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国 |
释义 | 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郑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初在西方,西周末封于郑,在近畿之棫(音:榆)林(今陕西凤翔南),后迁拾(今陕西华阴市),后东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附近)。其疆域约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 ◎ 概况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三年(前774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礼让三分,曾跟随郑国讨伐宋国,甚至求助于郑国。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叛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繻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 君主列表谥号 姓名 血脉 在位 失位 大事 郑桓公 友 周厉王子 周宣王弟 前806年封爵 前771年罹周幽王难 为王司徒;迁都新郑 郑武公 掘突 桓公子 前770年继位 前744年病没 为王卿士;灭郐、东虢 郑庄公 寤生 武公子 前743年继位 前701年病没 为王卿士;共叔段之乱;繻葛之战抗王师,小霸;灭许 郑昭公 忽 庄公子 前700年继位 前700年祭足作乱,逃鲁 宋庄公诱祭足立公子突 郑厉公 突 庄公子 昭公弟 前700年祭足立 前697年谋祭足败,逃蔡 郑昭公(复位) 忽 庄公子 前696年归国复位 前695年高渠弥弑 郑子亹 子亹 庄公子 厉公弟 前694年高渠弥立 前694年齐襄公杀 在位7月,齐襄公诱捕高渠弥、子亹,杀之 郑子婴 婴(字子仪) 庄公子 子亹弟 前693年祭足立 前680年傅瑕弑 厉公来攻 郑厉公(复位) 突 庄公子 昭公弟 前679年伐郑复位 前673年病没 定王室之乱 郑文公 踕 厉公子 前672年继位 前628年病没 拒纳重耳 郑穆公 子兰 文公子 前627年继位 前606年病没 后代为“七穆”之族 郑灵公 子夷 穆公子 前605年继位 前605年公子宋弑 戏谑公子宋,遭弑 郑襄公 子坚 穆公子 前604年继位 前587年病没 楚占郑 郑悼公 沸 襄公子 前586年继位 前585年病没 郑成公 睔 悼公子 前584年继位 前571年病没 郑釐公 恽 成公子 前570年继位 前566年被弑 不以礼对待相子驷,遭忌被弑 郑简公 嘉 釐公子 前565年继位 前530年病没 子产为相,强盛 郑定公 宁 简公子 前529年继位 前514年病没 郑献公 趸 定公子 前513年继位 前501年病没 郑声公 胜 定公子 献公弟 前500年继位 前463年病没 郑哀公 易 声公子 前462年继位 前455年郑人杀 郑共公 丑 定公子 声公弟 前454年郑人拥立 前424年病没 郑幽公 已 共公子 前423年继位 前423年韩武子杀 韩武子伐郑 郑繻公 骀 幽公子 前422年复国 前396年子阳之党弑 杀相子阳 郑康公 乙 共公子 幽公弟 前395年继位 前375年失国 韩哀侯攻郑,郑亡 而今,郑桓公后人分布甚广。 据郑氏族谱记载,郑桓公嫡传后人现居于安徽亳州。 据郑桓公族谱记载,郑桓公第96代公子郑亮宇出生1990年五二十五日 现居住于安徽蒙城。 ◎ 简介郑国地图 郑国,别名为奠国,郑重严肃忠孝仁义之国;郑在卜辞中写作“奠”,“邑”旁(也就是耳朵旁)是成为地名后加上的。“奠”在卜辞中是祭祀的酒器,后来又表示祭祀的行为,总之一直是在祭祀的圈子内转悠。直到今天,“郑”字除为地名,就是姓氏,很少有其他含义,而挂在嘴边的“郑重声明”的“郑”,还留着祭祀的气氛——严肃。