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哲敏
释义

郑哲敏(1924~ )中国物理学家,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原籍浙江鄞县,生于山东济南。早期在水弹性力学研究中取得成就。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

中文名:郑哲敏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山东济南

出生日期:1924年10月2日

职业:科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代表作品:《高能成形》,《相似理论与模化》

祖籍:浙江省鄞县

人物简介

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49年、1952年分别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力学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等职。早期从事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振动及地震工程力学研究。1960年开始爆炸力学研究,其中“爆炸成形模型律及成形机制”获1964年国家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展览会一等奖,“破甲机理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流体弹塑性模型及其在地下核爆炸和穿破甲方面的应用”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连云港爆炸处理水下软基”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金属板爆炸复合与应用”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热塑剪切带”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专着有《高能成形》和《相似理论与模化》。

生平

简介

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原籍浙江省鄞县。父亲郑章斐幼年放牛,念过几年私塾和小学,后来进城当学徒,进而经商开厂,他崇尚实业,一直遗憾自己没有更多的上学机会。因而全力支持和鼓励子女用功读书,教育子女循规蹈矩、修身养性。这给幼年时期的郑哲敏带来深远影响。

抗日战争开始后

郑哲敏入川,先后进成都华阳县中和金堂铭贤中学学习。他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曾因不参与考试作弊而挨过一些同学的揍。他管过伙食,办过话剧团和英文社,乐于为大家做事。

1943年,郑哲敏以理工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次年改学机械工程系。他喜爱物理,愿意为同学答疑释难,从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搬回北平(今北京),钱伟长给机械系讲授力学问题,他那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从此他对力学产生了感情。1947年毕业后,他留在清华大学作钱伟长的助教,学习钱的摄动法。一次,他读到刘仙洲从美国带回的工程教育杂志,上面宣传应改变工程教育只注重传授经验和工艺的传统,提倡工程教育要理工化,很受启发。1948年,他考上国际扶轮社的留美奖学金,钱伟长、李辑祥等介绍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力学。一年后,他顺利地取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就当了钱学森的博士生,做热应力方面的论文,有幸能经常聆听到钱学森介绍自己在科学方法方面的心得。在那个著名学府,他听过G.W.豪斯奈尔(Housner)、W.D.瑞奈(Rannie)、A.爱尔德依(Erdelyi)等名教授的课,跟豪斯奈尔做过抗地震方面的工作;在跟瑞奈研究Benard胞格现象时,体验到量纲分析方法的实质。他还有机会聆听到T.冯·卡门(vonKarman)、G.I.泰勒(Taylor)、J.冯·纽曼(von Neumann)等大师的报告。耳濡目染和多方实践使他对以L.普朗特-冯·卡门-钱学森为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的精髓有所体验,其实质在于努力使工程立足于现代科学,着眼重大的实际问题,强调清楚表述、严格分析、创新理论,进而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1952年,郑哲敏取得该校的博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郑哲敏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满希望。取得博士学位后,即着手准备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却遭到美国政府的多方阻挠。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达成协议,郑哲敏等一批爱国科学家终于回到祖国。他先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同年年底,他的老师钱学森也返回祖国,他随即参加钱学森创建力学研究所的工作。1956年,他被任命为该所弹性力学组组长,研究水坝抗震。1958年,他领导了大型水轮机的方案论证。

1960年,苏联撤退专家。他应邀参加了周恩来总理宴请科学家的盛会。总理在祝词中恳切表示,中国的建设要依靠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郑哲敏深受鼓舞,决心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问题。

爆炸成形的理论和应用

他所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是爆炸成形的理论和应用。经过1960至1962年三年时间的努力,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并和工业部门合作生产出技术要求很高的导弹零部件,使爆炸成形成为以科学规律为依据的新工艺,因而获得1964年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在同一时期里,他还指导另一研究组在爆破技术方面开展研究。通过爆炸成形和爆破的研究,郑哲敏在力学和工程技术之间修架桥梁。1960年,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正在诞生,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并在中国科技大学他所负责的力学系里开设工程爆破专业,1962年改名为爆炸力学专业,并由郑哲敏负责为这个专业设计课程、聘请专业课教员、安排毕业论文工作等。1964年,我国开始地下核试验的预研,郑哲敏接受和完成了有关任务,并主动考虑地下核爆炸威力的预报问题。1965年,他和解伯民与国外同时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

