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丕尧 |
释义 | 郑丕尧,农业教育家,作物栽培学家。致力于中国作物形态建成与作物生态生理研究领域的创建。以玉米为主要材料从形态与功能的结合上提出了“叶片分工分组”观点,发现了同化物半叶运输现象,研究了多种作物的光合性能和碳氮代谢规律,并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群体结构与功能的模拟,为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多次参加边远地区考察,提出了农业资源开发的一些建议。 简介郑丕尧,教授。山东淄博人。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学系。后留校任教。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作物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1957年至1959年在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进修。五六十年代先后对我国藏、云、贵、川地区,青海柴达木盆地,黑龙江垦区和晋蒙陕干旱地区的农业进行考察。1953年在我国利用玉米等作物,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八十年代初主持研究作物栽培生态生理,开展作物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研究。撰有《西藏高原的农业生产情况》、《玉米不同叶位叶解剖结构的研究》等论文,合译有〔日〕山田登《作物生态生理》、北条良夫《作物的形态与机能》。 生平简介郑丕尧,1919年11月11日出生于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他先在省第一实验小学读书,后考入济南市一中,继而进入青岛读高中,一向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秀。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侵华,他只得在家自学。1939年,郑丕尧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在大学期间,他刻苦扎实学好每一门课程,培养自己的基本实验技能,广泛阅览农业及有关领域的文献书籍。194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院系实行调整,他继续在北京农业大学从事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在50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先后主持开设作物学通论、作物学各论、作物栽培生理、作物生态生理等课程;主编《作物栽培学概论》、《作物生理学导论》等全国重点统编教材,其中:《作物生理学导论》被评为农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参加编写《世界农业概论》、《农业百科全书》等著作;翻译出版《作物生理生态》、《作物形态与机能》等专著,发表论文60多篇。在教科结合上,他认真探索作物生产中的重大理论与技术问题,并在作物形态建成与生态生理方面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风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农业科技人才。 他关心农业生产和边远地区的资源开发,并身体力行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建议。他是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作物生态生理研究室主任、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的首批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作物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作物学报》副主编等职务。 成就郑丕尧是中国较早开展作物生态生理的研究者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水培方式研究过水稻的耐盐性;在大田环境下研究过小麦越冬过程中植株糖分变化及根系生长。由于解放前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研究经费少、工作条件差,有些研究结果没能形成正式论文发表,但他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初步结果对于后来跟随他工作的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在长期的科学实验中形成了对作物形态生理研究的一套思想体系,主张从田间条件的实际出发,研究作物主要生理过程在生育进程中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外界因素作用的关系,特别强调研究内容要和作物栽培与育种相结合,以指导提高其产量与品质为主要目标。 1955年他在北京农业大学罗道庄试验站进行了春玉米生育过程的研究,明确提出,以生育低限温度确定北京地区玉米适宜早播的时间,前期缓慢生长可为后期生长发育打下良好基础,蹲苗应在穗分化前进行,以及加强后期管理争取多果穗增产等原则措施,为后来制定北京地区春玉米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80年代开始,他主持开展了玉米、大豆、大麦、小麦、黑麦、燕麦和高粱等作物在全生育期的光合性能研究,测定上述各种作物的不同叶位叶片,从伸出到衰老的交替过程中在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上的变化,明确了各个叶片在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实际贡献,进而分析了不同叶片变化规律的内在结构特点。他还指导博士生进行了同化物定向分配规律的探索,首次发现禾谷类作物存在叶片“半叶运转”现象,并证明这种现象与各种作物维管束的联络和长期系统发育形成的功能调节体系有关。 他又以玉米为主要对象,在积累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取田间调查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分析了植株整体形态和不同层次的特点,并根据实际测定所建立的各种数学模型进行了群体结构与功能的模拟研究,为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分析作物群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与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工作履历1943-1949年 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助教。 1949-1953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讲师。 1953-1980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 1980-1994年 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授。 主要论著1 郑丕尧.秋水仙素诱发之绿豆倍数体及一般形质之观察.华北农学报,1954(6) 2 郑丕尧.从西兰公路到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上的农业生产情况.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1(1) 3 郑丕尧.西藏高原的农业生产情况.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56,2(2) 4 郑丕尧.北京地区春、夏玉米生育过程的观察.农业学报,1959,6(4) 5 郑丕尧.甘薯块根形成机理的理论探讨.农业学报,1959,6(6) 6 郑丕尧.多穗高粱幼苗器官形态及生态的初步观察.作物学报,1974,1(3) 7 郑丕尧.夏玉米“京黄113某些生物学性状的观察”.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0(1) 8 郑丕尧.夏玉米“农大54”的生育进程及其某些生物学性状与栽培技术措施间相关效应的初步观察.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0(2) 9 郑丕尧.关于玉米叶片分组的初步观察.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1(1) 10 郑丕尧,王法宏,王瑞舫,王树安.大豆形态特征及解剖组织结构Ⅱ.生理功能.中国油料,1989(2) 11 郑丕尧,傅天明,王瑞舫.夏大豆植株的光合性能研究.中国油料,1991(1) 12 郑丕尧,曹嘉喜,王瑞舫.夏大豆植株碳氮化合物的消长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中国油料,1991(1) 13 郑丕尧,蒋钟怀.夏播“京早7号”玉米生育规律及营养元素和剪叶的器官效应 14 郑丕尧,蒋钟怀,王经武.夏播“京早7号”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消长规律的研究.华北农学报,1988,3(1) 15 郑丕尧,李小云.玉米不同叶位叶解剖结构的研究Ⅰ.不同叶位叶片、叶鞘及苞叶光合细胞的观察.中国农业科学,1985(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