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政治与文学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 李存捧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1 页数: 50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名家文学讲坛 ISBN: 9787544717182 内容简介乔治·奥威尔不仅是二十世纪最摄人心魄的对抗性作家,他的散文和评论随笔被很多人认为甚至比他的小说还要精彩。本书收录了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文学随笔共三十二篇,通过这些观点鞭辟入里、风格明晰简练的檄文,奥威尔想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想让我们知道,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他还想让我们理解,我们到底是谁。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1903—1950),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其代表作有《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而根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逝世。 奥威尔以锐目观察,批判以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为首、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主义,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为历史印证,所以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他因此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但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皆已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欧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新词,甚至成为日常通用语汇,可见奥威尔和其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巨大影响。 《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有评论家如此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目录奥威尔文学、文化评论的政治内涵(徐贲) 奥威尔的随笔:一种文学体验(威廉·E.凯恩) 1 书店忆旧(1936) 2男生周报(1940) 3查尔斯·狄更斯(1940) 4查尔斯·里德(1940) 5在巨鲸肚子里(1940年) 6唐纳德·麦吉尔的艺术(1941) 7威尔斯、希特勒与世界国家(1941) 8西班牙内战的回顾(1942) 9拉迪亚德·吉卜林(1942) 10马克·吐温——特许的弄臣(1943) 11诗与麦克风(1943) 12 W.B.叶芝(1943) 13阿瑟·凯斯特勒(1944) 14神职人员不受普通法院审判之权利:关于萨尔瓦多·达利的札记(1944) 15莱佛士与布兰迪什小姐(1944) 16公园的自由(1945) 17好的坏书(1945) 18为P.G.沃德豪斯辩护(1945) 19关于民族主义的札记(1945) 20无意义的诗(1945) 21英国式谋杀的没落(1946) 22买书与买烟(1946) 23一个图书评论者的自白(1946) 24詹姆斯·伯厄姆与管理的革命(1946) 25政治与英语(1946) 26政治对文学:对《格列佛游记》的考察(1946) 27从班戈开始旅行(1946) 28对文学的阻碍(1946) 29我为什么写作(1946) 30李尔、托尔斯泰与弄人(1946) 31作家与利维坦(1948) 32关于甘地的思考(1949) 译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