文化大革命开始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郑哲敏坚持此项研究,应用这个模型预报地下核爆炸效应。1968年12月,此项研究被迫中断。1965年,他还开始做了另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即指导兵工部门进行穿甲几何相似律的模型试验。1971年,他从干校回所,为改变我国常规武器落后的状况,组织力量研究穿破甲机理,经过10年努力,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表彰他在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及其在核爆炸和穿破甲研究的贡献,1982年,国家授予他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等研究

70年代末,他应用流体弹塑性理论揭示了爆炸复合工艺的力学规律,为这一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又荣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早在60年代,他在研究爆炸成形时已开始注意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认为这类基础研究必须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1979年,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室专门研究材料性质。80年代初,他对金属断裂机制和绝热剪切带的形成和演化都提出了新的模型和理论。1980年,郑哲敏开始了解到我国各类爆炸事故相当频繁,于是他大力提倡和组织事故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煤和瓦斯突出是煤炭生产中的一类重大事故,他在1982年的一篇论文对此复杂现象作出了精辟的力学分析。自1987至1989年,他的研究集体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展开研究,为建立突出判据提供了重要依据。80年代末,他在爆破方面又获得新成果,他的研究集体创造了一种爆炸法处理水下软基的新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连云港大堤等大工程的施工,获得了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0多年来,郑哲敏努力实现他的志向,通过在爆炸力学和固体力学中的科学实践,为国家解决了一批重大实际问题。

从1978年起,郑哲敏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等职。

郑哲敏是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常务副理事长,1986年,他任第三届理事长,现被推举为名誉理事。1982至1986年任《力学学报》主编。曾任首届《爆炸与冲击》主编。1988年,他被推举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理事、大会委员会委员。

1993年因在爆炸力学方面的贡献,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郑哲敏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创建和发展爆炸力学

爆炸力学是在60年代初由我国力学界前辈钱学森、郭永怀命名倡导的一门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力学分支学科。从那时起,30年来郑哲敏在研究解决爆炸加工、爆破、核爆炸、穿破甲、爆破安全、高速运动的稳定性以及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质等应用问题中,对创建和发展这门学科作出了贡献。

1958年,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分子“下楼出院”,奔赴生产第一线。郑哲敏知道我国缺少万吨水压机,很想用简便的爆炸方法来代替,便下到汽车厂、锅炉厂研究爆炸成形新工艺。但那时革命浪漫有余,求实精神不足,一年时间过去,一个产品也没有做出来,工厂的态度发生180°的转变。郑哲敏清楚地意识到在生产应用之前,必须先做科学研究,于是回所组织实验室研究寻找规律。他对爆炸问题作了初步力学分析,分解出带基础性的爆炸载荷、金属材料性质和带综合性的成形规律三个问题,组织三个研究组展开研究,同时还组织爆炸实验手段如计时仪、测压仪等的研制。通过对金属板的变形过程的实际测量,肯定了板料经历过两次加速。郑哲敏提出了水下爆炸空化理论来解释板材的两次加载和加速的现象,形成了爆炸成形机理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模型试验所应依据的几何相似律以及能量准则,并为工厂设计了一整套确定成形工艺参数和条件的试验方法。他与有关产业部门密切合作,应用上述理论和方法,生产出高精度的导弹零部件,对我国导弹上天作出了贡献。为生产大型零件,必须铸造大型爆炸成形模具,这在技术上和实际施工上都是个难题,他巧妙地发明了分块拼装的惯性模。上述成果一直没有公开发表,直到1981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B.克罗斯兰德(Crossland)访华听了郑哲敏的报告,不胜赞叹,并说现在发表,仍然很有价值。1964年,郑哲敏接受并完成了空中核爆炸冲击波压力标定的任务。当他了解到国家正在积极准备地下核试验时,他急国家所急,主动考虑如何统一描写核爆炸波的衰变与空腔运动规律。经过调研和分析,他认为当时国外把全场分为内部流体区和外部固体区的分区模型存在人为不连续的缺点。1965年,他和解伯民向上级部门提交了“关于地下核爆炸计算模型的一个建议”,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这一模型能够满意地体现介质在流体性质和固体性质之间的紧密耦合及其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变化的天然特征。在此后的两年中,他们应用这个模型对地下核试验的当量预报作出了贡献。几乎在同时,美国也独立地提出了这个模型,然而他们却在我们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不仅在核爆炸,而且在超高速碰撞以及穿破甲等领域都赶上和大大超过了我们。