誉称:小霸之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 ◎ 起源公元前806年,建国者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郑桓公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 早期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两年后,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独立的郑国,定首都为新郑。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地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与郑国结盟,跟随郑国东征西讨。 ◎ 晚期到郑庄公统治末期,郑国因为连绵不断的战争,国势日衰,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 ◎ 灭亡郑国在春秋时期中期,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公元前375年,郑国灭于韩国。子孙以国为氏,是郑姓的由来。 ◎ 自然地理如今的郑州版图 郑国在西、东周之交东迁到现在郑州的附近,还是“斩之蓬篙黎藿而共处之”的,郑地正当中原的中心,在东周之初,还是这样的荒凉。郑的东邻是商代王畿一部的宋国,而到春秋之末,宋、郑之间还有隙地六邑,两国都不占有,后来宋有叛臣奔郑,郑人在那里筑了几个城,两国因此发生战争,结果仍以六邑为虚。 东有汴梁,至兰考。南包许昌,达禹州,西距虎牢,北越黄河。纵横约一二百里之间:东经112°--118°之间,北纬34°-35°之间,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国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C。7月最热,平均27.3°C;1月最冷,平均0.2°C;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境内大小河流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有流经郑国段的黄河。 ◎ 首都郑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运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筑了工程浩大的城墙防御体系。这里的城墙,墙基宽40米至60米,顶宽2.5米,一般高10米左右,最高的地方可达16米,全部用土夯筑而成。全城周长45华里,依势而建,西城墙地势最险要,最不规则,长度也最长,是“牛角”最凸出的部分。 人口约30万(以郑国6万军队聚集在都城里估计)。新郑盛产小米、大枣、花生、麻等经济作物,有铜、锡、铁、耐火土、石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文化底蕴深厚,是8000年裴李岗文化的首掘地,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建都地。 ◎ 官职称谓郑国的少正(鲁国似也有此官),有时是“卿官”。有马师,似是管兵马库的官(鲁国也有此官)。有褚师(宋、卫也有此官),是掌市的官。 春秋时期 国君之下有“卿事(士)寮”、他们执掌着国家的大政。“卿事寮”之下有“诸尹”,“诸尹”之中最高的似为“大史寮”,似不止一人。又有“尹氏”、或称“内史尹”,或“作册尹”等(“太师”似亦即此官),他们都是执掌典册诏命之类的大官。又有“大保”,官阶也甚高。有“冢宰”和“宰”,似是掌王室家事的官。有“宗伯”,亦称“大宗”,是掌礼仪的官。“大祝”,是掌祭祷的官。有“冢司土(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司马”,是掌军赋的官。“司工(空)”,是掌建筑工程等事的官(司徒、司马、司空古或称为“三事”,职位很是重要)。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狱警察等事的官,地位较低。又有“师氏”、“亚旅”、“虎臣”,是掌军旅的官。有“趣马”,是掌马的官。“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官。