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巨源
释义

郑巨源为唐朝状元,以他为科举制状元代表,纵观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及衰落历程。

简介

郑巨源,籍贯、生平俱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丁丑科状元及第。本科进士共十二人。考官:礼部侍郎吕渭。试题为《西掖瑞柳赋》和《龙池春草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常科和制科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科目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与进士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头衔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投卷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殿试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武举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放宽范围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糊名和誉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考试内容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监生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生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科举考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庶吉士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八股文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各朝状元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 孙伏伽 侯君素 杨 纂

房玄龄 温彦博 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陈伯玉

杜 绾

李 琚

羊袭吉

常 衮

李 博

杨 凝

张正甫

陈 讽

班 肃

李顾行

韦 谌

裴 俅

李 余

李从实

狄慎思

莫宣卿

刘 蒙

赵 峻

许佑孙

归 黯

羊绍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节

姚仲豫

严 迪

贾 至

杨 护

卢 庚

王 溆

王 储

牛锡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卢 储

李 郃

陈 宽

崔 岘

顾 标

于 镶

裴延鲁

归仁绍

郑合敬

陆 扆

崔 胶

卢文焕

李 超

弓嗣初

常无名

李 嶷

崔 曙

杨 誉

洪 源

张 式

魏弘简

卢 顼

郑巨源

武翊黄

尹 极

白敏中

韦 筹

郑 确

郑 颢

卢 深

颜 标

薛 迈

李 筠

孔 缄

郑贻矩

苏 检

裴 格

赵 蒙

郑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阅

李巨卿

杨栖梧

杨 凭

崔元翰

尹 枢

李 随

王源中

张又新

郑 冠

宋 刓

李 肱

卢 肇

于 珪

崔 鉶

孙龙光

郑昌图

孙 偓

李 瀚

赵观文

归 佾

杨仲昌

许 且

范崇凯

王正卿

刘 单

杨 儇

萧 遘

丁 泽

薛 展

贾 稜

封孟绅

柳公权

郑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谦

郑 言

张温琪

李 亿

韩 衮

孔 纁

郑 蔼

杨赞禹

崔 谔

归 系

吴师道

王 维

徐 征

赵 岳

杨 紘

齐 映

黎 逢

郑全济

苑 论

陈 权

韦 瓘

独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纬

郑洪业

归仁泽

崔昭纬

崔昭矩

杨赞图

裴 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 及

宋代状元榜

杨 砺

张去华

马 适

苏德祥

李景阳

刘 察

李 肃

刘蒙叟

柴成务

安德裕

张 拱

刘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吕蒙正

胡 旦

苏易简

王世则

梁 颢

程 宿

陈尧叟

孙 何

孙 仅

孙 暨

陈尧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晔

梁 固

张师德

徐 奭

张 观

蔡 齐

王 整

宋 庠

王尧臣

王拱辰

张唐卿

吕 溱

杨 寊

贾 黯

冯 京

郑 獬

章 衡

刘 辉

王俊民

许 将

彭汝砺

许安世

叶祖洽

余 中

徐 铎

时 彦

黄 裳

焦 蹈

李常宁

马 涓

毕 渐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贾安宅

莫 俦

何 *

王 昂

何 焕

沈 晦

李 易

张九成

汪应辰

黄公度

陈诚之

刘 章

王 佐

赵 逵

张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问

萧国梁

郑 侨

黄 定

詹 骙

姚 颖

黄 由

卫 泾

王 容

余 复

陈 亮

邹从龙

曾从龙

傅行简

毛自知

郑性之

赵建夫

袁 甫

吴 潜

刘 渭

蒋重珍

王会龙

黄 朴

徐元杰

吴叔告

周 坦

徐俨夫

留梦炎

张渊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陈文龙

张镇孙

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 举 高 正 郑云从 石用中 王熙载 吕德懋

王用极 张 俭 陈 鼎 杨又玄 初 锡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杨 佶 史克忠 刘二宜 高承颜