早在60年代初,郑哲敏就曾提出过用室内小型枪击试验可以代替实弹靶场考核的建议,并且准备研究将流体弹塑性模型应用到穿破甲机理研究中去,以改进我国兵器的落后面貌。1971年,他从干校回研究所后,主动联系兵工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继续指导他的集体完成了杆式弹穿甲相似律研究,并且提出了杆式弹的穿甲模型,这个模型抓住了弹头在孔底边进边碎的特点,引入碎渣作为弹靶作用的中间过渡体,从而改进了国际流行的Tate公式。他全面而又完满地解决了破甲相似律、破甲弹金属射流失稳拉断机理、射流侵彻金属装甲和非金属装甲的机理等一系列问题。他分析了记录破甲弹射流的变形、颈缩和断裂的X光相片。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中,巧妙地采用量纲分析和解析方法给出了射流失稳断裂的计算公式,证明了射流高速段的失稳是空气动力作用的结果,而低速段的失稳则和射流材料的强度性质有关。国际上同一年也发表了射流失稳的文章,但只讨论了低速段,而证明手段用的是数值方法。1975至1977年,他建立了一个描述金属装甲破甲机理的流体弹塑性体模型,指出金属材料的惯性和强度起决定作用,而可压缩性和相变影响可被忽略。据此理论,他提出了一个比流行的Eichelberger公式更符合实际的计算侵彻速度的公式。1981年,他的集体又在记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侵彻过程的X光照片上,发现孔底附近孔壁发生回缩的重要现象。他们分析判断材料发生了热裂解,于是进一步组织专门实验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流体弹塑性加热裂解的侵彻模型。上述工作有力地指导了兵工部门的研制和设计工作。

郑哲敏十分关心爆炸事故和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害,从80年代初期,他便开始组织气相燃烧和爆炸、粉尘燃烧和爆炸的研究,接着又组织煤和瓦斯突出、森林火灾的发生和防治等课题的研究。煤和瓦斯突出这类事故在我国煤矿中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工人的生命安全和煤炭生产。由于现象复杂,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长期研究其发生机制而得不到解决。郑哲敏出于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决心攻克这个难关。他在1982年的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上发表了《从数量级和量纲分析看瓦斯突出的机理》一文,对我国历年发生的大型突出事故从力学角度作了分析和估算,认为突出的主要能量来源于煤层中的瓦斯,而地压只是触发煤层破坏的条件。他指导的集体在1987至1989年连续发表文章,从室内模拟和理论分析两方面不断展开他的想法。他们的室内实验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恒速推进的自持突出;同时还建立了关于两相介质的渗流破坏的简化模型,定性地揭示了突出的主要过程和特征,并且为一个重要的实用突出判据提供了理论说明。

郑哲敏对于爆炸和冲击过程中出现的失稳现象特别有兴趣。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高速射流的拉断失稳问题外,在高速变形固体材料内部发生的绝热剪切以及两块金属在爆炸复合时产生的波状界面现象等稳定性问题上,他都作过深入的研究。在这些工作中,他总是立足于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和资料,除了宏观现象以外,还深入考察金相微观现象,从中选择主要参数,分析彼此间的因果关联,然后再提出理论模型。