此外又有“里君”,似是地方之长。 郑国六卿为:当国(上卿)、为政(次卿)、司马、司徒、司空、令正。不设为政以司马为次卿时,第六卿为少正。郑的公族势力极大是个公族执政的国家,异姓都不强盛。郑国真称得起是当时盛行亲亲主义的模范国家了。自七穆掌权,郑伯就成为春秋诸侯中最没有权力的国君。这种形势的造成,是由于在位时间最长的郑文公“逐群公子”,加之此前昭、厉争立,三君被弑,致使公族无人,穆族坐大。春秋后期,郑国上卿由罕氏世袭。子产等人为政,并无实权。子产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一是有罕虎支持,二是不得罪驷、丰大族。 ◎ 法律政治楚国 ◎ 郑国内政的变迁郑国因近于周室,保守周制,也是个公族执政的国家。当春秋后半期,郑国因连受晋、楚两国军事和经济上的压迫,弄得民穷财尽,盗贼蜂起,甚至戕杀执政,威劫国君。同时卿族专横,互相嫉视,内乱迭起。所以郑国的内政比较他国格外难治。幸而“时势造英雄”,出来了一位很能干的政治家叫做子产,由他来勉强维持危局。子产也是公族出身,是子国的儿子。 子国殉了国难,他嗣位为大夫。因为他特别能干,被执政子皮看中了,把大权交给了他,委托他治理艰难的国政。他细心观察当时的国势,任用贤才,善修辞令,以应对诸侯。宽待贵族而以猛治民,严禁寇盗。同时开放舆论,以集思广益。他先后曾定出了三种重要的制度:第一是划定都鄙的制度,制定田疆,开浚沟洫,设立五家为伍的保甲制度。 第二是创立丘赋的制度(据说一百四十四家为一丘,每丘出兵赋若干,这与鲁国的改制相同),以增加国赋。 第三是铸造刑书,以镇压奸民。这第一点可以说是整理乡制,开发农村;第二点可以说是充实军备;第三点是成文法的公布。这三点都是针对当时郑国情势而建立的,是一种近于后世法家的政治计划。 ◎ 成文法公布晋国古都鲁昭公六年,郑子产铸造刑书,公布国中,这是成文法典的初次公布。 春秋末年似乎又有私家制造刑律的事,如鲁定公九年,郑执政驷歂杀了法律家邓析,却施用了他所作的竹刑。“竹刑”大约也是一种刑书,把条文写在竹简上的。据传说:邓析是一个擅长颠倒黑白、混乱是非的恶讼师,同时他又是一位大哲学家。 最有名的,是郑国的大夫子产。他既博学多能,又能破除迷信,他曾经说过“天道远,人道迩”的话。他首先打破了一部分封建制度下的旧习惯,他的思想比出世稍后的大圣人孔子还要开明。 ◎ 民族宗教上帝郑国主要民族为周族和商族,还应该有少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通用周族的语言,和金文、帛书、简书等大篆文字。主要信奉周礼和祖先崇拜。 郑国民族的的神祇世界大致是这样: 封建社会之上有一个天王,所以神鬼世界之上也有一位上帝。封建社会里有大小封君,都统属于天王,所以神鬼世界里也有大小神祇,都统属于上帝。上帝是一位有意志、有人格的主宰,他很关心人间的事情,会得赏善罚恶,又会命令人王统治全世界,据说他还是人王们的始祖呢。人王被称为天的儿子,所以天子服事上帝也应当像儿子服事父亲一般,应当时时刻刻把上帝放在心头,把最好的东西请上帝吃,把最好的娱乐请上帝享受。只有天子能够同天直接打交道,普通的人是无缘和上帝接近的。 日、月、星辰、山、川等在那时也已被当作神祇崇奉了。日、月、星辰的神能主使雪霜风雨的合时或不合时;山川等神又是水旱防疫等灾祸的主管者。他们多半也有名字可查,如日神叫做羲和,月神叫做常羲, 她们俩是上帝的左右夫人,日、月都是她们所产生的。商星的神叫做阏伯,参星的神叫做实沈,他们俩是上帝的儿子,原住在荒林里,整天的打架,上帝看不过,把阏伯迁到商丘,派他主管辰星(就是商星);把实沈迁到大夏,派他主管参星;使得他们俩永远不能会面。又如封嵎山的神叫做防风,据说,古时大禹在会稽山聚会群神,防风到得太晚,禹就把他杀死示威,因为他长得太长大了,他的骨节撑满了一辆车。汾水的神叫做台骀,他因疏通汾水和洮水有功,受了上帝的嘉奖,被封在汾水为神。山崩川竭,人们当作大灾兆看待,国君们是要举行种种仪式以表示不幸的。此外还有许多各色各样的神祇,如火神叫做回禄;水神叫做玄冥;灶神叫炎帝,能起火灾;宗布神(驱除灾害的神)叫做羿,能除去地下的百害;降福的神叫做勾芒;刑神叫做蓐收。他们都是些“人面鸟身”、 “人面虎爪”的怪物。鬼 人死了之后灵魂会变成“鬼”,鬼的地位虽下于神,但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他们也很爱管人间的闲事,和神一样会得赏善罚恶;因为他们比神更接近人们,时常会得出现,会为人的祸患,人们看见他是很害怕的。