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岩 |
释义 | 1 京剧丑角郑岩作为人名,在汉语中较为常见,当代比较著名的主要有京剧丑角、围棋手、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郑 岩 (1941— )男,京剧丑角。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 1951年进入中国戏曲学校,工文丑,师承丑角宗师萧长华老校长及名师高富远、王盛如、汪荣汉先生,1959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京剧院任文丑演员,又拜萧盛萱先生为师,并得到丑角名家王福山、刘斌昆、孙盛武、叶盛章及汉剧名丑李罗克等老艺术家的教诲和指导。他在剧院担任文丑演员40余年,在京剧舞台上塑造过几十个丑角人物,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演传统戏不拘泥模仿前人,而能够结合剧情,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演新编剧目也能灵活运用传统功力深化角色,以善于选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刻画不同性格和类型的人物形象而著称。郑岩嗓音嘹亮,念白清晰爽利,音韵讲究,节奏鲜明,表达人物感情准确、细致,传统戏以《法门寺》之贾桂、《奇冤报》之张别古、《群英会》之蒋干,《审头刺汤》之汤勤,《女起解》之崇公道,《连升店》之店家,《拾玉镯》之刘媒婆等为代表剧目。在新编历史剧中曾以《调寇审潘》之班头一角荣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剧目汇演优秀配角奖”,1999年8月以《弹剑记》之田禄获文化部颁发“表演奖”。在现代戏演出中,他曾因扮演《白毛女》之穆仁智广受赞扬,曾先后与京剧艺术家叶盛兰、袁世海、李世济、冯志孝、于魁智、李胜素等同台合作。被誉为“全能的丑角演员”。郑岩先生退休前担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副团长,曾多次赴港、台地区及欧洲国家公演,并担任主要角色。 1990年参演春晚戏曲小品:《拷红》。 2 围棋手◎ 简介郑岩,1984年出生,黑龙江人,1997年定为初段,1999年升为二段。 获1999年全国少年赛女子组冠军,1999年全国女子个人赛第三名,获1998年广东省运会冠军。 1998年进入广东省队。 ◎ 评价2007年11月6日,第5届建桥杯中国女子围棋公开赛决赛三番棋首局在温州战罢,郑岩二段执白中盘胜王祥云初段,以1比0领先,双方在7日进行第2局比赛。如果1比1战平,将在8日进行决胜局比赛。 本届建桥杯本赛于07年8月15日在北京开赛。郑岩此前两次闯入决赛,均败于张璇八段。王祥云第一次进入该项比赛决赛。 王祥云执黑先行,序盘阶段,王祥云在左上角的着法被观战的老聂批评为“背书老先生”,她为了取得左上角十几目实地,放弃先手权利,郑岩抢先在右上角动手,王祥云的应对过于普通,被白棋点角后,黑棋实空有不足之虞。 黑棋终于得到先手在左下角行棋,郑岩一毛不拔,牢牢守住角空,王祥云此时却以虚换实,连续在中腹落子,白棋无比舒畅地守住左边实空。 郑岩随后的着法被老聂戏称为“猛兽”,她挥兵深入棋盘下边黑棋边空。但王祥云似乎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她颇为大度地让白棋生根做活,最让老聂难以接受的是,白棋还获得了先手! 棋局至此,老聂判断,郑岩只需在右边上向广袤的中腹跳一手,遏制黑棋围成大空,白棋即将乐胜。老聂指着中腹跳的一手棋说,“如果郑岩下出了这手棋,那她就是顺风满帆,一会王祥云只能去马来西亚或者新加坡去找她了。” 哪曾想,郑岩却放着老聂指出的那手堂堂正正的胜着不要,偏要深入黑棋边空,寻衅与黑棋一战。此际已是“光脚”的王祥云自然求之不得,她强硬地断开白棋归路,与白棋在中腹形成天下劫。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王祥云突然在双方逼视着的时候眨眼了。她主动放弃劫争,退让了一手。但即便如此,因郑岩一手退下得不是地方,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黑棋将右边盘白棋打成一大块“饼”,难看之极。 