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一斋
释义

郑一斋(1891年---1942年)是云南玉溪人,祖籍南京应天府。生于清光绪十七年。郑一斋先生是位爱国的工商业者,是昆明大商号----景明号的经理。他交友甚广,多系进步人士。

个人简介

郑一斋(1891年---1942年)是云南玉溪人,祖籍南京应天府。生于清光绪十七年,民国二年(1913年)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师范学校国文科学习中国文学和历史,毕业后因在校学习成绩优良,曾受聘昆明劝学所教书数年。他时常给学生们介绍大文豪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对学生有着良好的影响。此间,因为他已有5个孩子,仅靠教师微薄的收入,生活难以维持,就和老伴开了一家夫妻纸烟店,后经营发达,才辞去教师工作专心经商。后来,“景明号”还到上海设立办事处,成了昆明的大商号之一。

郑老先生经营到他的中年时赚得些钱,但为人很仗义疏财。他说:“我做生意完全是为了生活,不是为发财和享受。有了钱要会用,要用在社会福利事业上,绝不能做钱的努力。钱用的适当,就会发挥有益的作用,用之不当,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成为罪恶之源。”他不但这样讲,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

平生事迹

热心助人

据我所知,得到他经济支援的革命同志大有人在。譬如李公朴先生1941年来到昆明工作时的活动的经费,以及创办著名的“北门书屋”,和后来还办起的印刷厂,出了不少进步书籍,就是得到过郑老先生的经济支援。后来,李公朴先生到缅甸去活动,连出国时的路费都是郑老先生资助。还曾写信给当时在仰光工作的门婿聂叙伦要他替李先生回国时安排好旅费。待李公朴先生回滇时,聂果然为他安排了交通工具,并助以旅费。

关未然同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现任全国文协副主席),1942年从缅甸回到昆明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难,也得到郑老先生的周济。用关未然自己的说法是:“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之后,西南局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决定将一部分党员由重庆疏散开去。于是组织上决定派一批党员由重庆去昆明。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到了昆明以后,组织上又决定派我们到缅甸去,在华侨中开展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1942年仰光沦陷前夕,我们才离开仰光,当时公路交通已中断,桥梁被炸毁,我们还带了一批缅甸华侨青年,靠步行回国,当时真是落荒而逃。到了昆明,住没住的,吃没吃的,正在这时,郑一斋先生给了我们大力的援助,让我们就住在他的家中,给我们每人都发了生活费,这样我们才在昆明立下了脚根。”

周培源先生(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困难时也得到过郑老先生的帮助。建国后曾特去找到郑一斋的长子郑瑞,问及家中有何困难,他愿帮助云云,这是感谢抗战期间郑老先生相助之恩。

1941年,“皖南事变”后,昆明的地下省工委根据上级指示,要疏散一批同志出国。那时候工作在蒋管区的地下党员工薪都不高,一时要筹集起出国的路费是很困难的。刘惠之同志〈刘惠之,易门县人,建国后任全国铁路水路运输专门检察院副检察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秘书长〉多年来一直做郑老先生的统战工作,彼此感情很深。郑老先生得知惠之要离开昆明,连忙送了旅费。后来,我离开昆明,郑老先生得知,旅费也是他相送的。这在当时要紧急疏散,经济上很困难时,这种无私的帮助是多么的难得啊!

早在1936年时,救国会“七君子”(即沈钧儒、邹韬奋、沙千里、李公朴、王造时、章乃器和史良)突然被当局逮捕入了狱。李公朴先生被捕后,他主办的“生活书店”陷于困境,在缺乏资金面临停业的旦夕,就是郑易里同志(现为全国政协委员,郑一斋的胞弟)转请郑一斋出资一两千块大洋,而改组为“读书生活出版社”的。使得该社重振旗鼓,由艾思奇同志管编务,黄洛峰同志任经理,郑易里主管财务。后来,“读书生活出版社”在宣传科学文化,宣扬马列主义,在国统区占领文化阵地起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平、津、沪、宁相继沦陷以后,全国文学、艺术、教育界人士纷纷来滇,在职业无着。在国统区物价飞涨的情况下,云集昆明的穷朋友,许多人是得到郑老先生的支助的。

