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循华 |
释义 | 郑循华,研究员,女,四川名山人,1964年10月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系﹔1990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获生态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获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工作,目前兼任德国Karlsruhe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人物简介: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有一位事业有成、为人敬佩的青年女科研人员,她为人正直,淡薄名利,善于协作,工作极为刻苦,学风特别严谨,酷爱科研,精益求精,工作中勇于创新、业绩显著,是生态环境、大气化学研究领域涌现出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她就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和杰出青年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循华博士。 出身贫寒,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郑循华出生在偏远的农村,生活环境和条件十分艰苦。小学毕业,她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县重点初中班录取。初中毕业时,她独自做了和班上的农村同学不同、令老师感到意外的选择:没有报考中专,而是选择了上高中,准备考大学,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的选择,在当时的农村学生中是相当稀少的。上高中,因为开支大,更让家里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但是,在学校提供的甲等助学金和补助粮以及老师们经常解囊支持下,她克服了生活上的一切困难,刻苦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入初中时班上入学成绩排名最后,到初中毕业那年曾经上升到前十名,这样的前进势头在紧接着的两年高中学习中一直保持,直到预考全校第二和高考全县第一,甚至在大学也一样,从大学班上入学成绩中下等到毕业时因成绩特别优异而免试直接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 郑循华性格中的坚毅、执着、刻苦、以及从小树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是她逐步走向成功的基础。初中最初阶段,她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尚不好,好几次考试曾经不及格,大考成绩在班上靠后。当时老师将班上的学生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上高中考大学的,另一类则是考中专“脱农皮”的。老师为她制定的初中学习目标自然是争取毕业时考上中专。有一回,老师弄来几本《小英汉词典》(当时的词典非常少),明确只给准备考大学的学生。她当时要求老师也给自己一本,老师说:“你又不考大学,要它做什么?”而她还是坚持要了一本。事实上,这本词典对她后来初、高中英语学习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概是初中三年级,有一回写作文,她一想到自己一上物理课就控制不住地打磕睡就非常生气,随手就写上“成天一上课就打磕睡,还说自己长大想当科学家呢!”结果没想到,老师居然把那篇作文在班上念了一遍,还在同学们面前夸她有当科学家的抱负。这下可糟糕透了,有好几位女同学一见她就嘲笑道:“科学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样的嘲笑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甚至到上大学了有的同学一见面还这样嘲笑。上大学以后的很多年里,一回想起同学们嘲笑时的音容相貌,心中就不是滋味。每当这个时候,她总告诫自己,一定要当上科学家!从上大学开始,当科学家真正成了她的梦想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阻挡不住她追求名副其实的科学家称号的步伐。就这样执着地追求、苦苦地耕耘,十几年过去了,她终于当上了在大气化学和全球变化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青年科学家,而且成为佼佼者! 抱着为农业献身的理想,在上大学时,郑循华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土壤和植物营养专业。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她被免试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师从中国著名土壤学家、原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所长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创始人之一曾昭顺研究员,攻读农业生态学硕士学位。尽管曾先生已于1993年与世长辞了,但他那严谨治学、忘我奉公的作风却对郑循华的人生观和科研作风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990年毕业后,郑循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工作。三年之后,她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大气化学的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留在大气物理所里从事温室气体生物源排放研究。经过几年埋头苦干、潜心钻研,199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被聘为博导,是该所目前仅有的两位女研究员之一。在她人生37岁的时候当上研究员,这对于她这个农村出生的女性来说,是对她这些年辛勤工作的最大肯定。眼下,德国方面正在为她申请一个德国教授职位,她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而她呢,却是一个立志为祖国效力的中华赤子,拳拳之心令人敬佩!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成绩卓著 郑循华承担着多项重要的科研课题,她所进行的大气化学方面的研究与常规的气象工作不同之处就是,从最初的观测数据开始到之后的数据分析以及得出科学结论,每一步都需要亲历亲为,尤其是基础的野外观测数据采集工作,需要常年在野外进行,而野外观测的条件又很艰苦,工作也非常辛苦。但为了收集更多更准确的实验数据,她经常在野外连续一呆就是几周甚至几个月,早出晚归,认真实验,从不抱怨。为了使得观测数据更加全面准确,她与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还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得观测水平不断提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进一步与国际高水平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后期的数据分析和撰写论文中,她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广泛查阅资料,不断改进分析方法,深入分析观测数据,攻克每个疑点和难点,从而撰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在这个过程当中,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都是常有的事。 