午餐时,毛昱衡问郑岩为什么放着坦途不走,偏要选择苦旅?郑岩很自信地说,“我觉得还不错啊!女子围棋哪有个谱啊,我这会下得难看,但过一会她(王祥云)没准就要下出更难看的棋来。” 下午续战,王祥云果然在中腹应对中出现疑问着。本来郑岩已经将射门的机会抛给她了,但她仅仅在数回合之间,又将此机会浪费。白棋挣脱羁绊,大块舒畅地跳向中腹,扬长而去,黑棋大块反而不活,两相对比,天壤之别! 王祥云尝试着点入白棋右上角,造出一个劫争,但因为黑棋要杀白角,必须连下三手才能和白棋争劫,实在遥不可及。郑岩看得分明,索性不理,抢先于外围动手,等到黑棋惊觉已在悬崖边上时,为时已晚。老聂为了给棋迷讲清楚,将双方对杀的过程一一演变,结论是,“白棋将快七气杀死黑棋。” “可能是她们今天都还没有进入状态,这盘棋的质量很一般,因为照顾她们的面子,我还没有在电视直播中怎么批评她们。”老聂这么说道。第2局比赛继续在原地进行,由郑岩执黑先行。本次比赛冠亚军奖金分别为10万、5万元。 ◎ 对战比赛中围棋规则(如中国古棋规则)是“子多为胜”——生存棋子较多的一方获胜;构棋规则(如中国现行规则)是“地多为胜”——占得地盘较大的一方获胜。前者,因眼位非子,故要扣除每块棋的基本眼位;后者,因眼位是地,故要将每块棋的基本眼位计算在内。 建桥杯决赛第三局郑岩(黑)VS张璇(白),终局后,黑棋有2块,白棋有5块,无双活。按构棋规则(黑先贴7点半,还3又3/4点),结果是郑岩的黑地为184点,张璇的白地为177点,黑贴7.5点,白胜半点(半目);按围棋规则(黑先贴7子半,还3又3/4子),结果是郑岩的黑子为180子(两块黑棋的4个眼位不是子),张璇的白子为167子(5块白棋的10个眼位不是子),黑贴7.5子,白胜5.5子(5路半)。 现在,再来说一说围棋的还棋头。 把黑棋的4个眼位看作黑方的4个虚拟的假子,把白方的10个眼位看作是白方的10个虚拟的假子,白方便多得了6个假子,所以白方要还给黑方3个假子,才算公平。白方还给黑方3个假子,操作手续就是从黑白棋子交界处取下3个白子并换上3个黑子——这就是“还棋头”。 还棋头的实质就是平衡两方虚子的数量,所以计活子规则将还棋头后的局面称为“停虚之棋”(停,相等也)。将眼位假想为“子”(称为虚子或假子),将虚假之子与真实之子合起来称为“复子”,则黑白两方复子数量之和为361,于是便可设立归本数而只数一方了。 还棋头数子法原理是:在黑白两棋虚子数量相等的条件下,两方复子数量之差恰等于两方真实活子数量之差,于是可比较两方复子数量来计算胜负。 本局还棋头后,白方张璇有复子174子,黑方郑岩有复子187子,为郑岩大胜之局。 ◎ 专访郑岩第5届建桥杯中国女子围棋公开赛三番棋决赛昨天在温州进行了第2局较量,广东队小将郑岩延续了良好的状态,执黑以4又3/4子的优势大胜王祥云,从而以2比0的比分加冕冠军,并获得10万元冠军奖金。这是郑岩夺得的第一个全国比赛冠军,也是广东女子围棋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昨天(7日)轮到郑岩执黑先行。郑岩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行棋节奏,布局取得成功,右上和下方撑起两块大模样。形势不利下的王祥云选择侵入下方黑棋的势力范围,挑起战斗。由于局部黑子力有优势,白方的作战显得有些勉强,虽然将黑棋下边的模样全部掏空,实地稍有挽回,但是黑棋整体厚实,仍然是优势的局面。 中盘战完全进入了郑岩的步调,王祥云的攻击虽然强硬,但却并未取得任何实际效果,双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下午续战,局面不利的王祥云又把矛头对准中腹黑龙,展开强攻,作最后一搏,无奈无法得逞。优势下的郑岩选择了稳健的转换,将右上白四子吃掉,王祥云则将左上黑棋尽数吃掉,虽然转换的结果是白稍便宜,但是根本不足以逆转局势,而全盘也没有了任何变化的余地。最后王祥云顽强地收完了官子,郑岩以4又3/4子的巨大优势取胜,并以2比0的比分结束了比赛,首次问鼎建桥杯冠军。 23岁的郑岩和19岁的王祥云实力相差无几,都是当今中国女子围棋的佼佼者,但在大赛经验上,郑岩明显要高出一筹。决赛首局,本该势均力敌的比赛成了“一边倒”,后半盘王祥云步调混乱导致败局,这与经验的缺乏不无关系。