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小筠 |
释义 | 简介1936年生,湖北沙市人,副院长,现任职于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教授。 生平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86年以前,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学。曾任“中国革命史”教改小组长,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副主任。清华大学率先在全国将“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学生欢迎,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1986年清华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被评为“全国五一先进班组”;1987年被评为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1991年本人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89年被调到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主管教师政治思想学习和下属的音乐室。同时坚持革命史教学,在此期间,陆续推动了美术室,影视戏剧室的建立,并于1993年发展为艺术教育中心,本人担任了首任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任职以来,竭力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促进清华在国内普通高校中率先成立美育委员会;促成清华大学在大一年级开设“音乐基础知识与欣赏”“舞蹈艺术实践”限选课,这在普通高校中是唯一的;在未增加一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使每学期所开艺术类课程,由4门增加到达24---28门,使学生艺术团由1个队发展到11个队,200多名团员发展到近千名团员。队员的艺术水平均保持在北京市高校前列;连续十四年举办“全国中学生文化艺术冬令营”,在坚持艺术高超,学习优秀的方向,对推动大、中、小学的素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 曾发表过《理工科院校美育工作探微》等数篇论文。1996年,《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获北京是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集体);1997年全国艺术教育研讨会上,北京市发言称清华大学艺术教育是“排头兵”;1998年,《加强艺术教育,鼓舞一流人才健康成长》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鼓舞一流人才健康成长》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本人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2001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高校影视学会理事。 发表文章《理工科院校美育工作探微》,《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艺术教育,鼓舞一流人才健康成长》,《全国学校艺术教育,鼓舞一流人才健康成长》。 郑小筠:艺术科学与人生“文化艺术讲堂”开讲 6月12日晚,中国农业大学东区图书馆交流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继我校文化艺术馆开馆之后,“文化艺术讲堂”在这里开讲,邀请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郑小筠教授解读“艺术科学与人生”。在同学们期盼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走上讲台。她,就是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郑小筠教授。 6月6日,我校“文化艺术馆”开馆,在师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6月12日晚,作为“文化艺术馆”姊妹篇的“文化艺术讲堂”也应时开讲,吸引了许多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作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郑小筠教授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对艺术教育有很深的研究。当一头银发的郑教授精神矍铄地走进图书馆交流厅时,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为这位73岁的老教授送上了来自农大师生的热情致意。 当晚的活动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张东军主持。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郑教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关于艺术、科学和人生的谈论既新颖又深入。几乎全程脱稿的郑教授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她台下精心而充分的准备工作;而在引用典籍及名言时,她却看着讲稿逐字念出,这又展现出她严谨治学的一面。这位“白发的先生”在这讲台上展现的风采折服了现场的每一位同学。 作为“文化艺术讲堂”的首讲,郑老师这次重点阐述的是艺术与科学创新思维的关系。她说: “只有艺术与科学相互结合,才会产生比较开阔的思想。”郑教授列举了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不管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还是地质学家李四光,或者是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都对艺术有着特别的喜爱,并极力提倡艺术教育的普及。实际上,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67%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科学技术只能决定是什么,而不能进行价值的判断,这要通过人文科学艺术来才能做到。”而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他曾经对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郑教授在演讲过程中提到,历史上多名科学家将艺术方面的领悟融入到自然科学领域中,并得到了惊人的发现。“美的本质在于社会,在于生活,能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她希望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能在平时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发现艺术,感受艺术。她表示,科学艺术对人才的培养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清华大学,她还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清华大学第一个军乐团的34名队员中,有17人都在学术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她说:“学习艺术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甚至让很多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活力。而参与艺术团的训练,更是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队协作、勇于战胜自我的精神。”郑小筠教授的生动讲解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和会意的笑声。 讲座结束后,在场同学都有很深的感触。来自学校艺术团的李同学说:“之前总认为艺术很高深,离我们的生活很远。逐渐与艺术接触,才开始了解生活真的很美,从而情感也得到升华。现在终于有点明白李政道先生说的‘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艺术方面的熏陶能使思路更开阔,而学术上的深的造诣又能更好的发现隐藏的艺术美。” 来自戏剧团的郑同学对于今晚的讲座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正如郑小筠教授讲的,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品位,而且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科技创新,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这对于提高农大学生艺术素养,改进生活态度以及开展科学创新都是很有益的。” 张东军代表学校对郑小筠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他强调,学校开办“文化艺术讲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些措施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文化艺术活动,我校“文化艺术馆”开馆以及“文化艺术讲堂”的开办,对高雅艺术进校园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表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郑教授的演讲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希望这个讲堂能越办越好,让同学们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能得到艺术上的熏陶,从而更好地成长成才。 党委宣传部部长宁秋娅、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副主任潘明等参加了活动。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郑小筠老师对话3月18日晚,百余名师生汇聚一堂,在我校经管学院报告厅“与郑小筠老师对话”,共享“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校研究生会主办的“魅力女性论坛”之一:让郑小筠老师的生活和事业在访谈中重现,让到场的观众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智慧的启迪。 沙发、茶几、Casio电子琴以及作为大屏幕的白色墙壁构成了台上清爽的风景,主持人和嘉宾的谈话感染着每一位听众,不时引发阵阵会心的笑声,与优美的音乐伴奏交织在一起,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 郑小筠老师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她成功的背后有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郑老师与主持人的谈话涉及到了自己的一生,从学生时代到艺教名人、从爱情史到事业经,把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都生动地展现给了大家:提到与谭浩强老师的感情,她认为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促使两人走到一起,携手数十载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提到如何协调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她承认给自己子女的关照较少,但是,她把艺术团所有的同学称作“孩子”、当作“孩子”;提到修建“蒙民伟楼”、创办“艺术教育中心”的种种艰难,她也不由得感慨万分,又庆幸于我们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校非专业同学的,为大家提供了更好的锻炼机会…… 她的辛勤工作赢得了尊重和爱戴:十多年前,环82班成为第一个接受郑老师专门艺术教育的班级,今天,当年班上的三位同学到场,再次参加“考试”,动情的演出了一曲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九十年校庆,郑老师为校庆晚会日夜操劳,今天,艺术团的同学们带着“加班”时常吃的肉馅包子来到现场,重温那段历史…… 她的学生、她的同事都给了她高度的赞扬,她收到了鲜花、礼品和各种祝福,大家表达最多的是:“祝郑老师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美丽!”曾经在艺术团的一位同学说:“郑老师是个非常有魅力的女性,她的魅力表现在三方面,值得我们所有女生借鉴。一是,郑老师慧眼识英才,选对了相随一生的伴侣;二是,她从来不用什么化妆品,却从来都那么美丽;三是,她特别有热情,时刻充满活力……” 最能打动大家、吸引大家的就是“魅力”。据了解,参加这次活动的女生大都是被郑小筠老师的“魅力”吸引来的,除了表达对郑老师的敬佩之情,她们最想说的就是:我们也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具“魅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