史 简 鲜于茂昭 张用行 孙 杰 张克恭 张仲举

张 渐 李 炯 张 昱 张 宥 张仁纪 刘 贞

刘师贞 冯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张孝杰

梁 援 王 鼎 张 臻 赵廷睦 刘 霄 刘 瓘

李君裕 张 毂 文 充 冠尊文 陈衡甫 康秉俭

马恭回 李 石 刘 祯 韩 昉 王 翚 李宝信

李 球 边贯道

(西夏) 李遵顼

金代状元榜

刘 伪 许 必 胡 砺 赵 洞 石 琚 吕忠翰

杨建中 王彦潜 常大荣 郑子聃 任忠杰 孟宗献

徒单镒 张行简 王 泽 孙用康 杨云翼 张 檝

纳兰胡鲁剌 李俊民 李 演 张 本 李献能 斡勒业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卢 亚 李 塘 赵承元 郑时昌

武明甫 赵安时 赵安荣 刘 海 李 安 张继祖

刘文龙 元 堪 刘仲渊

元代状元榜

护都答儿

张起岩

忽都达儿

霍希贤

泰不华

宋 本

捌 剌

张 益

阿察赤

李 黼

笃列图

王文烨

同 同

李 齐

拜 住

陈祖仁

普颜不花

张士坚

阿鲁辉帖木儿

王宗哲

朶烈图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继志

侻 征

王宗嗣

买 住

魏元礼

宝 宝

杨 輗

赫德溥化

张 栋

明代状元榜

吴伯宗

林 震

李 旻

茅 瓒

翁正春

朱 善

曹 鼐

费 宏

沈 坤

朱之蕃

丁 显

周 旋

钱 福

秦鸣雷

赵秉忠

任亨泰

施 盘

毛 澄

李春芳

张以诚

皇 观

刘 俨

朱希周

唐汝楫

杨守勤

张 信

商 辂

伦文叙

陈 谨

黄士俊

彭 时

康 海

诸大绶

韩 敬

韩克忠

柯 潜

顾鼎臣

丁士美

周延儒

胡 广

孙 贤

吕 柟

申时行

钱士升

曾 棨

黎 淳

杨 慎

范应期

庄际昌

林 环

王一夔

唐 皋

罗万化

文震孟

萧时中

彭 教

舒 芬

张元忭

余 煌

马 铎

罗 伦

杨维聪

孙继皋

刘若宰

陈 循

张 升

姚 涞

沈懋学

陈于泰

李 骐

吴 宽

龚用卿

张懋修

刘理顺

增鹤龄

谢 迁

罗洪先

朱国祚

刘同升

邢 宽

曾 彦

林大钦

唐文献

魏藻德

马 愉

王 华

韩应龙

焦 竑

杨廷鉴

大西国状元榜

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同年,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西国”政权,年号大顺。大西国科举设文、武二科。仅存文状元龚济民、武状元张大受。其他情况不详。

龚济民

清代状元榜

傅以渐 王式丹 毕 沅 林召棠 章 鋆

吕 宫 王云锦 王 杰 朱昌颐 孙如仅

刘子壮 赵熊诏 秦大成 李振钧 翁同龢

麻勒吉 王世琛 张书勋 吴钟骏 孙家鼐

邹忠倚 王敬铭 陈初哲 汪鸣相 钟骏声

图尔宸 徐陶璋 黄 轩 刘 绎 徐 郙

孙承恩 应 铨 金 榜 林鸿年 翁曾源

徐元文 邓钟岳 吴锡龄 钮福保 崇 绮

马世俊 于 振 戴衢亨 茹 棻 洪 钧

严我斯 陈德华 汪如洋 史致光 梁耀枢

缪 彤 彭启丰 李承霖 胡长龄 陆润庠

蔡启僔 周 澍 钱 棨 石韫玉 曹鸿勋

韩 菼 陈 倓 吴廷琛 潘世恩 王仁堪

彭定求 金德瑛 彭 浚 王以衔 黄思永

归允肃 于敏中 吴信中 赵文楷 陈 冕

蔡升元 庄有恭 洪 莹 姚文田 赵以炯

陆肯堂 金 甡 蒋立镛 顾 臯 张建勋

沈廷文 钱维城 龙汝言 龙启瑞 吴 鲁

戴有祺 梁国治 吴其浚 陈毓溎 刘福姚

胡任与 吴 鸿 陈 沆 萧锦忠 张 謇

李 蟠 秦大士 陈继昌 张之万 骆成骧

汪 绎 庄培因 蔡以台 陆增祥 夏同龢

戴兰芬 刘春霖

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傅善祥

杨朝福

吴容宽

刘闼忠

朱世杰

乔彦才

叶春元

刘盛培

范朴园

沈抡元

吴镇坤

汪顺祥

陆培英

徐首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