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苹如 |
释义 | 郑苹如(1918-1940),民国名媛,中日混血儿,革命英烈。父亲是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的国民党元老郑钺(又名郑英伯),母亲是郑钺留学日本结识的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随丈夫回到中国后,改名为郑华君)。当年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曾将郑苹如作为封面女郎。上海沦陷后,她秘密加入中统,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混迹于日伪人员当中获取情报。后参与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邨,因暴露身份而被捕,但她咬定是为情所困而雇凶杀人,此事成为当年上海滩重大花边新闻之一。1940年2月,她被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连中3枪,时年23岁。 中文名:郑苹如 国籍:中国 民族:中日混血儿 出生地:浙江兰溪 出生日期:1918年 逝世日期:1940年2月 职业:中统情报员 毕业院校:上海法政大学 重要贡献:加入“中统”积极获取抗日情报 重要事件: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邨未遂 人物生平家世渊源郑苹如是浙江兰溪人,1918年生。父亲郑钺,又名英伯,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加入了同盟会,可说是国民党的元老。母亲是郑英伯在东京时结识的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花子对中国革命颇为同情,两人结婚后花子随着丈夫回到中国,改名为郑华君。他们先后有二子三女,郑苹如是第二个女儿,从小聪明过人,善解人意,又跟着母亲学了一口流利的日语。 郑英伯回国后,曾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还担任过江苏高院第二分院的首席检察官。郑苹如在明光中学读书时,丁默邨曾当过这个中学的校长,因此两人有师生之谊。 投身抗日抗战爆发后,郑苹如毅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上海沦陷后,她以自身的优越条件(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卓越的日语能力),担任抗日的地下工作,她加入了中统,这时她只有19岁。她花样年华,风姿绰约,是上海滩上有名的美女,当时全中国最为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画报-《良友》画报,在1937年7月的130期就以她为封面女郎,只是因为她身份特殊,只称“郑女士”三个字,而未写全名。 郑苹如是位极优秀的情报员,她凭借母亲的关系,周旋于日寇的高级官佐中。她曾和日本首相近卫文磨派到上海的和谈代表早水亲重攀上关系,继而又通过早水的介绍,结识了近卫文磨的儿子近卫文隆、近卫忠磨,以及华中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人。她曾想绑架日本首相的儿子近卫文隆。那近卫文隆见到郑苹如后,一下子堕入情网。“若掌握了近卫文隆,不就能迫使日本首相作出停战让步了吗?”她大约出于这样的考虑。但上级命令她中止这一危险的游戏,近卫文隆才不知不觉地逃脱了政治肉票的命运。 谋刺汉奸郑苹如探听到汪精卫“将有异动”的重要情报,通过秘密电台上报重庆,可惜当时政府起先并未重视,直到汪精卫离开重庆投敌后,方知郑苹如早已掌握此一情报,因此政府对她极为倚重。于是,他们把制裁汉奸丁默邨的重要任务交给她。 日伪时期,汪精卫政权在当时上海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76号设立了特工总部,主任丁默邨是原军统第三处处长,在汉奸李士群撮合下投靠日伪,破坏抗战。为此,中统上海潜伏组织负责人陈果夫的侄子陈宝骅,决定抓住丁默邨好色的弱点,施“美人计”除掉他。 丁默邨本是个色中饿鬼,交到如花似玉的郑苹如自然是喜出望外,而郑苹如佯装成涉世未深的少女,不时恃宠撒娇,与丁默邨时断时续,若即若离,逗得丁默邨馋涎欲滴,神魂颠倒。中统见时机成熟,布置下手。第一次行动,由郑苹如请丁默邨到她家作客,在郑家附近安排了狙击人员,然而丁默邨诡计多端,他的轿车快到郑家时,他改变主意掉头离去,计划遂告失败。此时中统上海区的负责人换了张瑞京,他重新策划第二次“刺丁”,他安排郑苹如以购买皮大衣为由,想把丁默邨诱杀在西伯利亚皮货店。岂料就在此时张瑞京被李士群逮捕,张李原有一番交情,当张和盘托出“刺丁”计划时,正中李士群夫妇的心意,为防事迹泄漏,他们先把张瑞京保护起来,而中统上海区见没有任何异状,于是原计划照常执行。 1939年12月21日丁默邨在沪西一个朋友家吃中饭,他打电话邀郑苹如前去参加,郑便赶到沪西陪丁默邨直到傍晚。