作为课题组和研究室的主要成员,只要是需要她干的,不管困难多大,她都努力地去完成。在200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时,她既要负责收集和整理资料,又要代表实验室作学术报告,时间十分紧张,准备过程十分辛苦、繁琐,她一连几星期几乎每天都住在办公室,彻夜整理资料、统计数据、填写表格,与此同时,还认真准备实验室有关大气化学的研究进展报告和口头学术报告。最终实验室评估材料和她的报告都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好评,而她却因过度劳累而哮喘发作病倒了。在美国New Hampshire大学访问工作期间,为了编制模型,她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掌握了一门新的计算机语言,编制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模型模块。为了调试好模型,她连续两个多月每天在实验室加班至深夜两点左右,认真校对每一个数据,直到把整个模型调通并计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她的工作精神和聪明才智使与她在美国一起工作的一位德国科学家深受感动,回到德国后很快就提出与她进一步进行合作研究。1994年以来,郑循华率领她的课题组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科研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学习交流先进的知识,不仅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也向发达国家的科技界展现了我们中国科学家的优秀风采。 郑循华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在生态系统一氧化氮排放研究方面,她将国际学术界对生态系统一氧化氮排放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一个可以同时描述农田一氧化氮排放的日变化和逐日变化进程的化学动力学经验方程。她关于农田一氧化氮排放的两篇研究论文几乎同时被国际著名刊物Gkobak Chang Biokogy正式发表。她在农田氧化亚氮地气交换的土壤湿度效应方面的发现被国际刊物Chemosphere-Gkobak Change Sciences的主编特邀发表。目前郑循华还以其出色的科研成就获得了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主持开展关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不仅面向国际该领域的学科前沿,同时还直接服务于国家环境外交的紧迫需要。国内外有影响的同行专家对于郑循华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如“文章提供的研究结果为达到这一目的做出了有实质性的贡献”、”论文记录的数据集是独一无二的”、“对了解全球和区域氮的状况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包含有多个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将会激发出多个新的研究领域”等等。 郑循华所取得的突出研究成果使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是第三完成人)、曾获北京气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大气科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和杰出青年。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4篇代表作均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她发表的论文已经被他人广泛引用达近70次。郑循华经常活跃在国际学术界,发起和主持了几项与德国、美国、日本相关研究单位的合作研究,先后主持召开两次中德双边学术会议,还被日本邀请作为唯一的外国科学家出席日本2002年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年会,并做了大会学术报告。这些情况不仅充分显示出郑循华不但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国内外影响。也显示出她出色的学术组织才能和杰出学术带头人的良好素质,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人才。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淡薄名利 为了课题组的长远发展,郑循华毫不犹豫地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同行人才,并协同工作,甚至甘为人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通过“百人计划”项目引进到课题组的黄耀研究员说:“要不是1999年在美国认识郑循华,我不可能到大气所来工作?我很荣幸我们有缘合作,郑循华对其研究工作的浓厚兴趣和从不患得患失的品格是我们能够卓有成效地合作的基础。” 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之一,郑循华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大家只有紧密团结、相互帮助,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把事情做大”。每当自己取得一些成绩时,她总是说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她自己什么也做不成。当别人有事需要她帮助时,她总是尽最大的努力予以帮助。自从知识创新工程开展以来,对外交流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经常有接待外宾和国内来访学者、写成果宣传材料和科普宣传等义务工作,无论科研工作多么繁忙,只要所领导或部门领导布置给她的工作,她都毫无怨言将工作圆满完成。野外实验需要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她常常自己掏钱采购食物,并热心地给大家做饭。当同事或学生有难处、不开心时,她不但劝慰,还经常提供钱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事们都夸她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 通过多年非常卓有成效的合作,如今,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她本人在内的三位中青年研究员共同领导的一个研究组。这个研究组由大约4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以及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这样的研究组在国内外均是少有的,因为通常科研人员一旦自己成为研究员或教授以后,就自己独立领导一个研究组。