我第一次和郑一斋先生见面,是在招待朋友的一次宴会上。郑是个矮矮个子的人,说话声音洪亮,健谈且性格爽朗。确实给人以短小精悍的感觉。他总是精神抖擞,脸上闪着亮光,一双特大的眼睛,射出光芒,但不使人感到威严,而是感到慈祥、忠厚。以后,多次在这种场合相遇。那时候,我们需要做上层统战工作,常由郑老先生出面、出钱,提供适当场所,由他设便宴招待。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协助刘惠之同志接待来自延安的周素园先生。这是朱德总司令函示,由刘惠之同他联络接头的。这位周素园先生,原来是贵州省旧政府的教育厅长,建国后曾任过贵州省副省长。他在1935年红军长征路经贵州时,向往革命,跟随红军北上到了延安,抗日战争后,国共正在合作时期,朱总司令派他重返西南开展统战工作。此次来昆明的任务是做龙云的工作,让龙帮助我们把红军路过云南时的伤病员以及被抓人员等,让他们返回延安去。周先生持函找惠之。惠之托郑一斋先生出面先行招待周先生便宴。出席便宴的除郑、周、刘之外,还有杨竹庵、李根源。杨竹庵为龙部下副官长,惠之一直做他的统战工作,通过杨又做龙云的争取工作。这次联系使周先生与杨竹庵相识,以致和龙接上关系。同席的李根源辅助做龙的疏通工作。

李根源先生是国民党元老,曾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是讲武堂第一任总办(即校长),朱德、叶剑英都是他的学生。他还是孙中山先生举行首次同盟会的三十七个签名者之一,同盟会改为国民党时,李是云南省支部的书记长。抗日战争期间回到云南,任云贵监察使,在云南上层是有影响的人物。第二次仍由郑老先生出面宴请周、杨,这次还请来了刘震寰。刘震寰在20年代原是广西军阀,后来被蒋介石搞下了台,他对蒋介石极其不满。抗战开始后来到昆明,因为与云南王龙云有旧,龙委任他做了云南省中苏友协的会长。此人不仅与龙云,就在滇军上层中也广有交友,是有影响的人物。通过他做疏通工作。结果,此事得到了龙的同意,我们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周先生达到了预期目的。有时,虽然并不设宴招待,但也常有借用郑府活动之事,在保密上、在工作便利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郑老先生有两处住宅,一处是在城里北门街北仓坡一号;一处是在大观楼附近,两处我都去参加过活动。1942年5月,关未然、赵沨(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陈凯瑞等同志,我们最后一次在大观楼住所还开过联欢会。其实,我最熟的是北仓坡一号,这个地方,是隐蔽遇险同志的好处所,在旧社会黑暗统治的年月里,郑老先生能把自己府邸提供革命同志避难,不怕牵连自己,也是难能可贵的了。早在1927年,云南反动当局捕捉地下党员最严重的时刻,郑老先生就有过帮助受追捕的同志们的事:有一天晚上,有四、五个同志跑到他家隐藏起来。后来,郑老先生给他们换上老和尚的装束,才安全转移出了昆明。

1942年5月,缅甸被日军占领后,由昆明、重庆派到缅甸去的一批同志,奉组织调遣又回到了昆明。这时,我本人和徐迈进夫妇(徐迈进现为文化部顾问)还有《新华日报》一位姓贾的同,他的名字现记不清了。我们都住在北仓坡一号,在此隐蔽了十多天,然后才安全离昆赴渝。临行前郑老先生又要送路费,我们那时已经接到组织上寄来的款项,就谢绝了他的好意。

回想1942年,我们许多革命同志住在他家,对郑一斋来说,各种风险都存在,他乐观的、热情地接待了这一批同志,也可看出在当时他的思想进步的境界了。1983年,我再回昆明时,特地走访了北仓坡一号旧居,房还在,可住人已全易矣!后来得知,楚图南先生(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冯素陶先生,在战争后期在昆明成立民主同盟时,北仓坡一号也是民盟活动的场所。

个人喜好

郑一斋是个爱学习的人,知识相当丰富。他喜欢读进步报刊,爱读鲁迅先生的著作。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主张要读书就读新书,不仅他自己读鲁迅的书,他还购买《鲁迅全集》十多套赠送友人。他曾为云南大学附属中学购买过不少新书相赠。有一次我和惠之同住北仓坡一号,正遇上郑一斋坐在一个高脚椅上,认真地阅读该书,惠之同志当场称赞他很用功哩!只见他在书本上用红笔圈圈写写,而且又用钢笔加了眉批。他广交朋友,和朋友谈革命未来、谈文学、谈书法、谈旅游,是个健谈的人。