而对郑岩来说,前两次进入决赛却始终无法逾越张璇八段的铁闸,本次比赛,四连冠的张璇早早被小将宋容慧淘汰,一路稳健发挥的郑岩二段终于修成正果,夺得当今中国女子棋坛分量最重的一个冠军,这是郑岩夺得的第一个全国比赛冠军,同时也是广东女子围棋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3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女,1970年12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导。 2004~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2005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是知识发现与决策支持系统。具体包括:数据仓库与OLAP,数据挖掘、CRM、Web挖掘、智能搜索和机器学习等。主要的应用项目研发是知识发现在电信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运营商数据仓库建模、客户生命周期及其应用、客户识别、客户维系与挽留和竞争对手的预测分析等。 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3篇;编写教材3部,译著7部;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横向项目的研发,主持完成两项校级教改项目。 4 原武夷画院副院长◎ 简介郑岩 (1914—1997),字阿石、彭城老农,江苏徐州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曾先后在南京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得到著名画家高希舜、陈之佛、傅抱石、张书旗、李苦禅诸师的教诲。在校期间,其作品参加全国第一届美展,并选送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展出。毕业之后,在各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好评。建国后,定居风景优美的武夷山麓。他花鸟、山水尽皆擅,所作花鸟画,多取材鹰、鹫、鹭、山雀等,多以简笔大写意手法表现。用笔精练,构图空灵,设色古雅,神韵兼备。画风与其徐州人的气质、个性相融。他博采众长,善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化,形成有法之中无法,无法之中有法,从而凝练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曾任武夷画院副院长、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逸仙艺苑会员,崇安县政协常委,武夷山兰亭学院客座教授。 ◎ 怀念阿石怀念写意画大家郑岩 张自生 郑岩离我们而去越来越久了,但他的绘画艺术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没有忘记武夷山下的美须老人郑岩的艺术与为人。 郑岩,笔名阿石、彭城老农,曾为武夷山市文化馆馆员、武夷画院副院长、顾问、福建省美协会员。1914年生,江苏徐州市人,毕业于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六十多年前,他与我国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友厚并一同在“兵家必争之地”的彭城一起学习京剧艺术和绘画艺术。从李可染先生为郑岩画展写的《追昔青春弄琴鼓,而今白发话朱墨——记我与郑岩》的文章中记载:“那年郑岩仅十四五岁,他聪慧天成,才华横溢,喜读诗词,深爱艺术。他那可喜的天赋歌喉,清婉嘹亮,又加勤学苦练,日夜钻研,既能演唱,又好琴鼓。”对郑岩的家庭和艺术历史,李可染先生了如指掌,同时对郑岩的艺术给予很高评价。李可染先生在文章中写道:“他(郑岩)不仅喜欢京剧艺术,更酷嗜国画。他出生于徐州一个诗书门第的旧家庭,祖父辈均系耕读传家、书画之士,家藏历代许多名家书画。他童年时代耳濡目染受到家庭影响和长期熏陶很深,六七岁时即就地画人画马;十六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徐州私立美术学校,从王琴舫先生学画;次年,考入南京美专,从高希舜、李苦禅、陈之佛诸先生学画,毕业后又转入中大艺术系从陈之佛、傅抱石两先生学工笔花鸟和山水画,得到名师真传,基础打得很深,功力深厚。