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支硎山 |
释义 | 简介在江苏吴县西南,晋以遁隐此,平石为硎,山有平石,故支遁以支硎为号,而山又因支遁得名,有梁武帝报恩寺,又称报恩山,东址有观音寺,亦称观音山,山中有放鹤亭、白马涧,皆遁遗迹也。 苏州西部青葱的山峦中,有一道龙脊似的山峰,它不高不陡不奇不险,却雄壮而平实,逶迤而苍翠。这道花岗岩体山脉起自于中生代强烈的燕山运动,这里说“中峰、南峰、北峰”,是相对而言,其实它们都属于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吴中佛教胜地的“支硎山”。 历史沿革《辞海》解释“硎”就是“磨刀石”,可见,这“中峰、南峰、北峰”上有的是天然平广的石头,《吴郡志》说这石头:“盘薄平广,泉流其上,清澈可爱。” 晋成帝咸康年间,一位年轻俊逸的出家人支遁来到了这里,他以粗谷杂粮充饥、山涧清泉解渴,过着与世无争、淡泊宁静的生活。支遁号道林,是晋朝的佛教学者,他于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出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支遁幼年游寓江南,25岁就出家了。在京城建康时,结识了不少名士,因为聪慧颖悟,“早悟非常之理”,“卓焉独拔”,很受人赏识。后来他曾去余杭山隐居,潜心研究《道行般若》等经典。不久回到吴中,选择西部的支硎山作为自己的栖身地。 支硎山石头既是如此平广,支遁便常常在这些平石上读书、习艺、观望,与这些天然大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山上石头“其平如砥,支硎名,宜取诸此。”于是支遁改自己的号为“硎”,于是山也称为支硎山了。 支硎山亦名“楞伽山”,亦名“临硎”。许多史籍上,都提到了“中峰”、“南峰”、“北峰”,其实它们就是山的支陇,一座山上不同的峰而已。 支硎山得名支盾原本是东晋大名士,他想找个地方隐居,看中了苏州城西郊一片山峦中的一座。这座山就是支硎山。不过,支硎山是支遁隐居在此之后才得名的,以前叫什么名字,失传了。为什么叫支硎山呢?这就有一段奇妙的传说。 支遁在这座山上筑了个草庐,天天在草庐里读读书,做做诗,喝喝茶,呷呷酒,很悠闲,很自得其乐。他不知道.无意间已惹恼了这儿的山怪。山怪霸着这座山,花木草虫都对它服服帖帖的,飞禽走兽也对它恭恭敬敬的,它有多神气呵!然而,来了这么一位大名士,喝茶也能喝出一套套的茶经来,呷酒也能品出一套套的酒经来,更莫说书诗礼乐、天文地理了。总之,这是一位满肚子学问的大名士。都说草木无情,其实草木也是有灵性的,天天听大名士的书声,不知不觉就受了熏陶,不免对山怪产生了不满。这个山怪,一味蛮横,真不是个东西!人家支先生温温和和,走路总拣没草的地方走,常说.草虽孱弱,也是生命,采不得踩不得。人家支先生才该受尊敬呢!草木禽兽的这些议论,传到山怪耳中,山怪把支遁恨得咬牙切齿,准备吞吃了他。 一天深夜.山怪窜到草庐正打算扑向秉烛夜读的支盾,忽然一道红光直射过来,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观音菩萨掐指算出了山怪的企图,赶来保护大名士了。山怪当然不敢跟观音斗法,慌忙摇身一变,变作一块大石,玩起了障眼法。观音慧眼,怎会被它蒙住,一甩手中那柄拂尘,把那大石削掉了上半截。山怪就这样被观音用天刑斩杀了,免得它日后还要害人。 那块大石被削平了,成了一块大平台。支遁常在这平台上读书,习艺。观风景。支遁的好朋友大书法家王羲之、大诗人谢安来此探望,也在这平台上与支遁切磋学问。 因大石受天刑。人们便以"硎"名之。大石受天刑与支遁有关.人们便把"支"和"硎"联起来,替山命名为支硎山。 风景特色支硎山最著名的寺院有四座:“中峰寺”、“南峰寺”、“北峰寺”、“观音寺”。除外,还有各色小庵,“吾兴庵”,旧名“善英庵”,在支硎山下,有钟楼;“法音庵”,又名“何亭”,在支硎山东南,曾是殿屋幽邃,为山中胜境;来鹤庵,在支硎山东;寒山禅院,在支硎山西,明高士赵宧光葬父于此,便结庐住下,釜石疏泉,穷极幽邃,他去世后,便改为禅院,也称“报恩寺”;化城庵,在支硎山西,原是赵宧光隐居处,寺内石壁峭立,水溅石上,日夜不绝声,于是被称为“千尺雪”;又有空空庵,也是赵宧光的隐居处,等等,可见,当年支硎山山上山下,几乎是一峰数寺,古刹众列,十分的壮观。 支硎山原是个松林茂密、景象幽邃的地方。支硎山以黑松著称,民国潘贞邦《吴门逸乘》卷三载:“支硎山古松三十六章,晋支遁手植。枝干槎枒,一一入画。明万历甲辰,土人伐以充赋。高士赵凡夫为诉于榷关使者,乃禁伐。赵偿其直,获存十八株。” 支硎山既是吴中名山,从东晋起,就有好几代大德高僧入主住持,由此,名贤士子、骚人墨客往来十分频繁,于是支硎山留下了大量丰富的各类石刻。 除了碑塔匾额的石刻,在支硎山的山体上,分布着许多摩崖石刻,如中峰寺北侧山体上,一块直径5米左右的巨石上,有李根源的“南来堂”;中峰寺后山上,拨开荆棘,镌刻在山体上的,有吴荫培的“苍公遗址”、李根源的诗作等等。 沧海桑田,无数的建筑湮灭了,但石刻却依然在风雨的剥蚀中顽强地透露着历代高僧名士的气息。 因为支硎山为吴中西部第一屏障,站在山头骋目一望,左边是何山,前面是狮子山,菜花地里一片金色,篱笆墙里桃花点点。“香风袭袂,游丝横陌。树树争艳,花花献笑。披襟骋目,人意融融。”这时候,暮色已经来临了,阳光变得紫紫的、青青的,四处的雾霭涌起来,于是山色空蒙,田野里水气氤氲,活脱脱一幅江南春景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