他们又会求食,求不到食也会饿,饿了就要作怪逼人去祭祀他们了(鬼神也同封建社会里的人一般,不大会迁移地址的)。 妖怪 妖怪 神鬼之外,又有妖怪。据说,木石的怪叫做“夔蝄蜽”,水的怪叫做“龙罔象”,土的怪叫做“羵羊”,妖怪的种类也很多了(各种灵物都会变成怪的)。 祭祀 凡是鬼神都有受人祭祀的资格,那时的祀典是这样:祭上帝的礼唤做“郊”,一年一次;也把天子的最有功德的祖先去配享,例如周人的始祖后稷,一面是稷神,一面又是配天而享的太祖(鲁人祭稷为郊,所以祈农事)。社稷神都有专祠,无论大都小邑,都有社稷坛;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有他们的社(国家的社称为“大社”或“冢土”,“土”即是“社”);社稷好比现在的城隍庙或土地堂一般,时时有受祭祀的资格。祭山川的礼唤做“旅”或“望”,也是极重要的祀典;祭祀它们大约也有一定的时间和次数。山 川是神灵所聚的地方,《山海经》里记着祭山川的礼数很多。据记载,只有天子诸侯才配祭祀山川。至于日、月、星辰以及其他的神祇的祀典,在当时自也有规定,但详细的制度已不甚可考了。从天子到士都有宗庙去祭祀他们的祖先(不同族类,鬼神是不享他们的祭祀的)。宗庙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合祭众祖的太庙(一称“大室”[?]以太祖为主),一种是分祭一祖的专庙。据说,除太祖和最有功德的祖宗外,寻常的祖宗的专庙,经过若干代之后,便因亲尽被毁了。祭祖宗的礼是最繁琐,顶重要的有“禘”、“烝”、“尝”等祭。禘礼在孔子时已不很明白了,据我们的研究,禘只是一种平常的祭祖礼。烝、尝大概是四时献新的祭礼。每年祭祖大致有一定的次数。三年有一次大祭,唤做“殷祭”。 诸神中最与民众接近的是“社”。大致每年春秋佳日有一次社祭的赛会。这时候,鼓乐、歌舞、优伎、酒肉和城里乡下的俏姑娘引诱得举国若狂。在齐国,也许因为民庶物丰,礼教的束缚比较轻,社祭的赛会特别使人迷恋:连轻易不出都城的鲁君也忍不住要去看看(社祭之外,只有年终合祀万物的“蜡”祭也具赛会的性质。据说举行蜡祭的时候也是“一国之人皆若狂”的)。国家每逢出兵打仗的时候,先须祭社,祭毕把祭肉分给将士们,这叫做“受脤”。得胜回来的军队要到社前献俘;有些国家有时且把最高贵的俘虏当场宰了,用作祭品。战时“不用命”的人也在社前受戮。此外遇到大水、大火、日蚀和山崩等灾难,也须到社里去击鼓杀牲献币而祭。遇着人们有争执的时候,社更成为盟誓的所在。 占卜 周人除用卜法以外,又造出一种“筮法”。筮法的详细情形已不甚可考了。我们只知筮的工具是用一种蓍草,它的兆象是用一种叫做“卦”的符号来表示。这些卦的起源怎样,到现在还是问题;不过我们知道,卦和蓍草一定有些关系。用两个卦叠合起来,便成功一个整卦。整卦八八相乘,共有六十四个。每卦的卦和爻,都有吉凶的应验。卦有卦辞,爻有爻辞;这类辞句古代一定很多,到后来纂集成一部书,便是现在所传《五经》中的《易经》。筮比卜的方法来得简便,所以在周代筮的应用范围较卜为广。但那时人看筮法不如卜法的可靠,因之有“筮短龟长”的批评。 ◎ 国家经济国际市场走势 郑国是一个经济强国。但国土资源贫乏,“国小而逼”,是进出口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手工业高度发达, 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手工业主要集中在新郑国都地区。郑国从建国初期开始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方针。 按照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的基本原则,让商人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为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市场条件。此后,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主要贸易对象为周、晋、楚、秦、齐等国家。 ◎ 国家农业养蚕 周人是以发展农业而强盛的氏族,他们认了农神后稷为始祖。