而他们三个研究员都不愿意各自分开,因为大家有这样的共识:今天的科研,靠散兵作战是做不成事的,只有大家优势互补地交叉协作,才有可能做出大的科研成果,就好比一个足球队,尽管各个队员的个人技术都很高超,但如果配合不好是很难赢球的。尽管这个研究组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小有名气了,但他们的目标是:再经过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发展成国际知名的研究群体,使其研究工作始终站在国际同领域的最前沿。 郑循华不仅科研工作认真、刻苦,更具有为人称道的人品。去年所里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推荐她作为所党委委员的候选人,她得知后,觉得所里还有别的同志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就主动推荐别人,自己退出选举。同事知道后,直替她惋惜,她却说,应当让更有能力、更适合做此项工作的人去担任有关职务,无论她本人是否担任党的干部,她都会认认真真地把需要她做的一切工作做好。科研之余,她经常找部门的科研骨干谈心,谈对国家、对当前形势的认识,提醒科研人员在取得科研成果之时不要忘记自己国家和人民多年来的培养之恩。她常对研究生们讲,一个人人品过硬,才能把科研工作做得更好;只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不会患得患失、在自己个人的利益之内绕圈子。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1996~1998年,因课题经费较十分紧张,课题组的计算机不够用,她在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方便科研,自己掏钱买微机用于野外实验工作。在与别人的合作中,她从不为个人经济利益计较,每一个与她合作的人都感到非常愉快。她总是把自己取得的工作成绩归功于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她常常说:“我非常幸运地在工作中遇到了既志同道合又优势互补还人品高尚的几位同事。” 由于郑循华在工作上一贯勤奋努力,使她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但她对名利却看得很淡,总是把对科学目标的追求始终放在首位。她第一次申报研究员,评审规则由评审人员总数2/3票通过临时改为3/4票通过,她刚好差一票没能通过,同志们都非常同情她,建议她申报所长特批,因为评选规则规定所长可以特聘1~2名优秀人才为研究员,如果被聘为研究员,当年就可以分配三间住房,改善她十分困难的家庭住房条件。而她自己却能很平和地对待此事,说不必去麻烦所长,只要把工作做好,下次再争取。 爱护学生、培养新人、注重亲情 郑循华同志十分注意对更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三十八岁的年龄,正是在事业上大干一番的时候,但郑循华认为一个人再能干,也不如一个集体的力量,一个集体就应该时刻考虑补充年轻的力量。因此,一有机会,她就鼓励年轻同志积极申请课题,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她曾多次给大家讲解如何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报告,把自己的体会、经验和想法都毫无保留地与大家交流。2002年2月,她利用春节休假时间,为组内的年轻同志修改了三份申请报告。作为导师,她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使他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学习。她得知一位在野外工作的研究生的父亲生病需要医治时,她立即赶往野外实验站接替他的工作,让该研究生赶快回老家带父亲治病。对学生的科研工作,她总是细心指导,认真地审阅和修改他们所写的论文,努力帮助他们尽快提高科研论文写作水平。在观测站,除了指导实验工作,就是帮助研究生写学术论文。2002年5月在野外出差两周,每天早晨4:00点钟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才休息,这期间除正常的实验工作,还为研究生们共修改了4篇论文,目前已全部被国内CSCD收录的刊物正式发表,而这4篇论文,均是研究生们为第一作者。她对自己规定:研究生本人也需要发展,她不要研究生为她发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因为在她过去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为她的导师发表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 她现在经常向自己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们讲述自己过去的老师是如何教书又育人的。她常把老师们比作自己的再生父母,一点都不过分。她认为,自己今天的富有特点的为人处事方式也是科研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是从她的老师们那里继承来的。她常说自己很幸运,在学习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老师。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教给自己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今天,她在搞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担负起了教书育人的重任,她时时都在努力用过去老师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研究生们。她非常希望能把老师们的优良品德传下去。 由于工作非常繁忙,需常年野外出差,即使不外出,除正常上班外,也因家里没有工作条件,她每天晚上和周末都要在办公室加班,这使郑循华觉得非常愧对自己的家人。1994年,正当郑循华正负责实施一个野外站的实验研究工作时,孤身一人在老家生活的父亲患脑溢血病危,她急忙赶回去将父亲抢救过来,但由于工作脱不开身,她仅仅在医院里照顾了父亲两个星期,就不得不将父亲托付给老家的邻居照看,自己返回实验站继续实验工作。因缺乏精心护理,父亲未能恢复,完全丧失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给日后的生活增添了无比的痛苦。为此,郑循华无比内疚与自责。因郑循华是独生子女,老家没有任何亲人,只能把父亲从四川老家接到北京来一同生活,加上一个小女儿,一间一套34平方米的住房,一家四口挤在里面一住就是六、七年。家里生活琐事基本上全压到了丈夫一个人的身上,为此她经常感到自责。因此,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她总不忘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对丈夫和女儿的责任,一有空在家,她或是做家务,或是指导女儿作业,或是为生病的父亲和工作也十分繁忙的丈夫洗洗涮涮。有时候晚上女儿实在离不开她,她就先把女儿哄睡觉,再到办公室加班工作,有时一直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1年,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到大气物理所视察工作,郑循华博士代表大气所青年科学家向院长汇报工作。由于她扎实的科研功底和突出的科研成果以及出色的演讲,报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汇报会结束后,院长高兴地握着她的手,问她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她骄傲地说:“我的所有学位都是在国内取得的,是祖国的老一代科学家培育了我!”