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入侵,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在此兵荒马乱中天南地北,天各一方,一别五十余年矣!……,近期突然发现他的作品,我十分惊奇,没想到他有如此惊人成就。”李可染先生对郑岩的花鸟画十分赞赏,他说郑岩的画“‘他用最大的功力打进来了’,但他不泥古,他敢于舍弃那些心爱而陈腐的东西,摈弃于大海;更勇于而且善于虚心地向自己无知的东西吸取养分,哪怕是儿童画。他清楚地认识到创作新法决不是任意涂抹,欺人骗己所可形成的,迈步艺术途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去别无任何窍门捷径可寻,郑岩以其卓越可贵的心身劳动,聪慧理智才华悟出了前人所未发现的新规律、新技艺,从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创出了自我新法,反映出时代精神所需求而表现的形式美,他在默默无言、无声无息地‘用最大勇气打出来了’”!郑岩的艺术成就无需我介绍,大师李可染的评价足以说明郑岩艺术的极高造诣和价值。可以总结为郑岩的花鸟画,笔简意深、水墨蕴道,独具一格;郑岩的山水画大气磅礴、韵味感人,别开生面,郑岩的艺术意蕴超逸、卓尔不群,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每当我看到武夷山巍巍大王峰的时候,我就想起长着满脸美胡须的郑岩老人,他虽比我年长,但善良、和气,与我们一起创办了武夷画院,早期他任画院副院长,工作兢兢业业,对艺术探索执著、认真,后来退休当顾问了,还是一如既往研墨不息。每逢与他一起在国际兰亭学院为外国学员上课的时候,他总是吹拉弹唱、泼墨挥毫、多才多艺、认真负责、形象感人。1988年8月,他赴美国夏威夷、洛杉矶、旧金山、好莱坞、莫卡岛等地讲学、访问、办展归来,应该是自感到自己年事已高,为了对人民作出更大贡献,经过多方筹措、联系,他把一批自己毕生创作的精品和存画分别赠给武夷山市政府和武夷画院收藏,他的无私奉献和对艺术的无限忠贞令人感动,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德艺双馨”的为山区作出卓越贡献的画家。 我们不能忘记郑岩,他的精湛艺术与善良人格将永远与武夷山同辉。 阿石天趣一绝——怀念花鸟大写意画家郑岩先生 施德善 给我印象最深,堪称中国画一绝的,鹭鸶或白鹤等大写意水墨画,惟有出于阿石——即原武夷画院副院长、顾问、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客座教授郑岩先生,其艺术精湛而意蕴超逸的简笔泼墨之手。我珍藏已二十余年的一幅小斗方《双鹭》,就是这样的大作真迹。 记得,当时我是省城一家专业性报纸副刊编辑。可能由于我编发过郑岩先生的画作,过不多久他为了表示谢忱,特意邮寄了一幅鹭鸶小品赠予我。当我收到时,心里非常感动。我觉得,他的这幅作品绝非平常应付之作,而是既率意自然,又极其讲究的一件珍品宝物。主画面上,是栩栩如生、炯炯有神的鹭鸶,双双高雅的伫立于浅水滩头,背景乃删繁就简、恣意飘荡的芦苇。那挥洒自如而精炼、大气的线条,那妙若神采而意蕴超逸的墨韵,那别出心裁而空灵大气的构图,以及那淡雅的设色,酣畅的题款,皆可百读不厌,极其耐品。至今,我还时常地取出来细细欣赏。对其中落款的“阿石”二字,总是不由得心生天趣和敬意。 然而,那时的我对郑岩先生未曾谋面,不甚了解。只是从有关他的图片上感觉到,他双眸和善,神态澹定,面宠清癯,银髯飘逸,俨然一个大画家气质和风度。一晃二十余载,近悉郑岩先生已故十周年,收集有他近百幅画于武夷山的遗墨《郑岩之画》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因而想起他寄赠给我的《双鹭》,想起他究竟怎么离开人世,以及他的经历和取得的其他艺术成就。于是,在网络上,搜索起有关他的一些文字记载资料…… 据有关档案记载,郑岩1914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父均系耕读传家,书画之士,家藏许多名家书画。他童年时受到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7岁时就能画画,16岁中学毕业考入徐州私立美术学校,师从王琴舫先生学画。