从国王起“卑服即康功田功”,就因这样才得灭商而有天下。 ◎ 农具和农产物周人所用的农具,据记载有“耒”(歧头的木器)、“耜”(耒下半圆形的刀头)、“钱”(刀形物,与耜相类)、“镈”(去草的农器)、“铚”(镰刀之类)等,大多是金属物制的。农产物重要的有“黍”(黄米)、“稷”(不粘的黍)、“稻”(米)、“粱”、“菽”(豆)、“麦”、“麻”、“瓜”等。种树最重要的是桑。绩麻养蚕和织布织帛,是女子的专业。 ◎ 耕种的方法他们耕种的方法,第一步是刈草伐木,开草原为耕地,疏凿沟洫,以利灌溉。耕时用两人推耜以翻土,谓之“耦耕”。草除土翻以后,便按节候去播种和除虫,然后去莠壅土,谓之“耘”和“耔”。成熟之时便去收获。到了收获 ◎ 国家工业兵器 郑国时代的工业情形,记载太嫌缺乏,只能知道工人的聚集地在“肆”(工场),他们造成好的工艺品献给贵族,造成次的工艺品卖给人民。 如当时精细的彝器和兵器之类,恐怕非有专门的工人是不能制造的。 工人可以当做国际的贿赂品,可见数量必不很多。 ◎ 国家商业秦穆公 农业维持了郑国时代的基本经济(这并不仅郑国时代如此,就是一直到了现在,这种情形也还未完全改变),同时商业在这时也稍发达了:“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是西周王室勉励商国遗民的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像做生意,利息三倍,贵人们也懂得),也是西周末年的情形。 郑国在东迁开国的时候,政府曾与商人立有盟誓:商人不能背叛国君,国君们也不强买强夺商人的货物;商人们有利市宝货,国君们也不得预闻。商人有了这种特定的保障,事业自然更容易发展。他们在那时已能守不二价的道德,所谓“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徵其辞”,便是说百姓用货物掉换资财的,不求过丰,明定出价格来。 郑国是春秋时商业顶兴盛的国家。郑国因为处在当时“天下”的中心,西到周,北到晋,东到齐,南到楚,都有郑国商人的足迹。他们在开国的时候,已与郑君订有维护商业的条约。所以事业更容易发展。关于郑国商人的故事,如鲁僖公时,秦穆公起兵袭郑之役,由商人弦高们解救了郑国的危机(事详第九章)。又当鲁宣公的时候,晋国大将知罃被楚人在战场俘虏去,有一位郑国的商人,在楚国做买卖,要想把他藏在衣囊里偷偷地运走;计策已定好,还没有实行,楚人已把知罃放回;后来那商人到晋国去,知罃待他很好,同已经救了自己一样;那商人谦谢不遑,就到齐国去了。 ◎ 国家货币以货易货 郑国货币为布币。布币是黄河中游农业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种农具“铜钱”演变而成的青铜铸币。可分为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三个发展阶段。原始布其形如铲形,体形厚重博大,上端有短銎、肩部平直,保留了农具"铜钱"的一些痕迹,由于用途广泛,携带方便,常被人们作为交换的媒介物。 到西周晚期形体渐趋缩小,銎的下端退缩到“钱”身上部,原来“钱”身中部隆起的脊棱,变成了一道象征性的竖纹至布身下部,钱面也出现了文字和符号。 这类布钱是有农具向货币过度的一种形式,有明显的原始性。 铜钱 郑国时期这种原始布又演变为空首布,成为周、晋、郑、卫、宋等国的青铜铸币。其形制主要有平肩、耸肩、斜肩三种类型。长銎上端多有一三角形星,其下一穿孔,其布身大都铸有一字,也有四字的,但出土较少,内容多为记地名、吉语、数字等,开创了货币文字有地名的先河。平肩空首布铸行于周王室及晋、郑、卫等诸侯国内。斜肩空首布铸行于郑、晋、韩等地。 平首布是空首布演变而来,其首改为扁平,仅象征农具铲形的农具。钱面有地名和货币单位等钱文,如"釿""寽"等其形制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等。主要铸行于郑国时期的周王室、三晋地区(韩、赵、魏)、楚、燕、中山等地。 ◎ 国家军事中国军队 郑国有10万军队,6万都聚集在都城里。郑国的军力当在鲁国之上。 春秋初年,郑国已有三军,内战用的军队已达二百乘。三军外并有徒兵和临时添置的军队。其国军实力至少在千乘以上。鲁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兵车百乘。二十五年,郑子展、子产带车七百乘伐陈,车数与城濮之战晋车之数相等。 