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变化生物学,碳、氮微量气体地气交换,氮循环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排名第三) “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 “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1998年) “中国科学院(京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学笃风正”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2003年) 北京气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998年) 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 “学笃风正”大气科学优秀博士论文奖(1996年)等 主持的研究项目或课题主要有:"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项目)﹔"CO2升高影响稻麦轮作农田-大气痕量气体交换FACE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田NO排放的实验与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稻田碳氮微量气体排放的过程模式研究"(中德交流与合作项目的中方首席科学家)。 主要论著有:Sun, W.J., Huang, Y., Chen, S.T., Zou, J.W. and Zheng, X.H., 2007. Dependence of wheat and rice respiration on tissue nitrogen and the corresponding net carbon fixation efficiency under different rate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24(1): 55−64. Zheng X, Zhou Z, Wang YS, Zhu J, Wang YL, Yue J, Shi Y Kobayashi K, Inubushi K, Huang Y, Han S, Xu Z, Xie B, Butterbach-Bahl K, Yang L, 2006. Nitrogen-regulated effects of free-air CO2 enrichment on methane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Global Change Biology 12 (9), 1717-1732. Xu, Z., X. Zheng, Y.S. Wang, Y.L. Wang, Y. Huang, J. Zhu, 2006. Effect of free-air atmospheric CO2 enrichment on dark respiration of rice plants (Oryza sativa L.).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15, 105-112 Yue, J., Y. Shi, X. Zheng, G. Huang, J. Zhu, 2006. The influence of 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 on microorganism of a paddy soil in the rice-growing season. Applied Soil Ecology 35(1), 154-162. Jiang CS, Wang YS, Zheng XH, Zhu B, Huang Y, Hao QJ. 2006.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three paddy rice based cultivation systems in southwest Chin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3 (3): 415-424. Werner C, Zheng X, Tang J, Xie B, Liu C, Kiese R, Butterbach-Bahl K, 2006. N2O, CH4 and CO2 emissions from seasonal tropical rainforests and a rubber plan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Plant and Soil 289, 335-353. Zhang LH, Song CC, Zheng XH, Wang DX, Wang YY, 2006. Effects of nitrogen on the ecosystem respiration, CH4 and N2O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freshwater marshes in north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DOI 10.1007/s00254-006-0485-9. Ding, W. Y. Cai, Z. Cai, X. Zheng, 2006. Diel pattern of soil respiration in N-amended soil under maize cultivati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0, 3294-3305. Huang, Y., Zhang, W, Zheng, X.H., Han, S.H. and Yu, Y.Q., 2006. Estimates of methane emissions from Chinese rice paddies by linking a model to GIS database, ACTA ECOLOGICA SINICA, 26(4):980−988 Jiao, Y., Huang, Y., Zong, L.G., Zheng, X.H., Sass, R.L., 2005. Effects of copper concentration on methane emission in rice soils, Chemosphere, 58(2):185—193 Zou, J.W., Huang, Y., Sun, W.J., Zheng, X.H. and Wang, Y.S., 2005. Contribution of plants to N2O emissions in soil-winter wheat ecosystem: pot and field experiments, Plant and Soil, 269:205—211 Zou, J.W., Huang, Y., Jiang, J.Y., Zheng, X.H. and Sass R.L., 2005. A 3-year field measurement of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rice paddies in China: Effects of water regime, crop residu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Global Biogeochem. Cycles, 19, GB2021, doi:10.1029/2004GB002401 Zou, J.W., Huang, Y., Lu, Y.Y., Zheng, X.H. and