从上述工作中,不难看出郑哲敏坚持贯彻学以致用以及理论与实践一致的原则,他始终着眼于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课题,他常说:科学研究不应满足于写几篇论文,他的大多数工作都要做到能为工程界接受和使用的程度,从而得到工程师的承认。他不仅拥有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深厚功底,而且具有敏锐的力学洞察力,在复杂的实际问题面前,他能很快抓住关键的力学问题。他强调实验观测,特别注意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从中发现主要特征,建立理论模型。在他的集体中,往往在研究的第一步就需要研制观测仪器,而且最先得到的科研成果并不属于问题本身,而是一种新仪器。他是量纲分析的专家,在爆炸力学中提出了很多现象的相似律。在理论分析方面,他强调宏观和微观结合的方法,并且善于提出简单而实用的模型和理论。他的科学实践很好地体现了近代应用力学学派的风格。

郑哲敏在爆炸力学学科的发展方面作出了广泛的贡献,它们是:

(1)在声学理论方面,有薄板在水下爆炸击波作用下的变形理论;

(2)在爆炸后期效应方面,有高速射流的准定常侵彻理论、爆炸成形后期的第二次加载理论以及爆破的鼓包运动理论等;

(3)提出了反映爆炸和冲击问题中的高速、高压和高温特征以及惯性与强度相互耦合效应的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多种应用理论;

(4)提出了多种爆炸和冲击的相似律;

(5)提出了多种耦合运动的理论,包括两种物体的耦合运动以及同一物体中流体性质和固体性质相互影响的耦合效应的理论;

(6)在稳定性问题方面,有射流拉断、界面波、绝热剪切等理论。

郑哲敏在他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注意推动爆炸力学在国内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他团结和组织了国内的同行,组织起了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办起了《爆炸与冲击》杂志,定期召开了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的爆炸力学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的从事爆炸工作的人才。

组织制订全国力学规划

制订远景规划

1956年,我国制订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郑哲敏以年轻专家助手的身份参加钱学森主持的第一次全国力学规划的制订工作。

1977年,郑哲敏主持制订了中国科学院的力学发展规划。1978年,郑哲敏又第一次作为主持人之一,组织了制定全国力学规划的工作。他在会前作了充分的准备,组织了一个班子研究力学史,把握力学发展的趋势,明确了20世纪以前的力学曾经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理论研究与生产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力学始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然而20世纪的力学发展则紧密地和应用技术的进步结合在一起,应用力学成为力学的主干。20世纪上半叶,以L.普朗特(Prandtl)、冯·卡门、泰勒为代表的力学大师们为发展航空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阐明火箭、原子弹爆炸原理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力学问题,产生了空气动力学、塑性力学等新的分支学科。在此期间,理论力学也有很大进步,表现在理性力学、摄动理论等方面。

创造一个团结、活跃的气氛

在这次规划会上,郑哲敏遵循团结协作、实事求是、求同存异、各得其所的原则,努力为会议创造一个团结、活跃的气氛。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们各抒己见,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建设的长期发展需要以及国际上力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力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反复酝酿和协商,取得了统一的认识:力学是众多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既是基础科学,也是技术科学。 郑哲敏非常关心一些薄弱环节今后的发展。早在60年代初,他已深切认识到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质在固体力学中的基础和核心的作用,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却相当落后,严重影响了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与使用,以及对实用结构进行精确的力学分析。

对问题的立项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这次会议中,他对这个问题的立项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研究途径方面,他强调金相观测,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道路,这条道路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流体力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当推湍流机理,过去我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位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着艰苦的工作,郑哲敏深深体会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困难程度,应该在规划中把它放在重点的位置上,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此外,郑哲敏对理性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发展也十分关心,他认为过去我国的力学工作片面强调应用,忽视理论分析,更看轻了分析方法以及理论基础的作用,在这次规划中也应该有它们的地位,才能确保力学学科的均衡发展。通过与会专家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在规划中确定了14项重大课题,其中第一项属于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质,第二项则是关于湍流机理。为了支持这两个重点项目,郑哲敏代表力学研究所承担了有关任务,并亲自筹划建立了材料性能研究室,同时请谈镐生领导建立基础力学研究室,分别展开了研究。