丁说要去虹口,郑说要到南京路去,于是两人同车而行,当汽车驶至静安路、戈登路(今江宁路)西伯利亚皮货店时,郑苹如突然提出要去买件皮大衣,并让丁默邨同她一起下车,帮她挑选。丁默邨的职业反应是到一个不是预先约定的地点,停留不超过半小时,照理说是不会有危险的。心想郑的执意要他同去,不外乎是想乘机敲他一笔竹杠。于是他便随她下车,但当郑正在挑选皮衣时,丁默邨突然发现,玻璃橱窗外有两个短打衣着、形迹可疑的人,正向他打量。丁一看情形不对,便从大衣袋里摸出一迭钞票,向玻璃柜台上一掼,说:“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说完就急转身向外跑。郑见丁默邨突然向外奔跑,起初一愣,本想追踪出去,但走了两步,又停住了。 此时徘徊在店外人行道上的中统特务,没料到丁默邨会不等东西挑好,就突然冲出店来,因此稍为踌躇了一下,竟让他冲过马路。丁的司机见他狂奔而出时,早已发动引擎,开好车门。等到枪声响时,他已钻进车内,拉上了车门,子弹打在防弹车门上,他毫发无伤,扬长而去。而李士群派出的狙击人员,因只是“协助”成分,因此也没有怎么出力,暗杀行动乃告功败垂成。但对郑苹如而言她不甘心,又心存侥幸,决定深入虎穴,孤身杀敌。于是她继续与丁默邨虚与委蛇,但暗中身藏一支勃朗宁手枪,准备伺机下手,但她哪知丁默邨早已布下罗网,等她上钩了。因此在第三天当郑苹如驱车到76号要见丁默村时,就被丁的亲信林之江给扣住,她被关进76号的囚室。 秘密被杀李士群的老婆叶吉卿很快就得知消息,她派了畲爱珍、沈耕梅前来审讯,丁默邨自然不好阻拦。郑苹如否认她与中统的关系,只承认暗杀丁默邨是因为她不甘被玩弄。丁默邨虽然恼恨郑苹如参与对自己的谋杀,但又着实迷恋她的美色,因此他并没想要置她于死地,只是想关她一阵子,再把她放出来。但丁默邨的老婆赵慧敏却悄悄找到林之江,并对他面授机宜,于是郑苹如被暗中移解到忆定盘路三十七号的“和平救国军”第四路司令部内,这连丁默邨与李士群都不知道。 汪精卫的夫人陈壁君曾对郑苹如晓以生命无常之理,劝她投靠日伪政权,然苹如不为所动。后来,他们又以苹如为人质,要挟其父亲,希望他出任汪伪政权的司法部长,郑英伯以自己有病在身毅然拒绝。 汪伪政府的首脑人物恼羞成怒,对重庆当局不择手段暗杀己方大员非常恐惧恼恨,一致主张非杀郑苹如不可。虽然丁默邨余情未了,颇有怜香惜玉之心,并不一定欲置郑苹如于死地。但他行事不慎遇刺在先,被政治对手抓了把柄,已经颇遇攻讦,故也无力救郑苹如。 1940年2月,汪伪政权下达了对郑苹如秘密执行枪决的命令。在一个星月无光的晚上,由林之江担任行刑官,押着她到沪西中山路附近的荒郊旷地上执行。解押她上车时,讹骗她是解赴南京,不久即可开释。等到抵达中山路附近的荒郊要她下车时,郑苹如已经知道这里将是她的殒命之地。她依然态度从容,下了车,仰着头,向碧空痴痴地望着,叹了一口气,对林之江说:“白日青天,红颜薄命。你我有数日相聚之情,今若同去,亦不为晚。若君无意,则有死而已。唯勿枪击我面,坏我容貌。” 林之江对此一代红颜,竟至手颤心悸,下不了毒手,他背过脸,指挥他的卫兵上前。枪声起伏,郑苹如连中三枪,血溅荒郊,一位温婉娴淑的女子就此为国捐躯,年仅23岁。郑振铎先生曾称颂她:“比死在战场还要壮烈!” 身后正名张爱玲曾听其夫胡兰成(曾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次长)讲述过郑苹如施美人计的情由,于是她以这一故事为蓝本,写成了小说《色,戒》(按:小说中的女学生王佳芝的原型即是郑苹如。国际著名导演李安有感于这个谜一样的错综复杂的感情故事,于2007年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色,戒》),从女性的角度对故事主人公之间扑朔迷离的感情加以渲染。然而,小说毕竟替代不了事实,现实中年青的烈士郑苹如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诗篇。 郑苹如以身报国的内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为外界所知,郑苹如本人则被诬陷为“迷恋汉奸情人”,死后一度备受谴责。而事件最终真相大白,郑苹如是舍命除奸的女中豪杰,所谓巾帼不让须眉,这一奇女子的爱国壮举,为敌后抗战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一门忠烈郑苹如之父郑英伯因不愿以出任伪职而保释女儿,听闻女儿死讯后一恸成疾,于1941年初抱恨而终。 “七七事变”后,正在日本学习飞行的郑苹如的弟弟郑海澄毅然回国,驾机与日寇搏击于长空。1944年1月19日,他在保卫重庆的空战中壮烈牺牲。 郑苹如的未婚夫王汉勋,是郑海澄的空军战友。1939年春,他曾两次写信约郑苹如去香港结婚,但国难当头,郑苹如一再推迟婚约,两人相约抗战胜利后再步入婚礼殿堂。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对恋人为了抗战先后倒下。1944年8月7日,王汉勋在衡山执行军事任务时牺牲,时为上校大队长。如今,郑海澄、王汉勋的名字都镌刻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的纪念碑上。一门忠烈当之无愧! 相关事迹一直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郑华君(木村花子的中国名字)女士于1966年以八十高龄病逝于台湾。