哀公二年,晋、郑铁之战,晋将卫太子蒯聩登铁丘上观望郑军,看见郑军很多,害怕起来,自投于车下。此战晋人以郑为大敌,可见郑国的兵力自春秋初年到末年始终不弱(郑兵曾与晋、楚和诸侯联军开战,诸侯的兵甚至畏郑不敢越过郑境,反被郑军所败。郑国军力的强大于此可见)。 ◎ 赋兵制兵制不可详知。大抵是寓兵于“土”和“民”的。“士”本是武士,他们的唯一事业便是习武打仗。至于普通人民,据说平时三季务农,一季演武,又在四季农闲的时候举行狩猎以讲习武事。三年大演习一次。遇到战事,便征士民为兵。至于平时国家的常备军大约就是些武士之类。 ◎ 军队组织记载既凌乱,又缺乏。据保甲制是:五人为一伍,十伍(五十人)为一小戎,四小戎(二百人)为一卒,十卒(二千人)为一旅,五旅(一万人)为一军。这种记载至少可信为当时列国军队组织的一种影子。又据记载,车战:十五乘为一广,二十五乘为一偏,二十九乘为一参,五十乘为一两,八十一乘为一专,一百二十乘为一伍。这种制度也是“其详不可得闻也”! ◎ 战车之制射箭 战国以前用兵少称人数,多称车乘。每一乘的人数:一乘共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一乘的人数,连乘车者和步卒(每乘的甲士和步兵的分配似乎没有一定),确是三十人左右。郑国时人常说千乘之国,千乘是大国,大国三军,据旧说一万人左右为一军,那末一乘自当有三十人之数。 每乘兵车上的主力人员大致是三人:在左边的叫做车左,掌管射箭;在右边的叫做车右,掌管持矛应战;在中间的是车御,掌管御马驰驱。但主将的戎车,却是将帅居中击鼓,御者居左,持矛居右。至于君主的车乘,因为当时某种习惯把左首当作上首,所以君主居左,御者居中,持矛居右。又一乘兵车上的主力人员,有时也不限于三人;有所谓“驷乘”,是四个人为一车上的主力,用以增加战斗的力量的。至一乘兵车所驾的马,大致是以四匹为常度。 ◎ 徒兵戎车之外的步卒,有的杂在车队里;有的单以步卒组织成军,这便是所谓“徒兵”。《左传》记载鲁隐公四年,宋、卫诸国联军把郑国的徒兵打败。又载襄公元年,晋国合诸侯的兵伐郑,又把郑的徒兵在洧水上打败。这是郑国的徒兵。郑国的徒兵大致是很有战斗力的。 ◎ 战阵刀 郑有“鱼丽之阵”,以二十五乘兵车当光,五名步卒随后,为一队,卒承车的缺隙以为弥缝。这是一种很坚固的 阵势。 ◎ 武器武器大致用青铜制造。其种类略有戈、矛、剑、戟、刀、斧、钺等,大别为“击兵”(横击的兵器)、“刺兵”(直刺的兵器)、“句兵”(钩曲的兵器)三类。此外尚有弓箭和石块,用以及远。甲胄干楯,用以防身。旗帜,用作标记。“钩援”(云梯之类)、“临车”(从上临下的车)、“冲车”(从旁冲突的车),用以攻城。擂鼓进兵,鸣金退兵。军队所住,除帐幕外,筑土自卫,是谓“营垒”。 ◎ 武士制度武士 郑国时代的“士”便很像欧洲郑国时代一种“武士制度”中这种“武士”阶级(“士”的名词有广狭义的两种:狭义的“士”是指大夫士的“士”,便是武士阶级;广义的“士”是泛指一切的男子,便是士女的“士”。 案:狱官也称为“士”,古代兵刑不分,可证“士”即武士阶级)。本来郑国时代的教育制度是文武并重的,凡是贵族阶级的人都要受过射御的训练,所以武士制度在郑国时代便很容易起来。 武士阶级是贵族阶级的底层,他们虽没有大封邑,但也有食田或俸禄可以维持生活,是一种地位较高的团体(郑国时的下等武士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几于饿死的人)。他们也分为几层等级:有的当官吏,有的当大贵族的卫士,有的当军队里的高级兵士。他们很讲究技艺和礼节,会行侠尚义,同时又会讲自由恋爱。 最典型的武士,把荣誉看得重过安全,把信用责任看得重过生命;但同时他们又是不拘小节的。 ◎ 教育在郑国时,至少在孔子以前,平民阶级可以说除了从小受父兄们各行职业的专门训练以外,所受的国家教育只有打仗一事。所谓“礼不下庶人”,他们只是受统治阶级的奴隶训练。 《左传》 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教师的地位非常高,著名的有不毁乡校的故事等。 学制大概分为大学、小学二等;大学立在国都之内,小学立在乡邑和家中。学校所造就的人才,只是王子、公子和卿大夫士们的子孙。他们先进小学,然后循序进入大学(当时的学校又是议论朝政的所在,《左传》载郑人游于乡校议论执政,所谓“人”当是朝廷上一班执事的人员)。 