破坏规律环境力学等研究

组织和指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变形和破坏规律环境力学的研究

郑哲敏一贯遵循现代应用力学学派的传统,以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己任。他主张:“力学研究所应是以基础性研究为主体的研究所,它的选题应该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高水平地、创造性地满足这一需要。”他又认为,中国科学院应当发挥多学科综合性优势,组织协作研究,切实解决国家建设中的重大实际问题。他始终注视和关切国家建设的需要,通过出差、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寻找和酝酿研究课题。到了70年代后期,在他负责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工作以及制订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力学规划期间,发起、组织了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变形和破坏规律以及环境力学等项国民经济中重大的中长期的综合性力学问题的协作研究。在80年代中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并且已经形成全国性的、稳定的研究队伍。

组织海洋工程力学的研究

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开发近海采油工业。郑哲敏注意到能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认为力学家在这方面应该大有可为。1977年,钱寿易向郑哲敏提出开展海洋土力学研究的建议。不久,林同骥也提出应组织力量研究海洋水动力学问题。郑哲敏认为,力学研究所有条件把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和土力学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组织起来,发挥各自的特长,综合地解决从大气与海水、海浪与结构、直到结构与海洋土之间一系列的相互作用问题。1983年,郑哲敏组织力学所专家到渤海和南海访问海洋石油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和了解,继而组成考察团到挪威、英国的有关部门进行海洋工程方面的考察。经过反复酝酿,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系统研究海洋工程力学的建议。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科学院和力学研究所分别对海洋工程研究做了专项支持,使海洋工程研究在钱寿易的领导下,联合有关研究所,首先在海洋工程地质考察和评价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987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郑哲敏担任中心主任。另外,由林同骥牵头,承担了七五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洋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的研究。经过1987至1991年的大力协同,在海洋石油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务,有力地支持了近海石油的开发工作。目前,郑哲敏又继续负责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海洋工程的安全、防护及海洋环境研究”。

组织材料变形和破坏规律的研究

郑哲敏十分重视固体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他认为,随着当代数值计算能力的加强,固体力学应当更加重视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早在60年代,他就领导了一个研究组开始研究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变形和破坏。70年代初,他邀请陈篪到力学研究所作了断裂力学的专题报告。以后又在1978年他所主持制订的全国力学规划中,把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列为14项重大课题的第一项。并且,为了实现这个规划,他身体力行,规划会一结束,即在力学研究所建立了专门从事这项研究的研究室,展开材料动态力学性质、材料的本构和断裂与细观结构之间关系等研究。接着,他又在中国科学院内,联络力学所、金属所、固体物理所、腐蚀和防护所等单位,发起和组织院内大协作,承担了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基础项目“材料的变形、损伤、断裂行为的机制及其力学理论”的研究,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绝热剪切带、变形与断裂的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单、双、三晶的变形与断裂行为以及在疲劳与蠕变的交互作用机制等研究中,都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考察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

组织环境力学的研究郑哲敏多次出差大西北,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西北缺水,那里是大片黄土或戈壁滩,很少绿洲。如果接连几天下雨,光秃的土地留不住水,经过大水冲刷容易形成泥石流,冲毁铁路和房屋。为此,郑哲敏心里一直感到不安,经常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983年,郑哲敏在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大会上专心致志地听取了水利和能源部门有关水资源的报告,会后又仔细阅读了大会的文集。1984年他应邀访美时,特地去考察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收集并带回有关加州水资源的分布和治理的详细资料。之后,他两次组织科研人员去西南和西北考察自然环境。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主持的所长会议上,他正式提出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1986年,在他为力学研究所制定的主攻方向中,把农业、国土整治及环境科学列为其中的一项。并于1987年和1989年两次邀请中国科学院内地学界的主要研究单位和专家,举办环境和灾害流体力学研讨会。1988年,力学研究所又成立了环境力学研究室。现在,我国的力学界已经和地学界建立了协作关系,共同朝着发展环境力学的方向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开展基础研究

