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露
释义

郑露字恩叟,初名褒,又名灌三,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40)三月十五日辰时,郑露于唐肃宗乾元三年(760)举明经进士,时年二十一,德宗建中元年(780)官居太府卿四年癸亥(783)朱泚僭号,上章乞归不许。德宗贞元元年(785)诰勒下,赴常州受封太傅及恩赐。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到家至八月初一日,郑露偕同同祖弟郑庄、郑淑由侯官入永泰,由永泰至莆田。在南山祖坟侧,重构书堂,曰“湖山书院”,吟诵诗书,研修儒业,授课讲学,郡人化之,时人称“南湖三先生”,为河南荥阳郑氏入莆始祖,称南湖郑氏。

人物履历

关于开莆来学

《南湖郑氏世系》载:“开莆来学”木坊是唐贞元三年(787)岁次巳丑冬,率旨赐金敕建。宋熙宁七年(1074)重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19)重修,皇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1933年重修。坊中央悬有“恩荣”牌,下横幅书:“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右边书:“道承东鲁”,左边书:“学启闽南”。

“开莆来学”木坊属“文学坊”,坊立在后埭郑露曾孙郑阜后裔聚居的莆田拱辰门(北大门)内龙坡境社,行人通衢之处(今荔城区北大路)、巍峨雄伟,过者仰望。是莆田“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有1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可惜在1966年“文革”初期被毁为平地。

郑露、郑庄、郑淑定居莆田南山后,得南山湖川之利,以儒业致显,启莆学训弟子,以俗淳民化,文风渐盛。露,《书堂》记述此事:“附凤凰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南山风水,露公诗云:“千年松柏问谁栽,荥水长流倡学来;鹤骨龙鳞沦佛海,南湖一鉴映天台。”朱熹游南山,《题南湖书堂》诗云:“倡学功高泽且宏,庄庄奕叶盛云传;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

郑露南山兴学时历三十多载,世人谓之“开莆倡学”始祖,他传来中原文化,为莆田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按:郑庄定居十五年后于公元800年迁兴化县,浔阳定居;郑淑定居九年后,于公元791年,迁居仙游县巩桥荷叶山定居。)

莆田府学孔庙两庑,有举人、进士题名碑二方。碑记为明成化二年进士黄仲昭所作,时在景泰甲申年(1464),记曰:“吾莆科第、昉自唐贞元。林藻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为邑人登士的第一人。迄晚唐五代,已有十余人登进士榜……”追溯渊源,当归“湖山书院”倡学训道的丰功伟绩。

郑露于贞元十三年(797)五月初一日加封太傅丞相,英国公,时年五十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又封露为侯,升为中书舍人。学瑜为吏部左侍郎,是年九月初十到兴化军会二弟一起受封。露卒于宪宗元和十三年(818),享年七十九岁,夫人蔡氏卒于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合葬莆田荔城区壶山宝胜院麓牛眠埔,有包砌双龟碑一通。上镌“唐太府卿郑露公墓”,是荔城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莆来学”木坊

历史沿革

“开莆来学”木坊,位于北大路后埭街(今英龙街龙坡社),创建于唐初。为纪念郑露及其庄,淑二弟开创莆田儒学的功绩,邑人曾在莆田城内后埭建起“开莆来学”坊。也有人说: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5)春,奉旨敕建。经宋熙宁三年(1070),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清光绪十年(1884)等多次重修,在坊上均有注明。1966年“文革”期间被毁。它还曾经受本地八级大地震,是座抗震古建筑物。

木坊构造规模

“开莆来学”木坊,是莆田创建最早的坊,三间,十二柱,下接石柱,宽4柱,深3柱,石柱中央两柱高3米,两边两柱高2米,地下扎石基础既宽大且深,地面铺石板,石柱竖立在地面石板上,中央石柱前后有石护柱紧靠包锁,使其加强隐定性。高七米,宽五米,“开莆来学”书写在高3.5至4米的匾额上,好像两面书写一样,两旁各宽1.1米,也有匾额各书四字,中间宽2.5米,除书“开莆来学”外,两旁和下面还有一横小梁,都用小字书写建坊的意义目的。三间的匾额底下,都有枋木托住。“开莆来学”坊名匾额上面正中有一直匾大书二字,其四周向前斜出,饰以木雕花匡,两旁各饰三横三层装饰后,开始逐步用枋木悬出,用鸡搭斗渐向外伸出,共伸出五层,承着坊的屋檐,以托住坊顶屋盖,中门上六个鸡斗两旁小门上各二个鸡斗,一共前十个鸡斗,后也十个鸡斗,从下逐渐向外伸出五层,总共前后一百个鸡斗向外开放,从坊下望上去,像丛盛开的花朵。我年轻时,从涵江首次来莆田投考初中时,走过“开莆来学”坊下,来回地看,真感壮观!印象极深。 莆田人论坛,人才,论坛,新闻,房地产!