那时教育的课程大致分为文、武两项:文的教育的科目是书(文字)、数(计数)、诗、书、礼、乐以及其他的古典等。诗是祭祀用的颂神歌和当时士大夫们抒情的作品,其中较多的还推各国流行的民歌。书是史官所记的诰誓等档案。礼是各国通行的仪节。乐是古代和当代的音乐(诗便是奏乐时所歌唱的词句)。 学校的“校”字似乎就从比较武艺的意义出来。除了上述文、武两项普通的教育以外,还有许多专门的科目,如卜筮、历数等等,那是专门家所学的东西,似是父子相传,不授外人的。当时的贵族女子似乎也受过相当的教育,便是所谓“姆教”;至于制度如何,没有可靠的材料。 ◎ 音乐郑国音乐萎靡淫猥,有"郑声"之称,孔子便曾提倡"弃郑声"。 ◎ 国家外交周幽王 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结盟伐翼、伐宋、侵陈,比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又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被郑国的祝冉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再射一箭时,被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 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今禹州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前630年,九月甲午,晋秦围郑,郑文公采用离间策略,遣大夫烛之武夜缒出城,赴秦军中进见秦穆公,向其指出:秦、郑两国相距甚远,郑若亡国仅利于晋而无益于秦,而晋国实力增强必将对秦构成威胁。秦穆公认为烛之武言之有理,遂与其结盟后领兵回国。秦将杞子、逢孙、杨孙奉命率一部秦军驻新郑,助郑加强防务。秦军才撤军。 秦穆公 前627年的春天,秦穆公派三位将军率军想攻打郑国,到了滑国,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和奚施,弦高诈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奚施赶快回国,把消息报告郑君,郑穆公(即公子兰,文公子,嗣文公位)得到奚施的报告,派人去侦探秦国驻军的客馆,看见他们确有阴谋的准备,便向他们说道:“你们久住在敝国,我们供应不起了。现在我知道你们将要回国,没有别的礼物相送,只有原圃里所养的糜鹿,请你们取些去罢。”杞子们知道阴谋已经泄漏,只得起身逃走。孟明探得郑国已有准备、感觉前进必没有好处、顺便灭了滑国,班师回去了。所以秦军没再继续进军就回国了,晋军在崤打败秦军。当初,郑文公逝世后,郑国都城的卫戍官缯贺把郑国的内情出卖给秦国,所以秦军才来攻打郑国。 在晋楚争霸战争中,介于两强之间的郑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而连年遭受两国的交互攻击,致使郑处于晋来降晋、楚来附楚的被动状态。郑为摆脱这种困境,根据当时楚弱于晋的客观形势,决定诚意附晋。为达到受晋保护,免遭楚侵伐的目的,郑卿士子辰向郑简公建议出兵攻打亲附于晋的宋国,借晋率诸侯救宋攻郑之机与晋媾和;待楚军北上救郑之时,再与楚媾和,诱使晋全力为郑击楚,令楚不敢再侵扰郑国。郑简公接受其建议。 宋人为晋侵郑,晋人自己也屡伐卫。同时宋人伐灭曹国,郑人也曾救曹侵宋。等到郑人服了晋,宋人又叛晋攻郑了。这可见郑、宋的世仇直到春秋的末年还没有解除。 2 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人,水利家。韩国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是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当时韩国为阻止秦国东伐消灭各国,遣郑国赴秦,游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秦采郑国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后来秦国察觉到韩国的用意,欲杀郑国。