次年考入南京美专,从高希舜、李苦禅、陈之佛诸先生学画,毕业后时逢日本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年代,荒废了大好的创作时光。他在一幅自题联中叹道:“一生沦落风尘路,半世沉浮浪迹人。”后入中央大学艺术系,从著名画家陈之佛、傅抱石两位老师学工笔花鸟和山水画。同时,投入大自然怀抱,吸取创作养分。在校间就有工笔花鸟画《竹林双雉》在全国首届美展上参展,还选送巴黎世界博览会参展并获奖。七十年代下放武夷山,潜心花鸟、山水画艺。生前曾任武夷画院副院长、顾问,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客座教授。先后很多地方举办画展,作品流传美国、日本、意大利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广泛深远。1988年,他到过美国作画讲授,1991年应请为天安门管理局作长卷。著名画家王个移题联赠他:“画意雪封蕉叶,诗情月下梅花。”1996年,他在弥留之际将平生创作的近两百多幅精品,及收藏的数十幅名家画作,全部捐献给当地,为武夷山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想不到,郑岩先生与李可染大师还有一段深缘。李可染对他的家庭和艺术经历了如指掌,而且对他的艺术造诣和价值给予很高评价。他们一同在“兵家必争之地”的彭城学过京剧和绘画艺术。李可染为郑岩画展写的一篇文章记载,郑岩聪慧天成,才华横溢,喜读诗词,深爱艺术。不仅喜欢京剧艺术,更酷嗜国画。后来得到名师真传,基础打得很深,功力深厚……李可染赞赏他的花鸟画说:“他不泥古,敢于舍弃那些心爱而陈腐的东西,更勇于而且善于虚心地向自己无知的东西吸取养分,哪怕是儿童画。他清楚地认识到创作新法决不是任意涂抹,欺人骗己所可形成的,迈步艺术途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去别无任何窍门捷径可寻,郑岩以其卓越可贵的心身劳动,聪慧理智才华悟出了前人所未发现的新规律、新技艺,从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创出了自我新法,反映出时代精神所需求而表现的形式美,他在默默无言、无声无息地‘用最大勇气打出来了’!” 不幸的是,1996年他回徐州老家时不慎摔倒,就这么匆匆的离去。 这次,当地为他精心出版画集,我想这是对已故大画家郑岩先生的最好纪念。如若先生在天有灵,定感欣慰吧。 5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山东安丘人,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历史学博士。曾任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访问学者、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与美术考古,开设有《考古学概论》、《中国美术考古学》等课程。 专著有《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1992)、《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2002)、《中国表情》(2004)、《山东佛教史迹》(第一作者,2007)、《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第二作者,2007)《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第一作者,2007)等,合译有《礼仪中的美术》(两卷,2005)、《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待出),发表论文数十篇。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承担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等课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