Wang, Y.S., 2005. Direct emission factor for N2O from rice-winter wheat rotation systems in southeast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9:4755—4765 Zheng, X.H., Han, S.H., Huang, Y., Wang, Y.S. and Wang, M.X., 2004. Re-quantifying the emission factors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and estimating the direct N2O emission from Chinese cropland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8, GB2018, doi:10.1029/2003GB002167 Zhongjun Xu, Xunhua Zheng, Yuesi Wang, Shenghui Han and Yao Huang, #Jianguo Zhu, #Klaus Butterbach-Bahl,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and N fertilization on CH4 emissions from paddy rice field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Vol.18, GB3009, doi:10.1029/2004 GB002233, 2004 Huang, Y., Zhang, W., Zheng, X.H., Li, J. and Yu, Y.Q., 2004. Modeling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ies with various agricultural practic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doi:10.1029/2003JD004401) Huang, Y., Zou, J.W., Zheng, X.H., Wang, Y.S. & Xu, X.K., 2004.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as influenced by amendment of plant residues with different C:N ratio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36(6): 973-981 Jiao, Y., Huang, Y., Zong, L.G., Zheng, X.H., Sass, R.L., 2004. Effects of copper concentration on methane emission in rice soils, Chemosphere, doi:10.1016/j.chemosphere.2004.03.005 Zou, J.W., Huang, Y., Zheng, X.H, Wang, Y.S. and Chen, Y.Q., 2004. Static opaque chamber-based technique for determination of net exchange of CO2 between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atmosphe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9(4):381—388 Zou, J.W., Huang, Y.,Zong, L.G., Zheng, X.H. and Wang, Y.S., 2004. Carbon dioxide,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from a rice―wheat rotation as affected by crop residue incorporation and temperatur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21(5): 691—698 #Changsheng Li, #Arvin Mosier, #Reiner Wassmann, #Zucong Cai, Xunhua Zheng, Yao Huang, etc., 2004, Model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rice-based production systems: Sensivitity and upscaling,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Vol. 18, GB1043, doi:101029/2003 GB002045 Zheng, X.H., Huang, Y., Wang, Y.S., Wang, M.X., 2003.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nitric oxide emission from a typical Chinese rice-wheat rotation during the non-waterlogged period, Global Change Biology, 9:219—227 Zheng, X.H., Huang, Y., Wang, Y.S., Wang, M.X., Jin, J.S., Li, L.T., 2003. Effects of soil temperature on nitric oxide emission from a typical Chinese rice-wheat rotation during the non-waterlogged period, Global Change Biology, 9:601—611 Xu-Ri, Yuesi Wang, Xunhua Zheng, *Baomin Ji & Mingxing Wang, 2003, A comparison between measured and modeled N2O emissions from Inner Mongolian semi-arid grassland, Plant and Soil ,2003,255:513-528 Xunhua Zheng, Congbin Fu, Xingkai Xu, Xiaodong Yan, Yao Huang, Guanxiong Chen, Shenghui Han, Fei Hu,2002.The Asian Nitrogen Case Study. Ambio, 31(2), 79-87. Huang, Y., Jiao, Y., Zong, L.G., Zheng, X.H., Sass, R.L. and Fisher, F.M., 2002. Quantitative dependence of methane emission on soil properties,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64(1-2): 157—167 Xingkai Xu, #Boeckx Pascal, Yuesi Wang, Yao Huang, Xunhua Zheng, Fei Hu and #Van Cleemput Oswald , 2002,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during rice growth and through rice plants:effect of dicyandiamide and