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支点 |
释义 | 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引申指事物的关键,中心。还有另一层意思:支点:北约给前苏联米格-29的绰号,原本北约认为米格-29将成为苏联的主力战斗机,于是把“支点”的绰号给了它,而苏-27的绰号也就成了“侧卫”。 详细支点 : zhī diǎn 1.物理学名词。杠杆赖以支撑物体而发生作用的固定不动的一点。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有些情况下支点是移动的,例如动滑轮看成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时. 2.数学名词。一般地说,对于多值函数w=f(z),若在绕某点一周,函数值w不复原,而在该点各单值分支函数值相同,则该为多值函数的支点。 若当z绕支点n周,函数值w复原,便称该点为多值函数的n-1阶支点。 例如,函数w=sqrt(z),显然,z沿l 绕支点z=0两周后,w值还原,因此,z=0是w=sqrt(z)的一阶支点。除了z=0外,z=∞亦是w=sqrt(z)的一阶支点。 前苏联米格-29米格-29(MИГ-29,英文写成MiG-29)是前苏联米高扬-古列维奇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高机动性战斗机。预生产型飞机于1979年10月首飞,1982年投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任务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摧毁距其200m~60km范围内的空中目标。所以它最适合于空中优势和近距机动空战;其后期的一些型号也可以进行空对地攻击和进行近距空中支援,对付地面上的活动或固定目标。1978年美国的卫星曾从试习基地拍摄到该机的照片,北约一度称之为“拉明”L。后来北约给与的正式绰号是“支点”(Fulcrum)。 米格—29是与苏—27平行研制的,当时规划这两种战斗将构成一个新的战术航空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确保空中优势并承担所有前线作战任务,包括对地攻击。原设想苏—27重型战斗机在系统中是能满足各种要求的主力机种,而轻型战斗机米格—29则是作为补充的辅助性矾种,但进入设计阶段后,米高扬设计局力求使米格—29多承担任务。因此,到1971年该机已成为一种“微型”前线战斗机。也就是说,米格—29同时具有优秀的格斗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可以单独自主地用于作战,只是作战半径有限。 主要型号米格—29KBII是用早期批生产型改装的舰载机的过渡型,加强了机体结构,主要作为舰载矾飞行员在陆基机场使用的教练机,可用于训练斜甲板滑跳起飞和使用拦阻钩着陆。首架飞机于1982年8月21日首飞。 米格—29K是1988年6月23日首飞的舰载战斗轰炸机,换装了增大推力的PII—33k发动机。但由于苏联解体后军方经费不足,米格—29K未被采用。米格—29KY是米格—29K的双座型。 1993年,米格-29CMT出现。米格-29CMT的性能非常接近俄罗斯的第五代歼击机。研制专家称,它的空战能力大约要比米格-29高出8倍,续航能力从2900公里提高到3500公里,战斗载荷也从原来的2吨提高到4吨。 米格—33(曾称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础上经全面现代化改进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歼击机。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机划代标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 米格—29基本型的主要技术数据: 翼展l1.36--13.965米,机长17.32米,机翼面积38平方米;正常起飞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50O千克;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时,最大马赫数M2.3,实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带副油箱)、2900千米(带1个500升、2个800升副油箱),起飞滑跑距离250米,着陆滑跑距离600米。米格—29YB是双座型,首架原型机于1981年首飞。该型机身加长了0.1米,为安排后座而减小了燃油箱,还取消了雷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