组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

郑哲敏认为:科学院不抓基础研究是站不住脚的,力学的基础研究应该成为力学研究所的一个主攻方向。

经过他多年的酝酿和准备,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所内外专家的支持下,1988年6月正式成立了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开放研究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是:研究探索连续系统动力学中的非线性效应,特别是下面几个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课题,即固体材料的非线性力学性质、湍流与稳定性、非线性波理论、分离与旋涡,以及环境与灾害力学中的若干基础问题等。

实验室彻底实现开放的性质,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科学家担任学术领导,吸引所内外专家,特别是年轻的博士或专家来室工作。目前客座研究人员已占全体研究人员的80%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人则超过40%。

开动和启发创造性思维

郑哲敏在组织这个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刻意创造浓厚的学术讨论的气氛,定期组织有关开题、进展和成果总结的学术会议,以及有计划地组织邀请最新方向的综合或专题学术报告。他认为经常召开学术会议,进行短兵相接的讨论,最能开动和启发创造性思维,很多题目和构思是在热烈的争辩中形成的,他经常参加这类活动,踊跃提问,对揭露矛盾和引导青年起到积极作用,他在课题审批方面注重学科上的先进性,以及研究者的实际能力,他主张重点扶植已经作出成绩的青年学者,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选送他们出国考察和交流。

带动了我国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这个实验室成立三年来在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质、流体的非线性现象和环境流体力学的基础问题三方面已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在国际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58篇论文。实验室已形成一批中年学术带头人,他们的工作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专家,组成了优秀人才的梯队。

郑哲敏认为这个实验室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已经在力学发展前沿的几个方面组织起一个有生气的队伍,今后发展的关键是贵在坚持,保持稳定,决不可急功近利,见异思迁,奋斗十年、几十年,一定能在力学界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一定会带动我国的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简历

1924年10月2日 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43-1947年 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及机械工程系学习,获工程学学士学位。

1947-1948年 任清华大学助教。

1948-1952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科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 1952-1954年 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

1955-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6-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弹性力学组组长,第四研究室副主任,爆炸力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78-1989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80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1990年 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1990年任名誉理事。

1982-1986年 任力学学报主编。

1986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中心主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大会委员会委员。 1988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主任。

1993年- 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论着

1 郑哲敏,钱学森.迅速加热时薄壁圆柱壳应力的相似律.Journal ofthe American Rocket Society,1952,22:144-149.

2 郑哲敏.爆炸成形模型律.国家科委科技报告,1962.

3 郑哲敏.水击波入射于平板时空化的形成.国家科委科技报告,1962.

4 郑哲敏,解伯民.关于地下爆炸计算模型的一个建议.力学研究所研究报告,1965.

5 郑哲敏,谈庆明.破甲机理的力学分析及简化模型.科技参考资料(52研究所),1977.

6 郑哲敏.破甲弹射流稳定性的研究.爆炸与冲击,1980(1).

7 郑哲敏.从数量级和量纲分析看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力学与生产建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8 郑哲敏.力学研究所关于改革的一些设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年报,1984.

9 Bai Yilong,Cheng Chemin,Yu Shanbing.On evolution of thermo-plastic shear band.Presented at XVI Int.Cong.of Theo.and Appl.Mech.Denmark:1984.

10 郑哲敏等.玻璃钢对聚能射流干扰机理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报告,1981;Proc.Int.Symp.onIntense Dynamic Loading and Its Effects,Beijing:Science Press,1986.

11 Cheng Chemin.Mechanics of explosive welding.Proc.Int.Symp.on Intense Dynamic Loading and Its Effects,Beijing:Science Press,1986.

扩展阅读:

1

http://www.gmw.cn/content/2006-09/28/content_481463.htm

开放分类:
物理人物名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4次
最近更新:2012-05-16
创建者:小松博客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庆云乐寿李保坤 

zhdayg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