水管。排泄和呼吸系统没有对称的痕迹,右侧相应器官退化。心脏只有1个心耳,不被直肠穿过。鳃1枚,栉状,通过全表面附在外套膜上。肾直接开口在身体外面,有的具有一条输尿管。具有生殖孔。雄性个体具有交接器。齿式通常为2-1-1-1-2。

分布范围

分布很广、从日本奄美岛以南、澳洲以北、东非以东的印度太平洋海域皆有其踪迹。海南、西沙、南韩、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分布:恒春、澎湖、兰屿、绿岛及南海海域。

见于中国西沙群岛、台湾、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也有分布。产于海南岛文昌、琼海、陵水、三亚、临高沿海。台湾分布于台北县贡寮乡蚊子坑,东沙岛,南沙太平岛,兰屿,屏东县恒春半岛,大树房,澎湖。

习性环境

栖息于浅海沙质海底和沙滩上。纯热带种,生活于低潮线以下的浅海沙底或珊瑚礁、间。活动力小,贝壳表面常附生其他生物。动物的足部窄,很强壮,行动敏捷,可以向前跳动,可跳10.2cm之远。主要取食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繁殖期分集中在春、夏季节,秋季也有少量产卵。

经济价值

肉可食,贝壳形状奇特,壳表颜色美丽,鲜艳有光泽,可供观赏,也可制作装饰品,价值较高。备受人们赏识,故遭受掠捕,资源量大为减少,应予以大力保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