坊屋顶用瓦片铺成,宫殿式,脊头隆起,两端翘些,前后四檐角翘起,两边小门比中门低约1米铺屋盖,也脊头隆起,只向外的脊头翘些,向外的两檐角翘起,远观很雄伟。

郑露介绍

郑露,字恩叟,南北朝梁陈间人。祖籍河南荥阳。先辈入闽为官,其后代曾自福州迁居永泰,及露,由永泰迁莆田南山(今凤凰山广化寺)。陈永定二年(558),露和胞弟庄、淑自永泰徙居南山。继而据此山之胜,创立湖山书堂,以修儒业。书堂题有“附凤凰山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之句。世称郑氏兄弟为“南湖三先生”。后来,书堂改为“南湖三先生祠”,书堂石匾有“南山樾阴”四字,为南宋右承相文天祥所书。

郑氏在南山倡学,时作篇章,以训弟子,邑人咸谓:“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郑氏兄弟开先之也”。又谓:“莆邑之称为“文献名邦”,实肇于陈代之郑露。北宋景礻右进士蔡高咏露:“先生如不出,莆海无真儒。”南宋理学家朱熹称郑露:“倡学功高泽且宏”。明成化进士黄仲昭则说:“露在莆人未知学之先与其弟从事诗书,开莆之儒学,亦可谓豪杰之士也欲。”故为郑露而立“开莆来学”坊。

“开莆来学”坊建造年代

简介

牌坊,又称“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旨在宣扬礼教,旌表功德,标榜荣耀。历史上“开莆来学”坊立莆田东厢后埭街拱辰门内郑露曾孙郑阜后裔聚居的龙坡境社(今荔城区北大路),是为纪念“南湖三先生”郑露、郑庄、郑淑在湖山书堂讲学倡道,传授儒家学说和中原文化,教化莆阳民风开启民智功绩而立,“文革”初期被拆毁。

关于“开莆来学”木坊最初建造年代,一般认为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而笔者据文献史料记载分析认为,应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文献记载

首先,从文献记载看,莆田牌坊起于唐,兴于宋,明朝最为鼎盛。据明弘治《兴化府志》载,从唐朝至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兴化府共有新旧牌坊303座(莆田266座,仙游县37座),其中唐朝仅1座,即“孝友坊”, 在乌石山前,为林氏立,今废。宋朝和元朝有60多座;明洪武(1368年)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共建230多座,均未见“开莆来学”坊,而建在东厢后埭街只有13座牌坊,均为明代。

族谱记载

其次,从族谱记载看,据《南湖郑氏巩桥族谱》载:“开莆来学坊:郑始祖太府卿露公、中郎将庄公、常州别驾淑公,入莆田倡道南湖,乡人化之,一郡乡贤首祀。明正德年间,提举刘公玉观风于莆,念公不立坊,无以示劝,移文本府,以崇尚先贤,匾曰:开莆来学。郡守张公琦书”。可见此时方批准建坊,并由郡守张琦书匾,显然为初次建坊。该谱又载:“明正德年间,代巡藩皋令郡守张公琦于南山寺下西边新建《南湖》书堂,以表前贤古迹,诚盛心也。时派通县科艮贰佰余两营建。其实,在明成化五年(1469年),还重建南山广化寺南湖三先生祠堂。成化十年(1474年),八十五叟邑人翰林院待读学士致仕林文撰写的《重建南湖三先生祠堂记》曰:“南湖三先生以儒学震士风,兴民行,允以不世之功,当祀之于学宫”,“稽诸谱,居官政绩皆失记载,惜哉。比者巡抚八闽都御史张公瑄按莆,举乡先生政绩显著者。郡守括苍潘公琴以三先生举,增入郡学乡贤之堂”。查《兴化府志》,潘琴在成化八年至十一年(1472—1475年)知兴化府。可见,“南湖三先生”倡学莆田,明成化年间首次获官府褒扬旌表,后于明正德年间新立南湖郑露“开莆来学”坊和重修“南湖书堂”,合情合理。

历史地理演变

再者,从历史地理演变看,在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邑人吴兴筑延寿陂前,延寿溪经常洪水泛滥,加之海潮入侵,造成北洋(木兰溪中下游沿岸以北区域)水患成灾。延寿陂建成后,乡民才在下游筑海堤,即今军分区至六城门地段,古地名为前埭、后埭,就是例证。郑氏迁居前埭、后埭,始于郑露曾孙郑皋、郑阜,分为前埭房和后埭房。虽然具体迁居年代已失考,但据《兴化府志》载:郑准登唐乾宁四年(897年)进士,郑准是郑皋、郑阜的四弟,由此推断郑氏迁居前后埭应在唐末至后梁间。因此,唐贞元年间,在今荔城区北大路拱辰门的后埭不可能有百姓聚居,更没有郑氏居住,也不可能在那里建“开莆来学”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