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和航海馆
释义

郑和航海馆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两层楼,方形状坡屋面,长城式女儿墙,馆顶翘角飞檐,气势凌空,属明朝宫殿式建筑风格,馆内陈列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富有科学性,理论性,直观性和思想性,从不同角度展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与郑和史迹陈列馆一脉相承。

郑和航海馆-历史

郑和石像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 (公元1405年~1433年)间,郑和奉使西洋,庞大舟师累驻长乐太平港的史实,屡见于郑和及其随使各自的著作之中。郑和在长乐刊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 (俗称“郑和碑”,下同 )铭记:“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费信在《里槎胜览·前集·占城国》中详细记载:“永乐七年……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航,十月至福建长乐太平港停留,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可以说,郑和船队从南京远道至福建,沿海岸线航行2970里后停泊长乐,此段行程只是出洋前的国内准备阶段。

郑和为何选长乐太平港作为国内航程最后一个驻泊地呢 ?这是因为,此处江阔水深,港隐内陆腹地,两岸山峦叠翠,屏障南北,东北部的闽安镇山峰夹峙,江面狭窄,阻遏外海风浪,故是一个天然避风港;太平港沿岸青山绿水,淡水资源丰足,故又是一个供应淡水的远洋良港。古人对此港有诗赞曰:“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碧水停舟通万国,桅樯如林赴九洲”。郑和舟师二万余众,七驻长乐,集结时间每次数月,时间长的甚至达到十个月。郑和顺利远洋航海,带动了长乐人移居东南亚、与海外友好往来,长乐从此有“海员之乡”的美称。

情缘———郑和以长乐为第二故乡

郑和驻守长乐期间,足遍吴航大地,情结长乐人民,视长乐为第二个故乡。

郑和曾览长乐潭头二刘村以名儒朱熹命名的“晦翁岩”。此岩刻朱熹手书“读书处”,郑和在此修葺龙峰书院。该处又称“三保岩”,后人塑有郑和石像置于岩中,以奉敬祀。永乐七年,郑和巡游马江流域,因感其势优越,遂奏改马江为太平港。同年他还来到潭头文石村修建“天妃庙”,曾在此“设祭开船”。永乐十年,郑和奏建长乐南山“天妃行宫”,宫殿“制甚壮丽”,为船员、官员祈福和谢神的处所。该宫后移至江边西关花眉山的“天后宫”,原址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宣德元年,郑和等为供奉三清宝殿铸造铜钟一口,钟身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海往返,平安吉祥如意”等字样。

郑和航海馆

宣德六年仲冬,郑和第七次出洋前夕,他会同王景弘等人在南山天妃行宫刊立《天妃灵应之记》碑,碑高 1.62米,碑文楷书共31行计1177宇,记述了郑和率领船队乘风破浪远航之历程、竭诚褒扬天妃之神灵、精心修建长乐南山宫殿建筑群,以及船队七次奉使西洋的时间、地点、人员与到达国的贸易友好等。此碑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惟一的详载郑和下西洋重要史料的珍贵文物。

郑和多次招募长乐兵员,并注重培训和重用各类人才。在数以千计的长乐籍官兵中,有个李参在二十七年间跟随郑和五下西洋,屡立战功,位列将军,最后进入郑和官府任总管,成为郑和贴身将领,奉伺郑和直至终年。至今长乐首占镇黄李村仍存有李参故居,现为其后裔所居住。《长乐县志》记载:“太监楼又称母梦楼,在塔山东麓,六扇五,明永乐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驻舟师于长乐时捐建, 1966年撤除。”传说郑和梦见一老妇请他吃墨鱼炒韭菜,醒来后遇见一寡母备有墨鱼炒韭菜正为儿子悲恸忌祭,郑和遂拜认此妇为谊娘,并为她盖了一座“母梦楼”,后作过郑和行辕,又称“太监楼”。“郑和谊娘”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妇幼皆知,长乐人常以此赞颂郑和的爱心,教育后生孝敬长者。