他酷爱旅游,曾经北出山海关,东到普陀山,西上庐山,南登雁荡山。在登雁荡山时是和好友李芷谷同往的。当时,不巧郑老先生正患肚泻,很厉害,李劝他莫要在攀登山顶了,他抖着精神,游性很浓,仍然鼓足劲头,直上了雁荡山顶,并攀到最险峻的地方,人人觉得骇怕,他大叫一声越过瀑布,终于达到最顶峰,看到万点青山环列足下,赞叹不已。他游鸡足山时,他与缅甸著名高僧万慧同行,游兴很高。

郑一斋有一次对我们谈到他的游山时,一次遇见野猪,他手中除了一把伞外,什么武器也没有。他一时情急,猛将伞打开,面向野猪一冲,结果,野猪反而吓跑,他化险为夷,谈得特别开心。

待人宽厚

郑一斋为人宽厚,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聂叙伦也曾谈及过。那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时,他的商号一一景明号雇了个伙计管理金钱,名叫何义龙。有一次他从银行取款回来,见钱多就生了歹心,他企图巧弄假案,放火烧店盗窃这笔钱财。于是他把新滇票每五十元绑成一扎,每扎表皮一张和最后一张都用真钱票,内中全是同样大小的白纸片片,把所盗之款统统送到他在昆的亲戚家中藏了起来。他回到商号里就放火准备把店烧了,再也查不到证据。刚刚起火,郑一斋恰巧来到店中,一齐动了手,紧急灭了火,才使附近邻家免遭火灾。待查款时,发现假象,这时何义龙不得不吐出了实情,何的亲戚闻讯赶快把何所藏之款如数交回。郑一斋不曾再追究和批评这个店员,并还允许他改过仍当伙计。四邻得知此事,说此人放火烧店,若不及时察觉,如果火燃起,势将殃及四邻。这事郑老先生不予根究,他们不得,后来告到官府,何被治了罪。

教子有方

郑一斋是多子女的人,共有12个子女。他对朋友甚宽,可对子女要求甚严,讲究自食其力,不能依仗父母财产,要求他们加强学习,自己应有本事。结果教育的子女皆好,其中四分之一是大学生、留学生,至今从事教育、科学工作。

不幸辞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七月三十一日下午,郑一斋约上杨春洲(现任云南省民革副主委)、艾思城(民盟成员,建国后任对外贸易部司长)等一起活动后,是夜在返回大观楼住处时,路经篆塘边,突然被飞驰而过的美军吉普车撞翻在地,头骨撞碎,次晨便与世长辞了。终年才52岁,埋葬在西山。软弱的云南旧政府对横冲直撞的美军竟毫无追究,郑老先生过早的不幸丧生,我们是很遗憾的,朋友们对他的逝世是怀念的。

友人追念

郑一斋逝世的消息传出后,许多爱国人士也万分悲痛。当时,李公仆、光未然、赵枫、张曼均等人,还为他合写了一首歌曲《您的光辉永远不灭》。歌词如下:

您!崇高的哲人,有着孩子的天真,

您!仁慈的老人,有着少年的热情;

您!应用的志士,在商业队伍里隐身;

您的光辉永不灭,啊!朋友,一斋先生。

像一个慈祥的母亲,您哺育了中国未来的主人;

像一个亲爱的同伴,您鼓舞文化战士们进军;

像一个高贵的隐士,把人间的名利视若浮云;

您的光辉永不灭,啊!朋友,一斋先生。

我们看见您,对青年一片热忱;

我们看见您,为国家忧心如焚;

我们敬爱您,您的爱感召了我们;

您的光辉永不灭,啊!朋友,一斋先生。

青年们为您痛哭,为失掉了慈爱的母亲;

战士们为您痛哭,为失掉了亲切的友人;

我流着泪歌颂您,您的爱感召了我们;

您的光辉永不灭,啊!朋友,一斋先生。

在这首歌曲的后面,李公仆先生还写了《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的短文。在今天我们重读这篇文章,仍然深受感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