蒋介石为郑苹如母亲木村花子题挽联“教忠有方”现存于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 丁默村在此事件后,被排挤出76号特工总部。抗战胜利后,丁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并于1947年2月在南京被枪 ==================================================================================== 1、沈醉:抗战期间为云南站站长,接触不到上海。更接触不到上海潜伏人员名单。 2、张爱玲与周佛海曾是恋人关系,张爱玲的小说内容正是周佛海告诉他的。周佛海是汉奸是上海魔窟领导人,他的言语会存在片面性。 3、沈醉后来被解放军俘虏60年在北京特赦。特赦后脱离南京政府,当时的环境他的言语会存在片面性。 4、台湾法务部调查局:前身是中统1955年与军统“保防侦查”等业务合并更名为“台湾法务部调查局”。法务部调查局烈士名单中有这样的记载:郑苹如:1939年12月21日晚6时许,军统4人在静安寺路西比利亚皮草行暗杀丁默村失手,暴露身分,为汪伪政府捕获,关在忆定盘路。1940年2月春节前被害牺牲。 5、蒋介石手书“教忠有方”是为郑母亲写的提拔是“郑母花子夫人千古”。 由4、5可鉴她不会是编外人员。而且,上海站人员直属中央领导。 ================================================================================== 对以上描述的质疑与商榷: 1、沈醉,1946年去云南任军统云南站站长之前,一直在国民党重庆政府的军统局任总务处处长。而且,沈醉任总务处长、息烽训练班教员之前,一直担任上海租借潜伏行动组组长。详情见沈醉的回忆录3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均为沈醉本人自述。而且,1945年日本投降,郑萍如在此之前就被汪精卫政府杀害,时间都不对。 2、上海汪伪政府投降后,周佛海被软禁在重庆,戴笠专门指示由沈醉负责监视管理。期间,周佛海曾向沈醉问起是否知道有个刺杀丁默村的军统潜伏人员——郑萍如!沈醉毫不知情,回去后交代军统人事处详查,后来查明郑萍如为一外围交通人员,且是自愿参加。因毕竟为军统工作且丢了性命,后报戴笠后,以军统牺牲人员给予抚恤。这个过程,沈醉在其回忆录中有专文记载——在沈醉的记录里,郑萍如只是一个偶然知道的事情,一个偶然查明的事情,没有后来渲染的那么可歌可泣。 3、国民党窜逃台湾后,其后成立的所谓“台湾法务部调查局”,对郑萍如的记录即无军衔、职务、等级;又无进入、脱离军统的任何记录,也没有当时安排潜伏任务的任何记载。仅仅靠“军统4人---”就臆断其中必有郑萍如,未必太不严肃。 4、日本战败投降后,凡此前参加刺杀汪伪政府人员的军统人员,牺牲的均给予了抚恤奖励,但仅凭题字、小说描写,无法认定郑萍如的真实身份。 5、所谓“上海站人员”归中央领导——请问是哪个“中央”??。根据国民党军事统计局大事鉴记载,1946年前,在上海执行潜伏任务的人员,均由军统行动处派出并统一指挥。 最后,郑萍如被小说、电影艺术化的渲染,成为了抗日英雄:美貌、抗日、军统特务、大义凛然,所有吸引眼球的因素集于一身,模糊了历史的真实。 请百度管理员认真、慎重的对待历史人物的记载。 -------------------总参二部资料员 ================================================================================== 纪念之地据上海媒体的报道,上海拟在福寿园内建立郑苹如的雕塑及墓碑。设计好的图纸中,整个雕塑用浅色花岗岩制成,高1.85米。她背后是鲜艳的朵朵红梅,因为郑苹如生前喜欢在梅花前拍照。报道中说:“郑苹如在上海牺牲后,遗体一直下落不明,这次矗立她的雕塑及墓碑,将为上海增添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传记书籍2010年5月,日本作家柳泽隆行所著的《郑苹如》一书在日本出版。据悉,柳泽隆行之前在日本的电视台从事剧本创作,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电影《色·戒》,并因此知道了女主人公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之后,柳泽四处奔走寻找关于郑苹如的线索,准备为郑苹如制作专题片、著书立说。除了在日本史料的搜寻外,他还曾经多次前往美国、台湾采访郑苹如的家属,并与撰写郑苹如书籍的中国作者许洪新深入交流。 柳泽隆行为郑苹如著书,除了出于对郑苹如的情感,还寄托了他的一个美好心愿。柳泽生于中国的东北(满洲里),1946年才回到日本。儿时的所见所闻让他对父辈发起的那场战争始终怀有歉疚。因此,他希望通过对郑苹如事迹的传播,促进中日人民的永远友好。柳泽表示,如果条件成熟,他很希望能够再出中译本的《郑苹如》,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拥有中日两个祖国的英雄。 2010年9月,柳泽隆行来到上海福寿园的抗日女英雄郑苹如的雕像前,双手合十,垂首志哀。他同时将新书及手稿捐赠给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