郑和航海馆-简介

2004年12月17日,郑和航海馆在福建省长乐市建成并对游人开放。长乐,作为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驻泊港和开洋基地,留有许多有关郑和的历史传说和人文遗迹。郑和广场选址郑和下西洋必经之处的闽江口南岸,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修建的闽江口主景区之一。广场占地面积53亩,主要景观有郑和塑像,郑和宝船,太平港帅营,祭海坛,三宝亭,舟帅起锚处,及郑和航海馆等系列景点。

郑和航海馆仿明代建筑,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作为长乐市区的郑和史迹馆的姐妹馆,郑和航海馆侧重展示福建航海的历史、福建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福建航海业的发展。展馆布局凸显“长乐与郑和航海”主题,运用大量的史实资料印证长乐历史上就是一个舟师良港,水手之乡,造船基地,海滨邹鲁,渔米之乡,贸易如云的地方,长乐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现其中。

郑和航海馆-结构介绍

核心景观

福建长乐是郑和七下西洋庞大舟师的驻泊基地的开洋起点,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长乐市从2002年以来,在全面修缮郑和遗迹的同时,兴建反映郑和七下西洋壮举的纪念性景观。在距当年驻泊港“太平港”8公里,郑和船队启锚“开洋”的首经水路闽江口的南岸,兴建了郑和广场,自西向东分别是:郑和航海馆、郑和石雕(14.05米高)、三宝亭、太平港帅营、郑和宝船(12.6米长的木船)、郑和祭海坛、舟师启锚处等,成为3公里闽江口江滨公园走廊的核心景观。

面积及意义

郑和航海馆是充分挖掘,丰富和提升航海文化内涵的一个展馆,从各层面再现郑和航海历程,是进一步提升文化品位的杰作。展馆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两层楼,方形状坡屋面,长城式女儿墙,馆顶翘角飞檐,气势凌空,属明朝宫殿式建筑风格,馆内陈列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富有科学性,理论性,直观性和思想性,从不同角度展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与郑和史迹陈列馆一脉相承。

郑和航海馆-郑和在长乐主要遗迹

郑和航海图

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点。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无论启程是始自南京宝船厂,还是起于太仓刘家港,每次必先抵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短则两个月,长则近1年。郑和下西洋在此遗留下来很多珍贵的遗迹和遗物。

1.太平港,郑和舟师驻泊港。位于长乐城西,当时此港面阔水深、风平浪静,是驻泊船只的天然避风良港。

2.“天妃灵应之记”碑,详载郑和七下西洋的碑刻。该碑俗称天妃碑、郑和碑,是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镌立的。该碑1931年在长乐南山出土,目前保存在郑和史迹陈列馆。

3.三清宝殿铜钟,郑和发心铸造的铜钟,俗称郑和铜钟。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为其所建长乐南山三清宝殿而铸造。此钟目前存放在郑和航海馆里。

4.三峰塔,郑和题改塔名的宋塔。该塔位于长乐城区中心南山之巅,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同寺僧重建该塔,工竣,题其额曰:“三峰塔寺”。

5.天妃行宫,郑和奏建官军祈报之所。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第三次奉使西洋归国后,奏请在南山塔(三峰寺塔)旁建“天妃之行宫”,“以作官军祈报之所”,并建造天妃宫大井石栏。

6.三清宝殿,郑和施财鼎建的道观。郑和于宣德六年春建,位于天妃宫左侧。

7.云门寺。在长乐洋屿乡云门山,傍有宋子祠、文昌阁等。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下西洋,统领船队驻泊江左光俗沿江,郑和登上云门山,重建云门寺。

8.文石天妃庙,郑和祭海的另一处妈祖庙。它位于长乐潭头镇文石村,临海而建,二进三间型式,规模宏大。2001年,当地村民筹资在原址上复建天妃庙。

9.三宝岩,以郑和命名的游览胜地。位于长乐北部潭头镇二刘村,古名龙峰岩,宋朱熹避伪学之禁,寓居于此,乡人刘砥与弟刘砺,在此读书,并筑有龙峰书院。明永乐间,郑和重加修葺。人们为纪念郑和,称此岩为“三宝岩”。今仍是长乐名胜。

10.十洋街,郑和下西洋驻军地方。该地同时也是长乐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地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