hydroquinone,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36: 53-58 Xunhua Zheng, Mingxing Wang, Yuesi Wang, Renxing Shen, Ji Gou, Jing Li, Jisheng Jin, Laotu Li, 2000. Impacts of Soil Moisture on Nitrous Oxide Emission from Croplands: a case study on the rice-based agro-ecosystem in Southeast China. Chemosphere-Global Change Science, 2: 207-224. Xingkai Xu, Yuesi Wang, Xunhua Zheng, et. al. 2000, Methane emission from a simulated rice field ecosystem as influenced by hydroquinone and dicyandiamide,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0,263(1-3): 243-253 Xunhua Zheng, Mingxing Wang, Yuesi Wang, Renxing Shen, Jing Li, 2000, Mitigation options on greenhouse gas (CH4, N2O, NO) emissions from cropland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7(1): 83-92. Xunhua Zheng, Mingxing Wang, Yuesi Wang, Renxing Shen, Jing Li, J. Heyer, M. K?gge, H. Papen, Jisheng Jin and Laotu Li, 1999. Characters of greenhouse gas (N2O, NO, CH4) emissions from croplands of Southeast China. World Resource Review. 11(2): 229-246. Xunhua Zheng, Mingxing Wang, Yuesi Wang, Renxing Shen, Jing Li, J. Heyer, M. K?gge, H. Papen, Jisheng Jin and Laotu Li, 1998. Comparison of Manual and Automatic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y Field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5(4): 569-579. Xunhua Zheng, Mingxing Wang, Yuesi Wang, Renxing Shen, Xingjian Shangguan, J. Heyer, M. K?gge, H. Papen, Jisheng Jin and Laotu Li, 1997. N2O and CH4 emission from Rice Paddies in Sou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1(2): 167-174. 黄耀, 张稳, 郑循华, 韩圣慧, 于永强, 2006. 基于模型和GIS技术的中国稻田甲烷排放估计, 生态学报,26(4):980−988 张稳,黄耀, 郑循华, 于永强,2006. 稻田甲烷排放模型研究—模型灵敏度分析,生态学报,26(5):1359−1366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郑循华,王跃思, 2006. 稻田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后季麦田N2O排放的影响,环境科学, 27(7):1264−1268 卢燕宇,黄耀, 郑循华, 2005. 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系数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6 (7) :1299—1302 刘巧辉, 黄耀, 郑循华, 2005. 基于BaPS系统的旱地土壤呼吸作用及其分量确定探讨, 环境科学学报, 25(8):1105—1111 孙文娟, 黄耀, 陈书涛, 邹建文, 郑循华, 2005. 稻麦作物呼吸作用与植株氮含量、生物量和温度的定量关系, 生态学报,25(5):1152—1158 陈书涛, 黄耀, 郑循华, 陈玉泉,2005。轮作制度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及驱动因子,中国农业科学,38 (10) :2053—2060 孙文娟,黄耀,陈书涛,杨兆芳,郑循华,2004. 作物生长和氮含量对土壤-作物系统CO2排放的影响,环境科学,25(3):1—6. 邹建文,黄耀,郑循华,王跃思,陈玉泉,2004. 基于静态暗箱法的陆地生态系统-大气CO2净交换估算,科学通报,49(3):258—264.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郑循华,王跃思,2003. 稻田CO2、CH4和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环境科学学报,23(6):758—764.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蒋静艳,郑循华,王跃思,2003. 稻田灌溉和秸秆施用对后季麦田N2O排放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36(4):409—414. 郑循华,徐仲均,王跃思,韩圣慧,黄耀,蔡祖聪,朱建国,2002. 开放式空气CO2增高影响稻田-大气CO2净交换的静态暗箱法观测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13(10):1240-1244. 郑循华, 王明星, 王跃思, 2000. 太湖地区农田NO排放不连续测量最佳时间,环境科学, 21(1): 1-6. 郑循华, 王明星, 王跃思, 李老土, 金继生, 2000. 华东稻麦轮作系统的冬小麦田NO排放观测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1(4): 577-581.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1999.农田NO排放的时间变异性. 环境科学. 20(2): 17-21. 郑循华, 王明星, 王跃思,沈壬兴,金继生,李老土,1998. 农田NO排放自动观测. 环境科学. 19(2): 1-5. 郑循华, 王明星, 王跃思,沈壬兴,张文,龚宴邦,1997. 温度对农田N2O产生与排放过程的影响. 环境科学. 18(5): 1-5. 郑循华, 王明星, 王跃思, 沈壬兴,龚宴邦,张文,骆冬梅,金继生,李老土,1997. 华东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2O排放过程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8(5): 495-499.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龚宴邦,骆冬梅,张文,金继生,李老土,1996.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土壤湿度对N2O产生与排放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7(3): 213-21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