郑国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遂说服了秦国,再度被委任主持修建渠堰工程。整个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始。历时十余年,渠首设在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渠成后,亩收一钟(合今100余公斤),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该渠被命名为郑国渠,以纪念郑国的功绩。 郑国渠开历代引泾灌溉之先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本县群众有“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的诗句称颂他! 这条渠道的经行地区,经郦道元考证,在《水经注·沮水》中记称:“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人。……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又东径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以今地而言,大致流经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县。秦以后,此渠灌溉范围虽有缩小,但历代不绝,为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孔子弟子郑国,孔子的弟子,且是七十二贤人之一(《家语》作薛邦),避汉高祖刘邦讳改为国,字子徒。 据汶上郑氏族谱记载:先贤郑子(前516年-前449年),阙里人是也,讳国字子徒,孔子三十五岁为七十二弟子之一。其先出自郑文公少子蕹,鲁厘公二十六年蕹奔鲁,人号曰郑叔,子二,长子伯疆、次子仲疆。鲁昭公二十五年,伯疆游于薛君,爱之,授以上大夫之职,以子妻之。逾年,生子徒,又逾年而伯疆卒。任氏以其丧归葬于鲁,依郑叔及仲疆而居。昭公三十一年,郑叔卒,亦葬于鲁。郑子甫十岁,任氏曰孔子圣人也,盍往学乎,郑子从孔子学。郑子少有大志,所期者高且还入孔门意欲一蹴而成,不知有次序也,孔子使之将命。逾年,循循礼让。孔子喜曰薛人可教也。是时阳货作乱、,孔子方退处修诗书礼乐。子徒于夫子动静语默窃祥,察而记之,又恐多而忘,每书而藏之。十五岁任氏卒,郑子毁骨立卢墓三年。三年服阕复从孔子二十余年,未当暂离及孔子卒,郑子隐居读书习礼于孔里,后迁居于任城,设教于泗水滨。贞定王十七年,郑子六十四岁仕任城为大夫,已而为相,当时任城政苛赋重,郑子书革其毙,省刑薄敛,以礼乐化民三年而任国大治,邻闻之未有敢侵凌者。贞定王二十年,郑子六十七岁,是年十一月二十日卒于任城,葬于城东之泗水滨。 郑国为今山东济宁、汶上、梁山、东平等地郑氏一世祖,详见荥裔堂汶邑《郑氏族谱》。 4 当代少将郑国(1919—1983),少将,湖南省石门县人。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七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军团四师十二团营特派干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第二后方医院四所政治指导员,军委供给部秘书,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六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教导团政治委员,华东军需学校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三十四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炮兵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炮兵师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部顾问。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