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芝山巖惠济宫
释义

芝山巖惠济宫为七开间、两殿、两廊、两护龙的庙宇建筑。与其他庙宇十分不相同,乃为芝山巖与惠济宫的合称。

芝山巖惠济宫位于标高约50米的芝山岩小山丘上,为中华民国国家第三级古迹。芝山巖惠济宫与其他庙宇十分不相同,乃为芝山巖惠济宫的合称,惟因为巖与岩同音,常被误植。

兴建背景

18世纪中期,大量中国福建南部的泉州与漳州两地民众移民到台湾,其中落脚八芝兰(今 台北士林)的汉人移民,多来自福建漳州府。其中,八芝兰周围有一高约50m小山丘,其景色很像漳州芝山,于是漳州人特地将此山丘命名为芝山。

1751年,该地漳州人决定于八芝兰附近的芝山兴建祭祀开漳圣王与观音的两庙宇,并在选定庙宇现址后开工。1752年,芝山南向两庙完成。东侧为观音佛寺,以芝山巖为寺名,西侧为开漳圣王庙,以惠济宫为名。

其中,芝山巖的巖就是巖仔,漳州人发音为(giam ah)泉州人发音为(gum ah),本来意思是山洞,后来靠近山边的庙就都称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县志》:“闽省漳泉南人谓寺曰巖”。后来,芝山一土丘,因该芝山巖所在,也被称为芝山巖或芝山岩。

另外,惠济宫主祀神祇“开漳圣王”又称威惠圣王,本姓陈,名元光,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人,西元669年时随父领兵进入福建,西元687年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生前对于漳州的开拓与教化贡献颇大,受到漳州人的崇敬。逝世后,成为漳州人普遍祭祀的主神之一。

三庙合一

芝山巖惠济宫

1786年林爽文事变,为收无主尸首,该庙于入口处设大墓公(1929年改名为同归所)安葬罹难的漳州人与泉州人尸体。1840年,八芝兰人潘永清再于大墓公附近另盖文昌祠,并于祠内设义塾。1871年八芝兰举人施赞隆等人发起,将芝山巖,惠济宫,两者合一,并取两庙名称合一,称为芝山巖惠济宫。当时该庙为两层楼建筑,二楼奉开漳圣王,一楼奉观音佛祖。

1888年,该庙火灾,庙宇多处焚毁。西元1890年,该庙改建为“二进式”庙宇建筑,并正式将将芝山巖,惠济宫及文昌祠等三庙合而为一。新建的芝山巖惠济宫,前殿奉祀开漳圣王,后殿则上祀文昌帝君( 原在大墓公旁),下祀观音佛祖,此供奉祭祀的型态沿用至今。

整修

1896年,台湾进入日治时代。台湾总督府整修该庙后殿,作为芝山岩国民学校(该校日后迁移至八芝兰,该校即今士林国小前身)。设于惠济宫的该学校不仅是台湾第一所西式学校,也为华人第一。

1917年-1923年,该庙宇因年久失修,首度大幅修建,不过仍维持木造结构。

1957年,庙方决定以钢筋混凝土建材来取代传统木造结构。后来经过1965年、1970年、与1990年数度整修后,全庙已完全变成钢筋水泥结构,旧时建物,只剩下庙内零散的石雕。

特色

整修后的芝山巖惠济宫为七开间、两殿、两廊、两护龙的庙宇建筑。三开间前殿屋顶呈现翘脊模样,中门前立蟠龙檐柱两只,庙宇两侧1957年所建的两层钟楼与鼓楼各一座。在祭祀神祇方面,整修后的芝山巖惠济宫,正殿祭祀主神开漳圣王陈元光,后殿楼下祀观音佛祖,后殿楼上则祭祀文昌帝君。另外,庙埕还立有敬字亭,四大天王,与字碑等建物。其中,1845年所立“惠济宫碑志”与1849年所立的“芝山合约碑记”也为百年古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6: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